石海利+郝永東
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就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喜歡”而產生內動力,是我在本文中所要探討的一個議題,因為教學是師生的雙邊互動,所以從教與學的師生雙邊活動的兩個方面做一剖析,與大家共勉。
一、確立志向,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內動力
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學生的求知過程中,學生主動、自覺地探究知識是其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而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則是外在教化的條件,所以通過外在的教化,促進內在的激發,是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必由之路。
1.確立志向,為日后的需要作間接儲備
不管是中學生還是小學生,對自己所學課程難免有實用主義的傾向,不想學英語的說以后不想當翻譯,不愛學數學的說將來不當數學家,不愿學語文的說以后不當文學家……不一而足,有了這種惰性思想,要么會造成學業上的偏科,要么會連鎖反應科科不感興趣而致學業上的荒廢。
“國家要復興,民族要進步,中國始終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何等的大國擔當。讓學生明白這一豪言壯語的深刻內涵就會懂得自己的使命和擔當,就會有為“一帶一路”建設而練就一身真本領的動力。中國始終對全球經濟正在貢獻率超過30%。一個上海港一年的吞吐量占世界吞吐量的10%……這些實實在在的建設成就召喚者我們去為之奮斗,激勵著我們去攫取,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這些應成為實實在在的內動力的催化劑。
2.激發興趣,為眾生探索提供便捷的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萬有引力就是對蘋果落地產生興趣而研究得出的結果。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就是對凌空展翅飛翔的鳥產生興趣而探索的成就。同理,“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也是讓學生產生內動力的重要環節之一”。
(1)引導學生參與競爭,爭強好勝是人類較普遍的一種共性
巧妙地引入競爭機制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一招妙棋。幼兒園的小朋友誰得了一朵小紅花會一路歡唱跑回家,小學生得個單項獎會給爸媽喋喋不休的自夸上一星期,中學生某一方面的成績或進步會在被窩里樂一學期,還會讓大人把成績單在微信群中好好曬一曬。所以某生的某科成績好,某事做得對被教師發現后一個點贊,一聲表揚,常常會產生多米諾效應,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
當然,這種競爭需要正面引導。某生很愛跆拳道,在師兄弟中他是很出色的。教師問他為什么練得如此刻苦,他說為了鍛煉身體,將來在社會上遇上壞人作惡,一腳能把壞人踹倒。
(2)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
在諸多舉措的施教中,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與習慣,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筆者身邊就有一位同事,他非常擅長激勵,引導學生自學。他往往是在起始年級自覺預習,超前完成作業的學生,不惜用大量贊美之語給予褒獎,并在班級甚至年級日記通報:“xxx同學自覺學習,練習題已超前做到x題。”隨之,跟風的學生紛至沓來。教師在課堂上認真講授只是對知識的跟蹤落實和另一部分學生的點撥。當然,該同事也會適時地潑點冷水,讓跟不上“領頭雁”的那些學生要求他們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有時甚至也“敲打”一些學生,誰要是抄襲作業,對他進行批評。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下,提前自學,超前完成老師未曾布置的作業,搶著讓老師批改自己的作業蔚然成風。一個班集體對該教師的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該教師的教法也五體投地。他的教學成績在平行班中始終名列前茅。
二、厚積薄發,不懈探索,用良好的職業操守與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學生
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自己的教育對象。教師有一筆好書法,會自然地帶出幾個酷愛書法字,也寫得有模有樣的學生;教師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會自然地有幾個甚至一批普通話講得很好的學生。這些都無需教師刻意要求,常常是不經意間隨緣而成。所以教師如果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厚實的文化底蘊,良好的職業操守與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學生,這是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一劑靈丹妙藥。
誠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層次不同學段不同施教對象,既有不同站位不同閱歷的教師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殊途同歸。只要讓學生能自覺自愿地進入求知角色,那就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的方法,所以探索永無止境,更愿聞賢者賜教,共同學習。
參考文獻:
[1]鐘健強.開放課堂,張顯學生個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2).
[2]顏明揚.讓課堂教學的過渡充滿藝術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