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麻醉科,山東濰坊 262500
手術是治療下肢骨折的最理想方式[1],合適有效的麻醉方式可使患者手術安全性得到提高,并且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并發癥。該次2014年5月—2016年5月,主要探究超聲引導下輕比重麻醉與神經阻滯麻醉用于100例高齡單側下肢創傷手術患者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100例樣本均于該院接受下肢創傷手術治療,納入時間為2014年5月—2016年5月,平分為兩組,常規組有女21例,男29例;年齡均值(85.62±2.49)歲。干預組有20例女,30例男;年齡均值(85.74±2.33)歲。兩組病患性別、年齡等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行輕比重蛛網膜下腔麻醉,囑患者選取健側臥位,于其頭下墊一枕頭,脊柱保持在水平位,選取L3~4間隙首先采取硬膜外穿刺,以0.1 mL/s的速率將麻醉液注入,麻醉針退出后,將麻醉平面調整在T10以下,給予1 mL的羅哌卡因1%外加1 mL的無菌注射用水行持續麻醉平面調節,時間保持在10 min。干預組:超聲引導下腰叢阻滯:選取患者髂前上棘最高部位的連線背正中點向下約1.5 cm處,穿刺點選取此點向阻滯側水平旁開約為4 cm部位,應用神經阻滯穿刺針(型號為7號)以垂直的形式進針,直至患者第四腰椎橫突,接著稍微退針,確保針尖由頭側稍微傾斜,其后再進針,順著患者第四腰椎橫突上緣,再次以垂直的方位進針,進針長度在0.5 cm左右,這一階段落空感較明顯,因此可與超聲引導相互結合,于患者腰大肌間溝進入針尖,將30 mL的羅哌卡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636)0.375%~0.4%注入;坐骨神經超聲引導下阻滯:穿刺點選取患者髂后上棘以及股骨大轉子連接中點向下約為三厘米部位,以垂直的角度刺進,若穿刺針刺到患者神經時導致趾屈或者足背伸,則表明成功穿刺坐骨神經,回抽無血,可將20 mL的羅哌卡因0.375%~0.4%注入。
評價指標:對兩組用藥前(T0)、T1、T2、T3 以及 T4(術畢)時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變化的情況。觀察指標:觀察兩組麻醉不良反應:嘔心惡心、心動過緩、低血壓、寒戰頭痛。
收集及整理實驗數據,納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展開處理,計數資料通過百分率(%)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通過(±s)表示,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50例中。收縮壓:T0(144.1±7.2)mmHg,T1(139.2±7.1)mmHg,T2(137.2±7.2)mmH,T1(135.6±7.1)mmHg,T1(140.2±7.2)mmHg;舒張壓分別是:(72.1±6.2)mmHg,(70.2±6.5)mmHg,(68.2±6.2)mmHg,(68.1±6.3)mmHg,(70.2±6.9)mmHg;心率分別是(89.2±9.3)次/min,(86.9±9.7)次/min,(87.7±9.2)次/min,(88.4±9.3)次/min,(87.6±9.2)次/min;血氧飽和度分別是(0.925±0.017)%,(0.951±0.018)%,(0.976±0.111)%,(0.978±0.018)%,(0.965±0.016)%。干預組50例中。收縮壓分別是(144.5±7.4)、(141.2±7.1)、(140.1±7.2)、(135.6±7.3)、(140.2±7.1)mmHg;舒張壓分別是(72.5±7.3)、(71.7±6.5)、(70.1±6.3)、(69.5±6.4)、(72.7±6.3)mmHg;心率分別是(88.6±9.1)、(86.5±9.3)、(87.1±9.5)、(88.7±8.9)次/min,(88.7±8.4)次/min;血氧飽和度分別是(0.951±0.018)%、(0.944±0.019)%、(0.981±0.021)%、(0.981±0.020)%、(0.961±0.017)%。兩組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 T1、T2與T3時對比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3例寒戰頭痛,3例心動過緩,2例低血壓,5例嘔吐惡心,發生率26%;干預組1例寒戰頭痛,1例低血壓,1例嘔吐惡心,發生率 6%(P<0.05)。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高齡患者手術相關指征也得到了增加。客觀上來說,高齡患者身體機能正處于逐漸減弱的狀態,并且多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對麻醉藥物的耐受度極低,對患者來說,有效安全的麻醉對手術的順利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高齡高血壓患者,術中麻醉更需注重安全性。
經查閱有關資料顯示[2],盡管單側腰硬聯合麻醉在創傷術中應用能保障麻醉的效果,減少麻醉藥物使用的劑量,但術中會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產生較大影響。金運凱等[3]指出,對比輕比重麻醉,超聲引導下坐骨神經加腰叢阻滯麻醉的安全性更高,并且可使患者單側下肢手術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減少,此外,還具有麻醉時效長、定位準確等優點,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可作為高齡下肢手術患者注藥麻醉的有效方式。該研究發現,干預組T1~T3時心率、舒張壓、收縮壓以及血氧飽和度均優于常規組(P<0.05),提示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的麻醉效果優于輕比重麻醉;再通過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發現,常規組不良反應較高,為26%,與干預組的6%相比顯著要高(P<0.05),與李棟森[4]研究結果顯示的5%基本上接近,表明超聲引導下采取的神經阻滯麻醉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通過超聲的輔助作用,神經阻滯的部位局限在患者患側下肢,且具有較準確的麻醉范圍,麻醉后患者體位不受限,可防止麻醉廣泛導致呼吸、循環功能抑制,保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在高齡下肢手術患者中采取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的血流動力學影響輕,麻醉效果確切,并發癥少,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