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培福
琥珀酸索利那新對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
潘培福
目的 探討琥珀酸索利那新對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托特羅定口服治療, 試驗組患者采用琥珀酸索利那新口服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初始尿意容量 (FDV)、最大尿流率 (Qmax)、最大膀胱壓容量(MCBC)、24 h尿急次數和排尿次數。結果 治療后, 試驗組24 h尿急次數為(6.7±2.5)次、24 h排尿次數為(4.5±1.1)次、FDV為(156.3±1.7)ml、Qmax為(19.1±2.3)ml/s、MCBC為(323.2±52.3)ml, 均優于對照組的(11.4±2.2)次、(9.3±1.8)次、(98.3±16.9)ml、(14.4±2.2)ml/s、(233.3±48.6)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琥珀酸索利那新可以明顯改善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的臨床癥狀, 值得在臨床推廣。
琥珀酸索利那新;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臨床效果
膀胱過度活動癥是臨床泌尿外科女性常見疾病, 其臨床的主要特點為尿急、尿頻和夜尿, 或者急迫性尿失禁等。有些患者會出現白日尿頻或夜間尿增多等情況, 有些患者伴或者不伴急迫性尿失禁,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有研究顯在美國40歲以上的人群當中, 有1/6的女性會出現膀胱過度活動癥, 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 病情逐漸惡化[2]。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 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患者甚至比糖尿病患者更多。目前, 對于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治療較為有限,其臨床效果一般, 尋求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臨床工作的重點。有研究表明, 膀胱在充盈過程中膀胱逼尿肌的非自主性收縮是膀胱過度活動癥的發生的關鍵, M 受體是這個過程的關鍵因素, 因此M受體拮抗劑在治療中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3,4]。琥珀酸索利那新是一種新型的膽堿能 M 受體, 具有阻滯介導逼尿肌收縮的功能同時能夠阻滯乙酰膽堿和 M受體結合, 降低膀胱興奮性, 改善臨床癥狀。作者從2016年起對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采取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 臨床效果顯著, 見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東港市中醫院外二科就診80例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61歲, 平均年齡(36.0±8.3)歲, 病程6~23個月, 平均病程(10.0±4.4)個月;試驗組患者年齡34~60歲, 平均年齡(37.0±7.7)歲, 病程6~23個月, 平均病程(10.0±4.5)個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入組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尿控學組》[3]的診斷標準, 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癥侯, 以上癥狀也可以單獨出現或者聯合出現, 經臨床測試, 患者尿動力學可見膀胱貯尿期出現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縮, 膀胱內壓升高, 有尿意、尿急的感覺;成年人24 h排尿次數>8次, 夜間排尿>2次, 尿量<200 ml。患者以及家屬自愿參加, 簽署知情同意書。
1. 3 排除標準 排除惡性腫瘤患者, 心、肝、腎等重大疾病的患者, 泌尿系統結石、神志異常、尿道梗阻、不愿意參加的患者。
1. 4 方法 對照組給予托特羅定(南京美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 mg)口服治療, 2 mg/次, 2次/d;試驗組給予琥珀酸索利那新(安斯泰來公司, 規格:5 mg)口服治療, 晚飯后口服5 mg。2周為1個療程。
1. 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FDV、Qmax、MCBC、24 h尿急次數和排尿次數。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試驗組24 h尿急次數為(6.7±2.5)次、24 h排尿次數為(4.5±1.1)次、FDV為(156.3±1.7)ml、Qmax為(19.1± 2.3)ml/s、MCBC為(323.2±52.3)ml, 均優于對照組的(11.4± 2.2)次、(9.3±1.8)次、(98.3±16.9)ml、(14.4±2.2)ml/s、(233.3± 48.6)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Qmax(ml/s)FDV(ml)MCBC(ml)24 h 尿急次數24 h排尿次數試驗組40 19.1±2.3a156.3±1.7a323.2±52.3a6.7±2.5a4.5±1.1a對照組4014.4±2.2 98.3±16.9233.3±48.611.4±2.29.3±1.8
近年來,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 我國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逐年增多, 國際婦科泌尿協會和國際尿控協會將膀胱過度活動癥定義為尿急癥狀為特征的綜合征, 膀胱過度活動癥主要是以尿頻、尿急為主要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伴有夜尿增多或者尿頻等癥狀, 嚴重的患者可以伴急迫性尿失禁等臨床癥狀。大量臨床研究顯示, 膀胱過度活動癥的主要發病原因是膀胱逼尿肌的活動異常, 因此膀胱和尿道功能異常也是其主要臨床癥狀, 其主要的表現為尿頻、尿急[5,6]。隨著社會的進步, 生活節奏的加快, 該病的發病也成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由于女性泌尿系統的特殊性, 其中以女性多見。由于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尿急、尿頻, 并且每次排尿量減少[7]。有些女性患者會被誤診為女性尿道綜合征和慢性膀胱炎等疾病, 因此在治療上主要以尿道外口手術和抗感染為主, 因此治療效果往往非常不理想。最新研究顯示, 該病的發病特點是膀胱逼尿肌的非自主性收縮, 往往采用α 受體阻滯劑治療但是治療效果仍不明顯[8-10]。因此, 如何更好的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從本試驗可以看出,治療后試驗組24 h尿急次數、24 h排尿次數、FDV、Qmax、MCBC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試驗可以看出, 琥珀酸索利那新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尤其是尿急和排尿次數, 增加FDV、Qmax、MCBC, 表明琥珀酸索利那新對于膀胱過度活動癥的女性患者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琥珀酸索利那新作為新型抗膽堿藥物, 對膀胱肌上的M受體有較好的選擇性和親和力, 可以提高患者的M受體選擇性。琥珀酸索利那新的半衰期較長, 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不會出現患者由于漏服導致影響患者臨床療效的事情發生。并且有研究顯示, 與同類藥物相比, 其臨床療效更為顯著。琥珀酸索利那新通過抑制M 受體與逼尿肌結合, 抑制收縮, 減少其不自主的收縮現象, 從而起到對該疾病的治療作用, 并且不良反應較少, 更好的緩解臨床癥狀。有研究顯示, 通過口服M 受體阻滯劑可以明顯的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當索利那新服用劑量可從5 mg/d增至10 mg/d, 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明顯的好轉[4]。與本研究的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 琥珀酸索利那新對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質量, 值得在臨床推廣, 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 琥珀酸索利那新在臨床上的副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還需要大量的臨床試驗進行跟進, 還應該繼續研究。
[1] 向奎, 崔應東, 李時軍, 等. 琥珀酸索利那新對女性膀胱活躍癥患者 P2X3 受體表達的影響.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5, 29(28): 5698-5699.
[2] 高小川, 呂劍豪, 柯柳嫻, 等.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5):499-500.
[3] 司聰. 琥珀酸索利那新和酒石酸托特羅定治療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 65 例. 甘肅科技, 2014, 13(5):156-157.
[4] 楊毅堅, 袁卓珺, 丁世霖, 等. 針灸配合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160例.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2010, 26(11): 321-323.
[5] 夏洪強, 鄭劍, 熊濤, 等.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的療效和安全性. 中國臨床研究, 2011, 24(8):671-673.
[6] 胡海峰, 陳剛, 岐宏政, 等.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西部醫學, 2012, 24(8):1525-1526.
[7] 陳瀟雨.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前列腺電切術后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臨床觀察.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2014, 19(10):670-672.
[8] 許達薇.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前列腺切除術后膀胱過度活動癥58例.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1, 28(2):220-221.
[9] 賴建平, 萬旭輝, 傅光華, 等.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術后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1, 30(11):926-927.
[10] 李焱風, 陳天波, 袁卓珺, 等. 針灸配合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80例.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5, 36(12):54-55.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olifenacin succinate on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symdrome
PAN Pei-fu. Department Two of Surgery, Dong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nggang 1183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olifenacin succinate on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sym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80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sym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tolterodin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solifenacin succinat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volume at first desire (FDV), 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Qmax), maximum cystometric bladder capacity (MCBC), 24 h urgency times and urinary frequency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24 h urgency times as (6.7±2.5) times, and 24 h urinary frequency as (4.5±1.1) times, FDV as (156.3±1.7) ml, Qmax as (19.1±2.3) ml/s and MCBC as (323.2±52.3) ml,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11.4±2.2) times, (9.3±1.8) times, (98.3±16.9) ml, (14.4±2.2) ml/s and (233.3±48.6) ml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Solifenacin succinat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Solifenacin succinate; Female overactive bladder symdrome;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48
2017-06-05]
118300 東港市中醫院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