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靈
莫讓濕地成為生態『孤島』
潘碧靈

歷史上的洞庭湖面積曾達6000平方公里,而現在只有2800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的壯觀景象已風光不再;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減少了477個,“千湖之省”的稱號也名不副實……
國家林業局相關部門分析,近幾年,我國頻頻發生洪澇災害,大量雨洪資源不斷流失,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濕地面積縮減,能盛水的“盆”越來越小。
據統計,全國雨水利用率不足10%,每年直接流入大海的水量達1.6萬億立方米,相當于全國6200億立方米用水量的2.6倍。同時,全國2/3以上的湖泊受到氮、磷等物質的污染,10%的湖泊富營養化污染嚴重。
這些問題的出現,也給濕地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帶來了滅頂之災。長江中淡水哺乳動物白鰭豚已不見蹤影,長江干流中另外一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的野生種群數量每年也在下降。如果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不到有效扭轉,5至10年內,長江江豚也會步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的后塵。全國記錄到的鳥類也比十年前減少40余種,有超過一半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地球生命指數顯示,1970~2010年,淡水物種的種群數量已經下降了76%。
雖然世界范圍都在呼吁保護濕地,并為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然而濕地保護的速度還是趕不上濕地被破壞的速度。在我國,濕地保護的現狀仍舊令人堪憂。
種種現象都表明濕地保護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面對日益突出的濕地面積減退問題,我們要做的已經不僅僅是對現有濕地進行保護,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多種方式將已經遭到破壞的濕地進行修復。諸如加快制定出臺有關濕地保護與修復的法律和政策,如盡快出臺濕地保護法,制定長江流域濕地保護規劃,結合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對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與修復的支持力度。出臺濕地保護與修復、濕地產權確權、濕地資源有償使用等政策,將濕地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并實行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同時,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設立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統一協調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退耕還濕力度。
沒有健康的濕地,就沒有健康的人類。沒有濕地之美,人類也將失去心靈的激蕩和對美的感知。因此,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后代能夠看到原始的濕地之美,我們必須保護濕地,珍愛生命的棲息之所。莫讓濕地成為生態“孤島”。
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濕地面積1154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1.5%。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凈化污水、保護生物多樣性等20余項生態功能,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優勢和關鍵要素之一。但是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長江經濟帶正面臨著水質性缺水、濕地面積萎縮、生態系統退化等諸多嚴峻問題,改變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