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再東
襄陽,漢水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漢晉以來,代為重鎮。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襄陽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踐行發展新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勠力同心、砥礪前行,在城市復興之路上步履鏗鏘。
創新驅動 發展提速
史看襄陽,這里南船北馬、七省通衢,兵家必爭、商賈云集,曾經的滄桑與繁榮留下了無盡的追懷與感慨。
思路一變天地寬。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一主兩副”戰略,開啟了襄陽發展新天地;加快建設產業襄陽、都市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的戰略路徑,升騰起執銳攻堅的“襄陽氣場”。
高點定位起宏圖。著眼于在全省跨越發展中打頭陣、當先鋒,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貢獻,襄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盯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不放松,進一步明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不斷“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長極、爭當排頭兵”,奮力開創“兩個中心、四個襄陽”建設新局面。
給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存量發力、轉型升級、協調發展。5年來,襄陽以做大做強做實投資為主體,萬億工業強市建設扎實推進,汽車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分別突破2000億元,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建成華為云服務華中大區中心、中國移動襄陽云計算中心,吸引IBM、錦云科技、軟通動力、甲骨文、華科數控等企業入駐……“襄陽云谷”成為全省信息化支撐平臺,襄陽成為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電子商務示范創建試點。
致力于建設“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新能源產業初具雛形。投資50億元的湖北雅致新能源電動車項目、投資25億元的國能電池項目等一批新能源項目,紛紛進駐襄陽。循環經濟方興未艾、漸入佳境。2016年,襄陽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539億元,奪得了湖北省首家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縣、省內首個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等7塊國牌。
勇立時代潮頭,敢于自我革命,讓改革發力,為發展松綁。100多項全國全省改革創新試點示范得到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動能加速集聚。“三個一”行政管理體制、“五證合一”商事制度、“四個零門檻”戶改新政等改革舉措,被中央主流媒體譽為“襄陽速度”“襄陽范例”。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成功獲批,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過正式驗收將封關運營。
5年來,理念創新、實踐創新、機制創新,助推襄陽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694.5億元,比2012年增長47.7%,襄陽經濟總量由全國城市第75位躍升至第56位。
綠色共享 發展為民
襄陽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牢固樹立民生優先發展理念,每年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達75%以上。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連續5年在全省扶貧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僅2016年,全市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6130戶,減少貧困人口11萬,出列貧困村140個。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陽持續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加快實施截污干管工程,建成污水處理廠,開展餐廚垃圾收運,淘汰落后產能,整治工業大氣污染源,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市區空氣質量全面好轉,2016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41天,較2015年增加了35天。
實施“綠滿襄陽”行動,初步構建起“500米見綠、1000米見園、2000米見水”的綠地生態系統。從漢水之濱到峴山之麓、從鄂北崗地到荊山腹地,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襄陽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從2014年開始,該市實施“改善民生三年行動計劃”,整治510個“三無”小區,61702戶、20余萬居民告別了環境惡劣的蝸居生活;完成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建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36個,建成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1394個;教育均衡發展、城鄉醫療衛生、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建設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堅持以人為本,襄陽這座宜居宜業的山水園林魅力之城,讓全市人民“勞有厚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黨建引領 發展夯基
滄海橫流,尤需中流砥柱。襄陽市委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最大政績,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全面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種好黨建責任田,引領發展方向、夯實發展基礎。
思想教育,立根固本。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取得重要成果,“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開展,黨委中心組學習、“假如我是服務對象”大討論,得到中央和省委充分肯定。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該市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全面落實“好干部”標準,嚴格執行《干部任用條例》,以建立和實踐科學識人體系為載體,推進科學識人、精準選人、人崗相適,不斷建強執政骨干隊伍。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全面推行履職盡責管理和綜合考核,實行干部電子日志記實,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讓有為者上位、慢為者挪位、不為者失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健全完善容錯機制,為敢闖敢試、勇于創新的干部撐腰鼓勁。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緊扣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扭住基層黨建“牛鼻子”,圍繞深化“五個要素、五個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強責任、強班子、強功能、強實力、強規范,創示范”工作,努力讓組織強起來、服務優起來、群眾樂起來,推進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筑巢引鳳,廣聚英才。弘揚尊賢重才傳統,筑牢人才支撐,努力構筑漢江流域人才高地。堅持以用為本,出臺補貼政策,支持企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鼓勵和支持大學生來襄陽創業就業。堅持以業為本,持續實施“隆中人才支持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73個資助項目已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突出平臺建設,襄陽科技城、建設路21號產業園等一批創新創業平臺,成為集聚人才的沃土。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先后認真開展“三抓一促”活動、作風建設年活動、“講認真、強本領、創精品”行動,切實提能增效、正風肅紀。各級紀檢機關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緊盯節點,從小事小節抓起,馳而不息,防微杜漸,持續強化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行為的查處力度,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反腐倡廉建設力度加大,反腐敗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紀委派出派駐機構改革、推進政治巡察工作等走在全省前列,政治生態不斷凈化。
(作者單位:襄陽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