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燕萍 通訊員 袁子亨
西昌邛海濕地夢中的田園水鄉
本刊記者 王燕萍 通訊員 袁子亨
涼山州西昌邛海濕地,被譽為“高原上的瑰麗明珠”。這里,既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之一,也是西昌人民的“母親湖”,被視為大自然的贈與。
然而,這顆“高原上的明珠”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周邊被填湖造田、圍湖造塘、網箱養魚,近2/3的灘涂、葦塘遭到破壞和不合理開發利用,面積由34平方公里,降至不足27平方公里,濕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在中央、省、州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西昌市委、市政府立足民族地區長遠發展實際,堅持以“打造國際重要濕地”,建設“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為目標,大投入、大手筆整治和保護邛海。邛海濕地建設以“恢復、保護、自然、生態、和諧”為主題,以“三還三退”,即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退房還湖為原則,自2009年起開始實施濕地修復,如今一至六期工程全部竣工,濕地面積已超過2萬畝,將邛海畫上一個圈,像是給邛海戴上了一條美麗的生態項鏈,邛海水域面積也恢復至上世紀的38平方公里,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
其中,六期“ 夢回田園”由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設計。“夢回田園”位于邛海南岸的海南鄉境內,東西長約6公里,西起邛海灣酒店與四期濕地“西波鶴影”相接,東至核桃村張家果園與五期濕地“夢尋花海”相連,南以環湖路為界,北臨邛海海岸線,建設區總面積288.41hm2,總投資36057.09萬元(其中工程建設直接費用32489.23萬元)。
“夢回田園”濕地總體布局為“兩軸、三帶、五廊道、六大旅游節點”。兩軸:以觀光車道、自行車綠道為主軸,以親水步道為次軸,形成橫貫東西的濕地游覽通道。三帶:從邛海岸由近及遠,從北向南依次劃分為魚類棲息景觀帶、濕地恢復景觀帶、生態田園景觀帶。五廊道:即大溝河、鵝掌河、踏溝河、龍溝河、紅眼河入湖河景觀廊道;六大旅游節點:在濕地恢復景觀帶,重點打造迎賓入口、古岸踏歌、魚躍汀州、芳澤飛鷺、東籬菜園、核桃村游客服務中心等六大旅游節點。
云悠悠,水瀲瀲,蘆葦隨風擺,芳草碧連天。微風吹拂著綠葉紅花,在陽光下清新而耀眼;朵朵白云,青青山影倒映于湖面,山光水色,融為一體;小鳥婉轉鳴叫,喚起城市人的田園夢。
此情此景,正是西昌城區的邛海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其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如果說森林是“地球之肺”,那么濕地就是“自然之腎”。
“夢回田園”建設以生態為本,在三大景觀帶上種植有1080種各類珍貴樹種,如罕見的瀕危植物—桫蘿,栽種了60余種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濕生喬木、陸生喬木,構筑了自然生態立體景觀和生態屏障,增強了邛海水體修復能力。
此外,“夢回田園”還非常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如結合邛海濕地岸線長、面積寬,候鳥過冬量大的特點,合理規劃旅游棧道、水上游覽線,留出人為干擾相對較小的岸線區域、水域、濕地小島,限制游客進入,作為邛海濕地魚類繁殖區和鳥類棲息地,全面提升珍稀魚類和鳥類的自我繁育條件,促進生物多樣性良性運行。
如今,在這片濕地上,植物茂盛、層次豐富;生物繁多,種類多樣。這里凸顯著山水、人、鳥類和諧相處的風情,約60種鳥類常年棲息在邛海周邊濕地。成群結隊的野鴨子常年在這片水域游弋、覓食,海鷗在空中盤旋、飛翔,與山水、陽光、植物等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創新設計,將景觀打造與濕地修復理念融合。堅持“提煉特色、突出亮點”的思路,不斷挖掘當地文化,在“景觀”二字上下足功夫。設計出了與青龍寺形成對景的“青龍出海”、與月亮灣形成對景的“攬水口茗”等景觀方案,又統籌考慮“夢回田園”特色,突出“五谷豐登”、“磨盤小院”、“觀海草舍”等農家特色。在“青龍出海”邊看海,視野開闊,一覽無余,藍天、白云、青山、樹林、村莊、田園、海水相映成趣,而一個個有著農家特色的小院小舍,鄉土氣息濃厚,別具一格。此外,在濕地修復過程中,一方面,結合拆遷區原有農地較多的實際,整合土地資源,成片種植郁金香、薰衣草、葡萄等經濟作物,利用農作物不同的色彩和規模效應,既實現了景區土地經濟價值的提升,又實現了全面提升“五彩西昌”的景觀效果;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湖內游覽的視覺效果,降低原有的混凝土砌岸,將混凝土砌塊放入湖底作為護堤,在砌塊周邊種植兩棲植物,增加了沿岸植被,豐富了植物群落,促進湖岸沿線生物多樣性。
六期“夢回田園”濕地修復同前五期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人工化”痕跡小,它將海南鄉原先農田肌理保留,盡可能的做到了“去人工化”。 如結合環海路一側的東西兩邊有一大片農業濕地的實際,對現有的灌溉溝渠進行梳理,以最小的工程量,打造具有農耕文化的農業濕地展示帶;結合拆遷區內有數百口養魚塘的實際情況,去除魚塘砌坎和貫通低洼水田,利用最小的經濟投資,實現退塘退地還濕的目標;結合拆遷區域內有大量的原生植物,項目組深入調查,通過優化游覽線路等方式,盡可能地保護每一株植物。最大限度地減少濕地區域機械作業量,既節省了機械作業成本,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濕地區域的原始風貌。
同時,在“去人工化”理念指引下,盡可能保留濕地拆遷區內有特色的農家院落、古戲臺等特色民居,梳理拆遷區農家菜地等特色種植區,因勢利導地打造“古岸踏歌”、“東籬菜園”等原汁原味的濕地風韻。


邛海濕地修復工程的實施,全面落實了創新、協調、綠色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水、田、林、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最好體現。濕地的修復極大地優化和改善了城市生態人居環境,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森林城市,被全球網民推選為“最生態中國名城”。并且在建設期間,就已經成功舉辦了由四川省涼山州人民政府與中國田徑協會合辦的“2014年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比賽”,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與此同時,項目堅持“搬得出、住得好、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把拆遷安置小區和新村建設作為景區的旅游服務功能區進行規劃建設,使景區與安置小區(新村)互動互補,形成“濕地觀光游、鄉村休閑度假游”的產業形態布局。以景區旅游服務業、生態農業建設帶動原住村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解決拆遷群眾的收入來源和生計問題。做到修復一片濕地,打造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
經過幾年的努力,邛海濕地全域恢復、全面保護,邛海水域水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深受社會各界贊譽,已成為涼山、西昌一張靚麗的名片。涼山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