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徐磊
目的 對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7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得分、焦慮情況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 兩組患者入院第1天進行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護理2周后, 觀察組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95.7%)明顯高于對照組(8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優質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 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情緒, 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對護理質量的提高也有促進作用。
優質護理;常規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情緒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心內科常見的急危重病, 一旦發病,死亡率較高[1], 且目前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該病臨床上多伴有持續性胸痛及瀕死感, 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心理, 且需長時間臥床治療, 因此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 對于患者早期康復及改善預后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探討對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措施, 觀察其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頒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標準。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 女19例;年齡28~85歲, 平均年齡(41.5±14.5)歲。觀察組中男29例, 女18例;年齡33~84歲, 平均年齡(42.9±13.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和方法, 包括監測生命體征、健康知識宣教、基礎生活護理等, 并及時作出處理。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護理基礎上, 根據本院護理臨床經驗采用優質護理干預, 具體過程:①定期開展講座,合理排班, 提高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自身素質;②成立優質護理工作小組, 完善護理管理制度, 在臨床工作中加強護理質量的監督和評比;③給予患者入院指導, 對其病情和心理狀態給予評估, 使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的生活;④飲食和日常指導:控制飲食, 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指導;⑤心理護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 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⑥保持病房安靜, 增加病房舒適感, 限制病房探視人數。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周后對疾病了解程度, 焦慮情況和滿意度情況。①疾病知識了解程度按照本院自行設計的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知識測評問卷進行調查;焦慮狀況評分:依據 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進行評估[3]; 以100分為滿分, 50分作為焦慮癥狀的分界線, 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 60~69分為中度焦慮, ≥70分為重度焦慮, 分數越高所呈現的焦慮程度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 應用本院自擬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測定, 分值越高表示護理人員態度越好, 操作技能越術熟練。分很滿意、較滿意、不滿意 3 個等級。滿意度=(很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和S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第1天進行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和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護理2周后, 觀察組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95.7%)明顯高于對照組(8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和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和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SAS評分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SAS評分對照組4767.48±6.1571.82±9.7675.62±5.4157.42±6.52觀察組4769.52±4.3569.51±5.78 88.17±5.23a45.33±8.75a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國發病率逐年上升, 一旦發病, 病情兇險, 且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預后, 因此采取合適的護理措施尤其重要。優質護理是近年臨床推廣的新型護理措施, 其目的在于緩解由于疾病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 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達到理想的保護效果[4-7]。
本研究結合本院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對本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 結果顯示, 住院護理2周后, 觀察組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增加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后, 患者對心肌梗死的預防、治療方案等相關知識有了一定了解, 有效避免因知識不對稱而引發的醫患矛盾,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本院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改善了醫患關系[8-10]。國內相關研究[5,6]顯示, 優質護理的臨床應用后, 能有效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臥床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和死亡率,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 對以后疾病的復發也起到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積極采取優質護理能夠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的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馬爽. 人性化護理對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237-238.
[2] 金玫.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 38(8):675-690.
[3] 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31-35.
[4] 黃秀英. 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對比分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4(23):38-40.
[5] 孟青. 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的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9):236-238.
[6] 鄒素紅, 熊海水.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優質護理的效果. 宜春學院學報, 2015, 37(6):83-84.
[7] 董書領, 董靈芝, 任志艷, 等. 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對比觀察.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4):4-5.
[8] 吳肆蓮. 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對比觀察. 中外醫學研究, 2013(24):89-90.
[9] 陳淑芳, 吳潔華, 何亮. 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當代醫學, 2015, 21(29):86-87.
[10] 李富紅. 優質護理服務在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觀察. 吉林醫學, 2013, 34(4):7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89
2017-04-27]
450000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