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王法
貞豐:盤活特色資源加速脫貧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王法
貞豐縣立足實際,加快推進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項目建設,統籌兼顧,建好配套設施,大力發展產業,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去年就有1萬多元的收入,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收入上去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苯?,記者走進貞豐縣連環鄉巧巖村,談起生活的改變,村民王元幫高興地說。
近年來,貞豐縣立足實際,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加快推進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項目建設,統籌兼顧,建好配套設施。以產業扶貧為抓手,結合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兩江一河立體生態經濟帶”,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不要小瞧房前屋后的‘花草’,它可是能讓大家季季都有錢賺的‘寶貝’?!边B環鄉巧巖村村主任王忠田告訴記者。王忠田說的“寶貝”正是該村正在發展的庭院經濟。
山山相連,群山環繞,“七彎八梁九道溝”的典型山地地貌,使得連環鄉坡地多、平地農田少。在這種特殊的環境里,過去一些當地百姓一直發愁創收無路、發家無門,卻擱置了眼皮底下的“金寶貝”。
而如今,走在巧巖村的農家院落,卻是另一番景象。院內干凈整潔,花香四溢,竹片制成的柵欄圍著的空地里,高低套種的果樹、砂仁、生姜等,蔥蘢繁茂。過去閑置的荒地,雜草叢生,經過改造后發生了大變樣。
發展庭院經濟讓巧巖村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嘗到了甜頭。如何實現山地庭院經濟與山地立體農業的有機結合,村主任王忠田開了個好頭。
今年50出頭的王忠田,多年前曾帶著全家人外出打工謀生,發現自家庭院內的作物也能增收致富后,毅然決定回鄉創業,流轉80畝土地,將自家后院的砂仁規劃種植擴展到了地頭田間。第一年,僅砂仁苗就為他家創收了30余萬元。
在王忠田等示范帶頭人帶動下,巧巖村村民通過培育砂仁苗出售,大規模將庭院套種擴寬到了庭外。在巧巖村巧巖組81戶中,依托庭院經濟及其拓展發展,已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叭缃裆钤絹碓桨惨萘耍 眲倓傏s集回來的村民高興地對記者說。
“巧巖村的村民發揮聰明才智,在坡度高的地方種板栗樹、桃樹、李樹,既利用土地又便于果樹采光;樹下套種砂仁、生姜,四季常青美化環境,又減少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周邊其他村的群眾也紛紛效仿。”連環鄉鄉長徐方告訴記者。
幾年下來,連環鄉不僅綠了山頭,實現全鄉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更鼓起了農戶們的錢袋子?!按合硖依罘曳迹钠方肤绽毕悖镎袄醮T果,冬賞楓紅姜黃”,如今連環鄉當地老百姓在家中就能實現庭內庭外和林中林下連環種植、春夏秋冬季季有收獲。
走進者相鎮納孔布依古寨,一棟棟獨具布依特色的樓房點綴在青山綠水間,進寨油路、納孔廣場、四季花海、濱湖棧道、民俗“鄉愁館”、民宿酒店等基礎設施完善。
居住環境的極大變化,最能感同身受的是生活在這里的村民。納孔村村民岑力江說:“如今的納孔路修得又好又寬,來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村里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p>
納孔村距者相鎮區1.5公里,位于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三岔河畔。納孔村利用三岔河被列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省級名勝風景區的機遇,憑借著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濃郁古樸的民族風情,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
有了民族文化和山水風光這些先天優勢,自然引得“鳳凰”來。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前來納孔古寨的游客絡繹不絕,不僅僅有來自省內外的,還有不少國外的游客?!按謇锏拿窬?、石板路、特色美食讓人身心放松?!迸d義市前來旅游的游客蔣業權說。
改善基礎設施、改變村容寨貌,納孔的游客量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給納孔村民帶來了相對可觀的經濟效益。
村里的女青年余理翠過去一直在浙江等地打工,去年春節回家,她看到村里開辦“農家樂”的人家每月都能掙上一兩千元,便放棄再次外出打工的念頭,自己也開辦起了“農家樂”。她以經營鄉村臘肉、豆花、農家土雞、小鍋酒等為特色,生意紅紅火火,日均接待客人不下10桌,月均收入8000多元。目前,全村“農家樂”已發展到10多家。
記者走進者相鎮茶林社區搬遷戶江華海家時,一家人正圍在一起吃晚飯。今年45歲的江華海對記者說,自從搬遷到者相鎮茶林社區后,住進了新家,也都有了新的家具家電,不僅吃飽飯,還能就近實現就業,生活越來越好。
過去一年,跟江華海一樣搬遷住進者相鎮茶林社區的人還有很多?!罢呦噫偛枇稚鐓^‘小橋流水人家·布依風情小鎮’安置點共規劃安置2062戶103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24戶7177人。”茶林社區主任劉義才說,搬遷對象來源于者相鎮、小屯鎮、白層鎮、平街鄉、長田鎮、北盤江鎮、珉谷街道7個鄉鎮(街道)的21個村259個自然村寨,分2年實施,其中:2016年第一批搬遷安置758戶3839人、第二批搬遷安置656戶3355人;2017年搬遷安置648戶3194人。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搬遷的最終目的。
為進一步實現每戶貧困戶至少1人就業,推進社區規范管理,茶林社區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機制,設立派遣干部跟蹤管理、樓長制、七人社區管理模式、黨支部機制等。
樓長、院長的產生是從搬遷群眾中選拔,選拔的樓長、院長需要群眾信服、樂于為社區服務的人員擔任,承擔部分居委會行政性工作,依靠群眾為居委會“減負”,延伸了居委會的服務半徑,讓群眾出門有服務,有力破解了社區治理難題,不斷強化共商平臺,讓搬遷戶自發組織參與管理,把自上而下壓的辦法、自下而上管的辦法,變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激發搬遷群眾第一動力,讓搬遷群眾自己管理自己,對社區進行管理。
通過樓長、院長的從中串聯,各搬遷群眾交流更加頻繁,讓社區認同感、搬遷群眾的凝聚力得到極大的提高,鄰里關系明顯改善。目前,社區選拔的11名樓長、院長在居委會的帶領下,帶領搬遷群眾開展環境衛生整治45次,調解矛盾糾紛5次,開展安全隱患排查28次。
(責任編輯 / 顧海凇)

發展庭院經濟讓連環鄉巧巖村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嘗到了甜頭。圖為巧巖村村民正在采收四月李。(郭澤玉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