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推動創新發展的抓手
Find the Handholds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編者按:正確認識改革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把握未來的政策導向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市場空間千變萬化,需要我們去適應,只有牢牢把握市場的主動權,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勝出。本文指出,應充分認識“集中力量辦大事”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努力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創新?!凹辛α哭k大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發展的兩條主線,企業應找到自己的著力點,使自己走在發展的前列。
創新發展位列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既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更是一項關系未來我國經濟能否邁入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新階段的系統性、全局性任務。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角度來看,我們都要切實找準著力點,推動創新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必須逐漸從依賴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舊動能轉向提升要素生產效率的新動能。一是通過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使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從低效率的產業和區域撤出,投向更高效率的產業和區域;二是通過創新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使同樣多的資本和勞動投入在新技術的作用下提升產出水平,這既需要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更需要通過技術進步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革與創新并不是互相獨立,而是相輔相成的。
創新需要改革來激發活力和釋放更大的應用空間。改革可以打破阻礙創新的條條框框,激發更多的創新活力。比如,通過簡政放權降低創業創新壁壘,培育企業家精神;通過科技體制改革釋放各類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動力,使科技人才直接融入經濟活動,促進技術成果在市場中的應用。改革還可以擴大創新成果的應用空間。一些管制較多、行業壁壘突出的傳統行業有效推進改革,將會促進新技術在這些行業的深度應用,提升其技術進步的效率。
改革也需要創新活動來增強動力,創新往往會對改革形成有力的倒逼機制。從企業和市場的角度來看,創新往往意味著新興企業和新興產業的崛起;從制度改革的角度來看,創新則意味著打破舊的規則,建立新的制度框架。因此可以講,創新就是改革的天然動力。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常常突破傳統行業的準入壁壘,對原有企業形成競爭,促使其產生自我改革的壓力。而創新體現出來的高效率,也有利于促使全社會真正形成改革共識,減少改革的阻力,使改革得以順勢推進。

“集中力量辦大事”,既是過去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重要法寶,也將是未來我國實現從技術追趕走向引領創新的獨特優勢。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科技創新逐步從量的積累走向了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走向了系統能力的提升。但還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創新能力與發達的創新型國家相比還存在許多短板。要真正實現引領型發展,還必須加強基礎研究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些制約長遠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性重大技術,增強源頭技術供給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時,也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提高政府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
推動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則是在新形勢下發揮 “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同時,更多依靠市場這只 “看不見的手”,加快培育和催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創新價值的實現根植于市場機制,需要依靠最廣大的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雙創”政策實施以來,在包括新增市場主體、大企業雙創支撐平臺、技術市場交易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了未來的種子。
應充分認識 “集中力量辦大事”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厘清政府與市場在促進創新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實現 “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創新。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這是針對我國當前供需形勢變化和經濟運行態勢做出的重大決策。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需求特征正在從大規模、同質化走向高質量、個性化;但是從目前的供給結構來看,許多支柱產業仍存在 “大而不強”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資源和環境約束強化、勞動力成本快速攀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放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 “雙重擠壓”加劇,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另一方面,經濟運行中存在 “脫實向虛”傾向,要求我們必須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服務水平,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提高傳統產業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首先要靠質量標準的嚴格執行和逐步提高,靠廣大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練好 “內功”,充分發揚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其次,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不但能夠帶來低成本、高質量的商業服務,而且也為傳統產業創新和競爭力升級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途徑。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和大數據的深度應用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對接,并基于對消費者行為的智能化分析實現對市場需求的發掘,甚至創造新的產品市場?;ヂ摼W、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還可以大幅改進生產效率,將傳統制造業的生產系統與互聯網連接融合,實現智能化、高質量、個性化定制的柔性生產方式,為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正在加速應用互聯網技術,不僅效率得以改進,還通過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逐步邁向中高端;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也開始涉足傳統產業領域,探索智能化、個性化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模式??傊瑐鹘y產業與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有機結合,將對產業提質增效和振興實體經濟發揮關鍵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田杰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