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監測
文章對糖尿病的自我監測進行介紹。
糖尿病;血糖;監測
1.1 有益于治療方案的調整 由于糖尿病患者機體調節糖代謝的能力減弱,稍有氣候變化、飲食不當、緊張、勞累、情緒波動等內外環境的改變都會導致血糖的波動。為了使病情控制在滿意的范圍,就需要經常對一些指標進行監測,獲取血糖、血脂等變化的信息,以此作為調整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的依據,判斷現行的治療方案是否合適。通過自我監測血糖,不僅能嚴格控制高血糖,還能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1.2 有益于糖尿病知識的傳授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環節,而糖尿病的自我監測是實施糖尿病教育的最佳途徑。對每位進行自我監測的糖尿病患者都要進行有關知識等方面的培訓,以使患者較全面地掌握糖尿病知識。同時,建立起良好的醫患合作關系,進行適當的隨訪,共同對病情控制情況進行評價。
1.3 有益于自我保健的開展 經過系統的糖尿病教育和培訓,患者不僅能理解和完成醫生提出的保健計劃和各種要求,而且能相對獨立地解決病情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更好地實施糖尿病的自我保健。
2.1 建立個人病歷檔案 糖尿病患者在實施自我監測前,最好在醫師指導下建立一份由患者或家屬保存的相對完整的個人病歷檔案,包括詳細的病史(發病過程和急慢性并發癥情況,如酮癥酸中毒、低血糖、高血壓、冠心病、視網膜病、腎病、神經病變、外周血管病、胃腸病變等,以及生育史、遺傳史、用藥史)、全面的查體(身高、體重、血壓、神經系統檢查、眼底鏡檢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胸部X線片、心電圖、肌電圖、眼底熒光造影、腹部B超等)、相關的化驗檢查(血糖、尿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病歷要妥善保管,為糖尿病的長期隨訪保存基礎資料。對于以后進行的血糖、尿糖、尿酮體、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白蛋白等項目的監測結果和到醫院進行的各項檢查和化驗結果,以及診斷治療情況都應隨時記錄在個人病歷檔案中。
2.2 血糖監測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血糖監測方法系采用微型血糖測定儀即刻測出血糖值。操作簡便,痛苦小,結果較為可靠,使用十分方便。血糖監測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已成為糖尿病患者在正常工作、學習和家庭環境中了解血糖控制情況的最佳方法。
2.2.1 血糖監測的適應人群 適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應用胰島素的患者、正在調整口服藥的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反復低血糖和酮癥的患者等。
2.2.2 血糖監測的優點 血糖監測較尿糖測試更為糟確,可以及時了解血糖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從而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發生。
2.2.3 血糖監測的間隔時間 血糖監測的間隔時間可根據糖尿病的類型和病情來定。①胰島素強化治療:不穩定的1型糖尿病或在改變治療方案時,每日檢測三餐前血糖,如疑有夜間低血糖,可加測凌晨3:00血糖;②穩定的1型糖尿病:每3~4 d檢測空腹及各餐后2 h血糖;③如有低血糖癥狀,應隨時檢測;④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者:每周可測數次空腹及餐后2 h血糖;⑤穩定的2型糖尿病:每1~2周至少檢測空腹和早餐后2 h血糖,有條件可監測各餐后2 h血糖。
2.3 尿糖監測 尿糖化驗代表在一定時間內從尿中流失糖的數量。一般情況下,血糖越高則尿糖越多。但在糖尿病腎病時,由于腎小球硬化,使腎入球濾過和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均下降,腎糖閾升高,導致即使血糖很高尿糖也不高,此時則不能以尿糖作為糖尿病控制的指標。老年人也可出現以上情況。妊娠婦女或腎性糖尿病患者則會出現腎糖閾降低,即血糖正常,尿糖為陽性。在上述情況下尿糖監測均不能反映真實血糖水平。
對于腎糖閾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尿糖監測仍是一種簡便、靈敏的方法。在不能測定血糖時,尿糖自我監測一般可以代替血糖測定。目前,多使用尿糖試紙檢測尿糖定性情況,比血糖監測更經濟、方便。輕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在餐后尿糖陽性,空腹及餐前尿糖陰性。因此,尿糖定性檢查要注意采尿的時間。尿糖監測應用在以下幾方面。
2.3.1 確定胰島素治療的開始劑量 首先,主食量相對穩定,每日測三餐前及睡前共4次尿糖。餐前驗尿方法是餐前30~40 min將尿排空,飯前留尿,用尿糖試紙進行檢測。然后按每次餐前尿糖定性的結果估計胰島素用量:一般(1+)用普通胰島素4 U,例如4次尿糖分別為(3+)、(2+)、(2+)、(4+),胰島素用量為:早餐前12 U、午餐前8 U、晚餐前8 U。由于每個人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實際用量應比估計量少大概20%,然后據尿糖或血糖水平逐漸調整。
2.3.2 胰島素用量的調整 按初始劑量用藥1~2 d后,應根據前一天的4次尿糖測定結果來調整劑量。早餐前普通胰島素用量應按前一天午餐前尿糖來調整,以此類推。例如前1天4次尿糖分別為(-)、(1+)、(2+)、(2+),表示午餐前胰島素用量不足,可以增加胰島素劑量。但每次增加2~4 U即可,每2~3 d調整1次,所需劑量并非一次到位。尿糖(-)持續3~4 d或患者有低血糖癥狀者,應酌情減少胰島素劑量。若尿糖(4+),可每1~2 d調大胰島素劑量1次;當尿糖接近(+)或(±)時,則每3~5 d調整1次,以防止低血糖發生。
2.3.3 指導口服降糖藥 對于使用口服降糖藥和僅使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可進行三餐后2 h尿糖監測,對于指導口服降糖藥物的使用及飲食調配和運動量的合理掌握均有參考價值。
2.3.4 了解餐后尿糖變動 對不穩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段尿糖定性和定量能有效地指導胰島素的治療。一般采用四段留尿法,以便更確切地了解每餐后尿糖的變動。
四段留尿法的具體方法如下:將24 h分為四段,早餐后-午餐前(7:00—11:00)為第一段;午餐后-晚餐前(11:00—17:00)為第二段;晚餐后-睡前(17:00—23:00)為三段;睡覺后一次-日早餐前(23:00—次日7:00)為第四段。將每段尿分別保留,記錄每一段尿量。以mL計算,分別檢測每段混合尿的尿糖定性(以+表示),將所測結果登記記錄。
尿糖定量檢測方法較復雜,可根據尿器定性來估計,即根據尿糖定性與尿糖濃度比例換算出大概的尿糖定量。一般是:(1+)約為5 g/L;(2+)約為10 g/L;(3+)約為15 g/L;(4+)≥20 g/L。如(4+)顏色很紅,則可將尿稀釋后,再根據定性加號計算。
四段尿糖定量可根據每段的尿量及尿糖定量所表示的尿糖濃度計算出來,24 h尿糖定量則需留取24 h尿液,混勻后進行尿糖定性檢測、再按上述方法計算出來。
2.4 尿酮體監測 體內的酮體是脂肪分解代謝的中間產物,由α-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組成。正常人每日尿酮體排量≤0.1 g,尿液酮體試紙及酮體粉檢測均為陰性;糖尿病患者在感染等應激狀態下,脂肪分解增加,酮體生成增多,由腎臟排出,形成酮尿。尿酮體檢測試紙使用時將試紙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并在容器邊緣刮去多余尿液,按規定時間與標準色板比色,黃色為陰性,出現紫藍色為陽性,顏色越深,陽性度越高。
糖尿病患者初診、合并其他應激情況、妊娠、持續尿糖(3+)或(4+)或持續高血糖(血糖>13.3 mmol/L)時可能檢測出尿酮體。如果糖尿病患者同一尿標本出現尿糖強陽性和尿酮體陽性,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酮癥,應立即送醫院緊急處理,否則可能很快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2.5 糖化血紅蛋白監測 血糖水平表示瞬間糖代謝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GHb)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緩慢、持續且不可逆地進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應的產物,其中與糖尿病關系最密切的是HbA1c,它可反映測定前2~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可用作糖尿病的一個客觀的長期控制指標,也可作為輕型糖尿病診斷的參考。如果HbA1c增高>11.5%,表明患者存在著持續的高血糖狀態,很有可能出現糖尿病慢性并發癥。HbA1c的監測具有獨特的臨床意義。HbA1c的監測目的在于消除血糖波動對病情控制的影響。特別對于血糖波動較大的1型糖尿病,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控制指標。
2.6 血脂監測 脂質代謝異常,血中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是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的保護因子。糖尿病患者對血脂進行監測,可以從分子水平上了解血清脂質代謝異常的實質,對糖尿病并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預測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目前,國外測定血脂的試紙已投入市場,糖尿病患者也可自我監測血脂情況。如有血脂異常應盡早采用調脂藥物治療,使血脂正常。糖尿病患者一般3~6個月應做1次血脂檢查。
2.7 尿白蛋白監測 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能預測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微量白蛋白不僅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而且與增殖型視網膜病變及大血管病變密切相關。糖尿病患者監測微量白蛋白尿,對早期發現大血管、微血管病變及早期治療、改善預后極為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倡議:凡病程>5年的1型糖尿病和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要測≥1次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UAE<20 μg/min(尿30 mg/24 h);如果6個月內連續尿液檢查有2次UAE>20 μg/min,但<200 μg/min(尿30~300 mg/24 h),并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起UAE增加的原因,即可診斷為隱匿性糖尿病腎病。
重要通知
尊敬的各位讀者、作者:
由于中國醫科大學整體搬遷至新校區,我編輯部地址隨學校變更如下: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蒲河路77號,郵政編碼:110122,聯系電話:024-31939579。望周知。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編輯部
R58
A
1672-7185(2017)08-0032-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8.022
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