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熊 英,吳 超
(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漢430074)
城市化、創業水平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
——基于湖北省地級市數據的實證研究
吳 磊,熊 英,吳 超
(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漢430074)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包括要素投入與創新環境。在對區域科技創新及其影響因素相關研究文獻回顧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綜合考慮創新系統要素投入與創新環境影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湖北省各地級市近年的相關數據實證檢驗了其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創新系統的要素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顯著影響,高新技術產業集聚與FDI的流入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經濟空間格局因素中,經濟密度促進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城市化水平與創業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不明顯。促進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應促進城市化模式轉變,增強城市化發展對區域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擴大對外開放,充分發揮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聚水平;激勵科技創業,提高創業質量。
區域創新能力;產業集聚;創業水平;城市化水平;經濟密度
科技創新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提升創新能力正成為區域競爭中的焦點。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不僅來源于創新系統的要素投入,也源自于區域創新環境。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能夠向創新主體提供所需的各種外部條件,促進創新系統要素更加有效組合,提升科技創新效率。目前,國內外學者在區域科技創新及其影響因素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關于要素投入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與研發資本積累是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Lucas指出人力資本積累通過“內在效應”與“外在效應”來促進產出;Romer發現人力資本投入越多,產出水平越高。國內學者高素英等也發現人力資本對科技創新的貢獻度較高,但范允奇等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技術創新產出主要受研發資金投入影響,研發人員投入的影響并不顯著。胡在銘則發現人力資本、財政科技投入、固定資本存量等對區域創新能力均有顯著影響,但人力資本的創新彈性更大。
關于創新環境與區域科技創新的關系,研究者主要從產業環境、金融環境、人文環境以及開放程度等方面展開研究。Alfred Marshall最早指出區域產業集聚有利于新知識、新信息在上下游企業間轉移和擴散。Jacobs也提出同一產業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企業間知識溢出而促進區域創新,不同產業在同一區域的集聚也會產生知識溢出。國內學者劉斯敖、程中華、李子彪等也對不同的產業集聚影響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實證分析,證明了二者存在顯著相關性。而關于對外開放與科技創新的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DI的影響效應方面,李曉鐘等、李蕊集中分析了FDI對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劉政永、殷洪飛等則進一步分析了FDI影響技術創新的“門檻效應”。關祥勇等證明了創業水平與區域創新效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倪方鈺的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正影響。齊亞偉、吳金光、殷俊杰、齊亞偉等等的研究表明政府資助、金融支持、環境規制等因素也影響著區域創新能力。
總的來看,已有文獻對影響創新能力的投入要素與相關影響因素的分析均有所涉及,但大多數研究集中對科技創新能力有直接關聯效應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極少全面考慮城市經濟空間格局因素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城市經濟空間格局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經濟密度、創業水平、產業集聚等因素,實際上,這些宏觀因素更能夠綜合體現其對區域創新體系的影響。同時,現有的研究已經表明,科技創新存在空間分布差異;而從現實上看,我國各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經濟密度、創業水平等環境因素差距較大,因此需要將研究視角從國家或地區間轉移至更細微的經濟區域。
近年來,湖北省通過改善創新創業環境,極大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因此,本文綜合考慮創新要素與創新環境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并以湖北省各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各個城市經濟空間因素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進而為一步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出建議。
(一)模型構建
自1979年格瑞里茨提出知識生產函數的概念以來,它已成為分析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及其決定因素的重要工具,并廣泛用于研究技術進步與各種影響因素間的數量關系和數量特征。知識生產函數除了用于研究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投入產出外,還可以拓展到國家和區域創新效率的研究。本文采用改進的Griliches-Jaffe知識生產函數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其中Y為科技創新產出,K為R&D經費投入,L為科技創新的人力資本投入,Z為其他影響科技創新的變量,i為各觀測單元,t為各個地區。對于影響科技創新的相關因素,基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一般包括以下幾類因素:政府政策、產業集聚、FDI溢出、經濟發展水平。由于本文主要綜合考慮城市經濟空間因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因此城市化水平、創業水平、經濟密度因素將引入到模型中。同時,為了計算的方便,對模型取對數,從而獲得的計量模型為:
其中,Estp為創業水平,FDI為外商直接投資,P為經濟密度,UL為城市化水平,AE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ε為隨機誤差項。
(二)數據來源及變量選取
本文采用2007-2014年湖北省地級市的相關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北省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的歷年相關統計數據,并結合國內外研究中普遍的處理方法,對數據予以處理。
1.投入變量
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基本要素,R&D資源在區域創新體系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國內學者在研究區域創新體系時,一般選取R&D投入經費和R&D人員作為科研的投入指標,因此本文選取了湖北省各地級市的當年科技活動人數及地方政府科技支出表示。
2.產出變量
在科研產出方面,目前理論界一般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和發明數量等指標作為研發產出。由于專利數據易于獲得,同時專利和技術創新關系密切,并且專利標準客觀、變化緩慢,所以專利不失為作為測量技術創新產出的相當可靠的指標。國內外大多數研究均采用專利申請數衡量科技創新產出,作為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結果。因此,本文也選擇湖北省各城市發明專利申請量作為區域創新產出指標,用來衡量各個城市的創新能力。
3.其他影響因素
對于產業集聚因素,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要素的條件下,高技術產業集聚顯著促進區域創新。因此,本文采用區位熵方法測度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情況,鑒于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本文選用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作為測算區位熵的指標,用各地級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與各地級市GDP占比的比值來表示各地級市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
對于FDI因素,現有研究指出FDI技術溢出效應是我國區域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動力。因此,本文選擇湖北省各地級市2007-2014年的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額,并按照當年的匯率進行兌換,從而獲得相關數據,用以衡量FDI技術溢出的影響。
關于城市化發展水平,本文認為城市化作為人口、產業和科技空間集聚的外在形式,可以通過信息共享效應、創業效應、溢出效應及由此帶來的產業聯動效應對整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很大的作用。本文使用湖北省各地級市當年城區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來衡量城市化水平。
關于創業水平,本文認為,一個區域內如果有良好的創業文化和創業氛圍,創業活動高漲,能夠促使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創業得以實現社會價值。創業活動不僅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內在動力,也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環境。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使用湖北省各年各地級市的城鎮私營個體人數與地區總人數的比值來衡量創業水平。
除此之外,文中選取經濟密度這一指標來表示城市經濟空間布局中的經濟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情況。一般而言,經濟密度越高,越能夠產生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科技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各類經濟資源越容易獲得,從而越有利于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本文以湖北省各地級市當年GDP總值與地區面積的比值來表示經濟密度。
(一)模型檢驗及估計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首先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為了避免偽回歸,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借助Eviews7.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經ADF及PP檢驗,結果顯示,模型中所有變量均在5%的水平上一階單整,數據為平穩數據,因此可以對數據進行回歸。
在進行面板回歸前,首先要進行回歸模型的選擇。面板數據模型一般可分為混合橫截面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在面板數據在時間和截面個體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的假設成立的前提下,混合截面模型比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效率高。一般可以通過模型設定的F檢驗和LR檢驗來確定需要建立混合截面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相對于固定效應模型,混合截面模型更有效。F檢驗和LR檢驗的原假設為:
其中,R2ur、R2r和LRur、LRr分別為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和混合截面模型的擬合優度和對數似然函數值,n為觀測值的數量,N為截面成員的數量,K為待估計參數的數量。
本文運用Eviews7.0進行了F檢驗和LR檢驗,輸出結果如下所示:
表1 F檢驗、LR檢驗結果
從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F統計量和LR檢驗的伴隨概率均小于0.1,拒絕了混合截面模型相對于固定效應模型更有效的假設,因此需要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在消除了截面數據之間可能存在的自相關和異方差后,通過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得到如下的估計結果:
表2 固定效應模型OLS估計結果
(二)計量結果分析
由表2的回歸結果說明:R2在0.959以上,F統計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高度顯著,表明模型擬合較好,D-W統計量值接近2,表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序列自相關現象,各個變量系數回歸系數顯著,除創業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外,其他要素對科技創新能力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影響,分別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計量結果分析如下。
1.要素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顯著的影響,資本要素的投入在當前階段起著主導作用,而人力資本要素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各城市科研經費投入及科技人員投入越多,城市創新能力就越高,其中經費投入在提升創新能力的投入要素中仍然起著主導作用。從統計數據來看,湖北省各城市中,武漢市的人力資本投入與科研資本投入增長迅速,從而促進了武漢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增長;但是個別城市的科研要素投入出現下降的趨勢,這是其區域創能力提升緩慢的主要原因。
2.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貢獻率最大,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對于技術研發更有效率。近幾年,湖北省各地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其產值保持著快速增長,2014年湖北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4 451.16億元,同比增長14.8%,占GDP比重達到16.3%,登記重大科技成果1 778項,同比增長9.6%;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600億元,增長43.6%。高新技術產業集聚過程中伴隨的創新知識的轉移與擴散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3.外商直接投資和城市經濟密度與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正相關,溢出效應明顯。這與本文的預期相符,說明FDI的流入具有明顯的技術外溢效應,能夠顯著促進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而經濟密度作為城市經濟空間格局因素,也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了促進作用。從統計數據來看,湖北省各地級市的經濟密度還是處于較低等級,各地區經濟空間差異懸殊,區位條件優勢并不明顯。
4.城市化水平對區域創新能力無顯著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城市化模式有關系。我國城市化很長時期都屬于粗放型模式,在各地區每年新增城區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進城務工的農民,而科技活動人員比例很小。粗放型城市化重點在于人口的城市化,忽略了產業、資源、環境等城市化,從而導致環境惡化、失業嚴重、服務水平差等問題,這均會對城市化的正效應產生沖擊,從而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5.創業水平對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無顯著影響。理論分析表明,創業活動的過程中伴隨著新產品、新發明的產生,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應該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但實證結果顯示其對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無顯著影響,這可能與各地區的創業主體有關。企業和個人是創業過程中的兩大主體,且企業創業活動中的科技成果產出一般高于以個人為主體的創業活動。雖然湖北各地區創業水平在逐年上升,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創業的均是以個人為主體的微小型創業活動,其在創業過程中以維持生活為主,未產生顯著的科技成果,因此無法對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上述研究結果具有明確的政策含義。本文提出促進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如下。
(一)促進城市化模式轉變,增強城市化發展對區域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
要充分發揮城市化演進過程中人口、產業、資源、知識的集中和變遷的優勢,加快城市化模式向集約型轉變;同時通過引導消費偏好樣化為區域科技創新增加需求規模,促使城市化能夠有效的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完善相關政策,促使科研資金公平合理分配,為科研機構及企業創造更好的創新環境以及創新資源,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增加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產出;同時,政府應該完善科研人員獎罰機制,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與積極性,刺激創新成果的產出。
(三)擴大對外開放,充分發揮FDI的技術溢出效應
政府應該加強高質量的外資的引進工作,改善投資的軟硬環境,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促進內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技術吸收能力;促進國內企業與外企建立技術合作關系,實現高層次的技術轉移。
(四)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聚水平
各地區應該遵循比較優勢原則,結合各地區的資源優勢,培育產業集群,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加大產業布局調整,促進創新知識的轉移和擴散,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區域之間的合理競爭,提高各地區的產業集聚水平。
(五)激勵科技創業,提高創業質量
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手段進行干預和指導,完善創業政策法規,加大創業企業扶持力度,加大對科技型創業企業的資金補貼,放寬投資領域,降低企業創業門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創業公司的專利和技術得到有效保護,鼓勵更多的創業者進行科技型創業,加大科技型創業在整個創業活動中的比例,提升區域整體創業質量,活躍區域科技創新市場,從而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1]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Economic Development,Jo urnal of Monetary Eco nomics,1988,Vo l.22:3~42.
[2]Romer,P.M.EndogenousTechnical Change,Jourma 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o l.98:71~102.
[3] 高素英,陳 蓉,張艷麗,張樹建.京津冀人力資本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關系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 范允奇,周方召.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影響因素及區域聯動效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
[5]胡在銘.科技創新投入對區域創新產出的影響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6][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廉運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7] Jacobs,J.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Vintage,1969.
[8]劉斯敖,柴春來.知識溢出效應分析——基于制造業集聚與R&D投入的視角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7).
[9] 程中華.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5(11).
[10]李子彪,劉 爽,李 喆.產業聚集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閾值效應及區域比較——以生物制造業為例[J].技術經濟,2016(8).
[11]李曉鐘,張小蒂.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及地區差異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9).
[12]李 蕊.FDI與中國工業自主創新:基于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8(2).
[13]劉政永,孫 娜.FDI對河北省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23).
[14]殷洪飛,殷 群.FDI影響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溢出效應及政策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6(1).
[15]關祥勇,王正斌.區域創新環境對區域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
[16]倪方鈺.城市化、人力資本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江蘇省13個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J].生產力研究,2012(10).
[17]齊亞偉.區域創新環境對三大創新主體創新效率的影響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4).
[18]吳金光,胡小梅.財政支持對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基于1997~2010年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J].系統工程,2013(9).
[19]殷俊杰,邵云飛,錢 航.創新環境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來自中國醫藥制造業面板數據的實證 [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6).
[20]齊亞偉,陶長琪.環境約束下要素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基于GWR模型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4(9).
[21]王福軍,葉阿忠.FDI、產業集聚與技術創新——基于空間面板Durbin模型的實證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2]張 宇,蔣殿春.FDI、產業集聚與產業技術進步——基于中國制造行業數據的實證檢驗[J].財經研究,2008(1).
[23]李習保.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活動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
[24]白俊紅,蔣伏心.考慮環境因素的區域創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方法[J].財貿經濟,2011(10).
[25]李向東,李 南,劉東皇.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5(6).
[26]劉順忠,官建成.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的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2(1):76-79.
[27]白俊紅,江可申,李 婧.中國區域創新效率的收斂性分析[J].財貿經濟,2008(9).
[28]曹 勇,曹軒禎,羅楚珺,秦以旭.我國四大直轄城市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6).
[29]曹 勇,秦以旭.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變動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3).
[30]周 明,李宗植.基于產業集聚的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1(1).
[31]劉 軍,李廉水,王 忠.產業聚集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其行業差異[J].科研管理,2010(6).
[32]張 卉.產業分布、產業集聚與地區經濟增長:來自中國制造業的證據 [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3]竇佳麗,張德化.產業集聚帶動下的規模效應和區域創新能力分析——以安徽省汽車產業為例[J].價值工程,2014(4):198-199.
[34]陳 勁,梁 靚,吳 航.開放式創新背景下產業集聚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以中國高技術產業為例[J].科學研究,2013(4).
[35]冼國明,嚴 兵.FD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世界經濟,2005(10).
[36]劉 星,趙 紅.FDI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10).
[37]張方華,李守芹.FDI技術溢出、智力資本與創新能力的關系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3(2).
[責任編輯:蘭欣卉]
Urbanization,the leve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A study in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Hubei province data
Wu Lei,Xiong Ying,Wu Chao
(School ofEconomics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the paper constructed a model which included innovation element input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fluence,using data of prefectural-level city in Hube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to test itsimpacts on urban innovation ability.It is found that innovation element inpu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At the same time,the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DI inflows all enhanced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ut in urban economic space pattern factors,the economic density promoted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entrepreneurship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is that by promoting urbanization model,increasing elements input, playing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f FDI,improving the level of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motivating entrepreneurs,it can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e level of entrepreneurship;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Economic density
F124.3
A
1005-913X(2017)07-0108-05
2017-05-08
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監測與分析軟科學研究基地資助項目(HBQY2016Y11);湖北省軟科學項目(2015BDF031)
吳 磊(通訊作者)(1973-),男,武漢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區域經濟;熊 英(1992-),女,湖北荊門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吳 超(1992-),男,山東萊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