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勇 金光華 侯學忠 張競宇 宋德明 梁健
改良乳暈區切口用于乳腺纖維腺瘤手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探討
王勤勇 金光華 侯學忠 張競宇 宋德明 梁健
目的 探討改良乳暈區切口用于乳腺纖維腺瘤手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切口治療, 觀察組采用改良乳暈區切口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用時、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切口甲級愈合率、手術美觀性評分及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用時、切口長度及術中失血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率(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74.00%)(P<0.05);觀察組手術美觀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2.00%)顯著低于對照組(16.00%)(P<0.05)。結論 改良乳暈區切口用于行手術治療乳腺纖維腺瘤患者可顯著減輕手術創傷程度, 促進術后切口愈合, 改善手術美觀性, 有助于降低手術相關并發癥風險。
改良乳暈區切口;乳腺纖維腺瘤;手術;療效;安全性
對于乳腺纖維腺瘤直徑>1 cm或持續增加患者臨床推薦行手術切除治療, 但以往術中采用放射狀切口易影響術后美觀性, 相當一部分年輕或未婚患者無法接受[1,2]。近年來以改良乳暈區切口為代表新型手術方案開始在乳腺良性腫瘤治療中應用, 在提高治療美觀性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取得令人滿意效果[3]。本次研究以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乳腺纖維腺瘤患者共100例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采用常規開放切口和改良乳暈區切口治療, 探討改良乳暈區切口用于乳腺纖維腺瘤手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100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 經病理活檢確診, 其腫瘤外緣距乳暈距離<5 cm, 腫瘤個數≤4個, 同時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100例。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作常規開放切口, 即超聲下確定腫物位置后, 作體表投影處放射狀切口, 逐層分離皮下組織并確認腫塊位置后行徹底切除, 最后關閉縫合切口完成手術。觀察組患者作改良乳暈區切口, 即擺放仰臥位并保證上肢外展, 確定距腫瘤最近乳暈區邊緣位置并切開, 到達腫瘤位置后將其推送至皮表, 并放射狀清除周圍脂肪及正常腺體組織, 最后關閉縫合切口完成手術。
1. 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手術用時、切口長度及術中失血量,計算平均值;②記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例數, 以切口愈合良好, 無不適感及感染為判定標準, 計算百分比[4];③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手術美觀性評價, 分值0~100分, 分值越高提示美觀性越佳;④記錄患者切口感染、皮下血腫及皮膚感覺異常發生例數, 計算百分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手術用時、切口長度及術中失血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兩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率比較 對照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率為74.00%(37/50), 觀察組為96.00%(48/50);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 3 兩組手術美觀性評分比較 觀察組手術美觀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 4 兩組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手術用時(min)切口長度(cm)術中失血量(ml)對照組5061.74±8.314.22±0.97 72.98±10.14觀察組50 46.33±6.13a2.40±0.62a57.09±7.38a
表2 兩組手術美觀性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術后6個月術后12個月對照組5073.68±3.1468.68±2.96觀察組5094.19±4.38a83.19±3.68a
乳腺纖維腺瘤發病機制目前尚未被醫學界徹底查明, 其中高雌激素水平、不良飲食習慣及精神因素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5]。目前我國乳腺纖維腺瘤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已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主要乳腺疾病之一,部分甚至可進展形成肉瘤, 嚴重威脅生命安全[6]。
傳統乳腺纖維腺瘤手術采用常規放射狀開放切口, 通過徹底暴露腫物區域, 對病變進行徹底切除[7];但術后造成遺留瘢痕組織較為明顯, 手術美觀性欠佳, 甚至造成部分患者出現術后抑郁[8]。而相較于傳統放射狀開放切口, 改良乳暈區切口用于乳腺良性腫瘤治療優勢明顯, 具體包括[9,10]:①切口位于乳暈區, 因顏色較周圍皮膚更深, 故即使術后出現瘢痕殘留亦不易發現, 美觀性明顯改善;②乳暈區域皮膚較其他區域可牽拉性更佳, 可于切口位置進行范圍更大手術操作,增加腫瘤暴露效果, 避免正常腺體組織損傷;③乳暈區切口縫合方式為皮下內翻縫合, 有助于降低真皮層縫線殘留和繼發感染縫線。
本次研究結果中, 觀察組手術用時、切口長度及術中失血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切口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美觀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證實乳腺纖維腺瘤患者術中行改良乳暈區切口應用具有微創、操作簡便、術后切口愈合效果佳及美觀性好等優點;而觀察組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明改良乳暈區切口應用有助于降低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 提高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 改良乳暈區切口用于行手術治療乳腺纖維腺瘤患者可顯著減輕手術創傷程度, 促進術后切口愈合, 改善手術美觀性, 有助于降低手術相關并發癥風險。
[1] 姜專基, 張斌明, 楊碎勝, 等. 超聲和鉬靶BI-RADS分級在乳腺病變診斷中的價值比較.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5, 37(2): 173-174.
[2] 蔣孜明, 肖年英, 龐義堅, 等. 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良性腫塊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醫學創新, 2015(9): 120-122.
[3] 應榮培. 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 浙江創傷外科, 2012, 17(2):209-210.
[4] 李樹玲. 乳腺腫瘤學. 第2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298-310.
[5] 姜軍. 現代乳腺外科.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12-13.
[6] 魏笛, 孔凡立, 張震. 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可行性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20):3345-3347.
[7] 馬銀斌, 王彥銘, 李偉, 等. 乳暈邊緣切口及壓力封閉殘腔技術在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術中的應用. 中外醫療, 2016, 35(25):4046-4047.
[8] 張浩, 周文斌, 周茜, 等. 環乳暈切口在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應用.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3, 30(2):383-385.
[9] 張英輝. 環乳暈切口和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對比.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6):678-681.
[10] 鐘盛全, 劉建忠, 張毅. 乳暈部扇形切口乳腺良性腫瘤切除術.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14, 20(4):309-3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19
2017-05-10]
110179 東北國際醫院乳腺腫瘤科(王勤勇 金光華宋德明), 普通外二科(侯學忠 梁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乳腺外科(張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