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蕾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個人信息保護背后的法律價值沖突
劉丹蕾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人格尊嚴和信息自由是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主要法律價值,二者之間的矛盾可以還原為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沖突,構成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背后最核心的價值沖突。確保個人信息安全,維護人格尊嚴,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而追求個人信息自由流通,是提高經濟發展效率的要求。面對此價值困境,我國應當在保障人格尊嚴的前提下兼顧信息自由,這是回應現實問題、保護人格利益之必須。
個人信息保護;人格尊嚴;信息自由;價值沖突
個人信息是指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證號碼、戶籍、婚姻狀況、家庭狀況、教育背景、工作履歷、健康信息、財務狀況等任何單獨或與其他信息比對可以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個人信息是人格利益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源,與此同時,隨意泄露、惡意侵犯他人信息的情況屢屢發生。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這意味著我國個人信息權首次成為獨立人格權,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同時也為未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做好了充分準備。公民通過自主使用個人信息,實現人格自由發展的目標,在民法規范中設置對個人信息權的保護規則,使個人信息權獨立于其他具體人格權的品格在立法中得到承認與體現,對于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格尊嚴與信息自由構成了個人信息保護的雙重法律價值維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宗旨有兩個,一是規范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從而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維護人格尊嚴;二是促進個人信息的合理利用,保障個人信息自由流動,提高社會經濟效率。
人格尊嚴與信息自由之間的沖突可以還原為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沖突,而公平和效率之間的沖突是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最深層次上的核心價值沖突。
信息自由保證了人們在信息時代中自由發表政治觀點、學術言論或者接受商業資訊,它能夠使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開展更為便利,從而在滿足社會個體需求的同時增進公共福祉,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但是,為了維護個人信息權利人的人格尊嚴,其他主體應當對其人格利益予以尊重,不能任意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其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的個人信息,從而在人格權制度內實現立法者與裁判者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正義要求法律賦予個人更多權利以實現對其個人信息的占有和控制,但權利人享受的權利越多,可供作為生產成本的社會資源就越少,不利于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阻礙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
確保個人信息的安全,維護人格尊嚴,是在法律價值體系內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而追求個人信息自由流通的本質,就在于使用個人信息以達到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和社會管理效率的目的。人格尊嚴受保護以及信息自由得以實現既是信息時代的兩種基本社會需求,也應當是立法者與司法者在用法律手段保護個人信息時去實現的根本價值。人格尊嚴與信息自由雖然在確保個人信息權利人對其意志與行為自決這一點上一致,但這兩種價值恰好是針鋒相對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制定者與實施者面臨這樣的二難境地:為了維護個體人格尊嚴需要制止他人任意處理個人信息,但這又阻礙了信息自由的實現;而過于保護信息自由流動又有損信息主體的人格尊嚴。人格尊嚴和信息自由之間的矛盾,亦即公平和效率之間的價值沖突構成了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的首要難題。
長期以來,經濟效率主導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個人信息的經濟利益被逐漸認識后,它遭到了幾無節制的幵發,一味追求經濟效率,卻對個人信息內含的人格尊嚴置之不理,結果導致個人信息保護秩序和正義價值的雙重破壞。這種被踐踏的人格尊嚴極大地損害了社會公平,長遠來講是不利于信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
在法律的價值體系之內,沒有絕對優位的價值,法律價值之間的重要性只會隨著法律制度的不同而分先后和主次。“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是我國現階段解決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價值沖突的核心價值取向。一方面,在個人信息領域,“效率優先”的觀點很難再主導社會的價值觀,公平的呼聲已經響徹云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根本價值是維護主體在信息社會中的人格尊嚴。另一方面,公平才是個人信息所蘊含的本質價值,效率不過是個人信息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如果一個社會中的民眾連自己最基本的人格尊嚴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那么以舍本逐末的做法出賣尊嚴換來的經濟效率對民眾來說又究竟有何意義呢?人格尊嚴是個人的根本利益,我們只有首先確保個人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個人的人格受到充分尊重,才能進一步允許他人合理利用個人信息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在個人信息領域,當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間的沖突不可調和時,只能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構建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在維護人格尊嚴、保障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應適當促進信息自由流通與利用,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管理效率。促進信息社會有序、和諧地發展,是個人信息保護必要的價值追求,也是該制度的應有之義。公平和效率并非水火不相容,反而在一定情形下,二者之間是完全可以保持平衡、相輔相成的:個人信息權利的確認和維護勢必會增強信息主體的安全感,從而間接保障了個人信息的自由流動;而個人信息交易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探索更為公平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
[1]李儀.個人信息保護的價值困境與應對——以調和人格尊嚴與信息自由沖突為視角[J].河北法學,2013(2).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3]謝遠揚.信息論視角下個人信息的價值——兼對隱私權保護模式的檢討[J].清華法學,2015(3).
劉丹蕾(1996~),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