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玉
(713899 三原縣人民法院 陜西 三原)
淺議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法律現狀及完善
吳巧玉
(713899 三原縣人民法院 陜西 三原)
我國農業經濟改革突飛猛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快速興起,目前我國對農民問題日益重視。然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法律上的缺陷,嚴重制約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亟需加以解決和完善。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現狀;缺陷;完善
《憲法》修正案第2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土地管理法》第2條、第63條對允許土地使用權轉讓及轉讓條件作了規定。《農業法》第13條第2款規定:“在承包期內,經發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轉讓所承包的土地、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水面,也可將農業承包合同的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者。”《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此也做了明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986年制定了《關于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司法解釋,1999年又重新頒布《關于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2003年3月1日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在總則第10條中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的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地2章第5節專門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正式確認了實踐中出現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合法性。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確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質,《物權法》第128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有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轉包、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建設”。
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不統一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可以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而對“其他方式”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規定可以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符合有關法律和國家政策規定的方式流轉”,并規定了入股的方式。但對實踐中出現的許多其他流轉方式,如反租倒包、抵押、繼承等流轉方式并未加以規定。
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登記混亂
《物權法》第12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代表
著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而在第129條又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互換過程中,如果交易雙方要求進行承包經營權更改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沒有進行登記的雙方,沒有權利對抗善意第三人。可見,《物權法》依照債權合意主義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而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過程中卻采取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對抗債權合意主義,進而會導致矛盾的發生。
3.未建立制度環境
現階段,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十分不完善,農村
社會保障項目設置的供給量與農民對社會保障的實際需求量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距,農民只能牢牢依附于土地,將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化解失業、疾病等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化略顯蒼白。
1.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模式,為流轉方式的創新留下充分的空間
現行立法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采取逐一列舉的模式加以規定。而實際上流轉的具體方式不可能列舉窮盡,《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又不得不采取概括式的規定。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其他方式”流轉或者以“其他符合有關法律和國家政策規定的方式流轉”。這種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的規定模式有其直觀、明確的優點,但也造成流轉方式有限的桎梏,不利于流轉方式的創新。我國應當充分尊重農民的創新精神,積極探索市場化形式,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而在立法上采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以各種方式流轉”的概括式規定可能會給流轉方式創新留下足夠的制度空間。
2.建立土地流轉的制度環境,從根本上促進農村土地流轉
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樣、農民自愿”的原則,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的興辦養老、醫療、生育、傷殘等保險,積極穩妥的推進農村社會制度改革,逐步將農民的社會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轉變為依靠社會保障制度。
[1]許方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法律缺陷及完善[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5).
[2]何仁輝.試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現狀及完善[J].湖北農業科學,2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