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丹
(111000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遼寧 遼陽)
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方式分析及闡述
屈 丹
(111000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遼寧 遼陽)
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問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社會性問題之一。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總體結構的急迫轉型,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問題開始并逐步受到社會各界的發覺關注。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為其提供公平友善的社會環境,對于中國整體實力的發展有基礎性影響。
弱勢群體;法律保護
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方式與其產生的原因息息相關,弱勢群體含義上多指一方面經濟上的貧窮,缺少基本性的生活物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一方面精神上的貧困,生活質量的較低,精神發展欠缺。一方面是社會受壓能力的較小。弱勢群體在社會中地位較低,壓力較大,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待社會問題較為偏激,自身矛盾與社會矛盾之間聯系較多。因此,弱勢群體可分為兩個分支:內在弱勢群體和外在弱勢群體。而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在社會發展中,弱勢群體始終是社會給予關注與保護的對象。
我國法律有相關規定:我國公民在年老時期、患有疾病或者已經導致勞動能力部分或者完全喪失的情形下,從國家和社會有其提供幫助的義務,公民自身也有向國家和社會尋求幫助的權利。國家對公民提供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醫療衛生等服務。國家和社會共同幫助引導殘疾公民順利進行勞動、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生活。國家同時也保證公民的受教育權,平等權,保障婦女、老年人,兒童的權利。以上有關法律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體現了憲法的公正性。也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執政紀念的充分體現。我國政府和黨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度正逐步增強,因此,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
雖然我國政府和黨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度在逐步提高,不過在總體效果上看,我國法律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群占據的比例仍然較小,取得的效果不明顯,仍然處于低層次的保護模式。而因為弱勢群體在社會上的經常性的不平等待遇,不公平態度,容易使弱勢群體產生消極甚至偏激的心理失衡,與此同時,法律保護的不完善,缺陷程度較大,將加劇弱勢群體的心理失衡,最終產生嚴重影響甚至破壞社會秩序的后果。因此,加強對弱勢群體法律意義上的保護是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
1.加強平等性
如何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以促進社會的穩定,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強平等性。平等性的提高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矛盾的減少,使以勞動者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獲得更公平的態度。全面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維護弱勢群體基本權益。同時促進勞動者法律保護的強化是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必行之路和堅決結果,同時也是加強對以勞動者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保護的基礎前提條件,沒有對勞動者的平等公正待遇的加強就沒有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的優化。減少不公平待遇的現象的任務任重道遠,社會的不平等性強有力的約束著法律法規的實施。因此,為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首先要做的必然是減少不應有的權利,實踐過程中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樣化的各個領域內開展平等化待遇。
2.創建多層次多樣化的縱向法律保護體制
憲法應準確確定對弱勢群體保護的基礎性要求,同時基本性法律要強調規劃出弱勢群體的整體范圍、以及適合所有弱勢群體的一般基礎性制度條例。不過因為不相同的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不相同,所以要求法律保護的規模和區域以及保護方法也不相同,因此要規定出單獨化條例進行全面的保護。
3.創立對應的控訴相關條例
相關條例的創立,能促進現實實施性保護和程序性保護并行前驅。假如沒有現實性規定制度,就去促成法律上的盲點,使程序性保護欠缺現實性實體法律根據。但是如果僅僅存在現實性實體規定體制而丟失程序保障,弱勢群體的現實體制權利保護又無法產生任何作用,所有法律的提出確立與實踐活動的價值無法全面體現。因此,在一方面,立法機關要堅持法律的制定的全面有效性,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要根據法律法規切合實際的完成機關本身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職能義務。同時在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進行司法工作過程中務必保證程序的公正合理化,從而能在最終結果里取得有效的結果用作測評基準。換句話說,不單要擁有淡定的公正性,更要有判定的實踐性。光有好的策劃而不實施,等同于策劃的失敗。因此如果優秀的法律體制無法切合實際的實踐運用,或者合理化的評定,那這個體制的提出并無意義,甚至可能由于實施過程中的半途而廢,將帶來嚴重的不可估計的后果。一方面弱勢群體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可能弱化。另一方面,也會對政府機關的權威產生嚴重的影響,影響人民群眾對政府機關的信心。
4.尋找多樣化的保護方式和道路
在多角度方面,各國家間針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采取的行為方式不同。在我國,弱勢群體的數量龐大,可規劃性的對應組織卻與群體數量成反比,其中各組織團體有消費者協會、婦女聯合會、老年人協會、殘疾人聯合會、工會等等,這些團體協會應當提高自身的積極優勢作用,依據法律保衛弱勢群體的權益。
5.加強監督機制
監督是保障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強化對各法律條文和政府機關的監督力度。否則,即使出臺更多的優秀法律法規,更確切的實施,也無法有效的提高成果。因此,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管制度,確保法律法規能夠落實到正確地方。
弱勢群體作為社會最基礎的群體,國家和社會對其具有幫助保護的義務。因此,要加強平等性的提高,創立多樣化立體的法律保護體系,同時要創立對應的控訴條例,并為群體尋求多樣化的保護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要實踐與監督并行,加強監督。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