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潰期中醫臨床路徑
文章對脫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潰期中醫臨床路徑進行介紹。
糖尿病;消渴病;足病;脫疽;未潰期;中醫;臨床;路徑
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于西醫診斷為糖尿病性足病未潰期的住院患者。
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脫疽(TCD編碼為BWC200)。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糖尿病性足病(ICD-10編碼為E14.606)。
2.1 疾病診斷 ①中醫診斷標準:參考201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糖尿病足》。②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2002年制訂的《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癥臨床診斷與療效標準(草案)》。
2.2 疾病分期 包括未潰期、已潰期。
2.3 證候診斷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脫疽(糖尿病性足病)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脫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潰期臨床常見證候:寒邪凝滯,痰瘀阻絡證;熱毒傷陰,瘀阻脈絡證;氣血兩虛,絡脈瘀阻證;脾腎陽虛,痰瘀阻絡證。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脫疽(糖尿病性足病)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①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脫疽(糖尿病性足病)。②患者適合并接受中醫治療。
一般≤28 d。
①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脫疽(糖尿病性足病)的患者。②疾病分期屬于未潰期。③由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下肢動脈病變者,不進入本路徑。④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時,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癥、次癥、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7.1 必需的檢查項目 每日多點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C肽、胰島素;雙下肢血管B超、踝肱指數(ABI)測定;肌電圖;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潛血、凝血功能、D-二聚體、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脂;心電圖;胸部X線片。
7.2 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胸、腹、下肢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肢體影像學檢查,如CT或磁共振(MRI)等。
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寒邪凝滯,痰瘀阻絡證選擇溫經散寒,化痰祛瘀;熱毒傷陰,瘀阻脈絡證選擇清熱解毒,養陰活血;氣血兩虛,絡脈瘀阻證選擇補氣養血,化瘀通絡;脾腎陽虛,痰瘀阻絡證選擇溫補脾腎,化痰通脈。
辨證選擇中藥注射液靜脈滴注。
根據病情需要選擇各專科臨床驗證有效的特色療法,如中藥熏洗療法、中藥箍圍療法、清創手術、貼敷療法或膏藥外敷、推拿、物理療法。還可采用飲食療法、運動康復、西醫治療和護理調攝要點。
①患肢疼痛減輕或明顯好轉;發涼、灼熱感、麻木減輕。②無需繼續住院治療的并發癥。
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可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或退出路徑。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并發癥,退出本路徑。因患者及其家屬意愿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退出該路徑。
R58
A
1672-7185(2017)08-002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