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孫妮娜
三鷹:堅持開拓,緊跟“共享”時代步伐
圖、文/孫妮娜
Sanying: Always Explore and Keep Up with Pace of “Sharing”Era
編者按:佛山市南海三鷹運動自行車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制造自行車的企業,成立于2000年,由原南威運動自行車有限公司(1986年成立)改制而成。在總經理周昆華的帶領下,“三鷹”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飛速發展,目前產品遠銷俄羅斯、歐洲、美國、中東地區、南美國家。隨著國內共享單車的出現,周總又一次抓住了機遇。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現場,我們有幸采訪了周總。
Q:《 中國自行車》 雜志記者
A:三鷹運動自行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昆華
Q:周總你好,您進入自行車行業大概有多少年了?
A:我是199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當時我在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擔任中方的總經理。直到2000年外方撤資了,我接收了原來的公司,改名為“三鷹”,真正開始了自己在自行車行業的創業生涯。經過10年的經營之后,2010年我自己買了地,建了新廠房,辦了新工廠,并改了一個新名字叫“杰爾斯”。現在杰爾斯和三鷹都在做,三鷹是老品牌,杰爾斯就是新品牌。至今,我進入行業已有21年了。
三鷹運動自行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昆華
Q:這個過程有沒有讓您覺得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事件?或者對您之后創業發展影響比較大的事或人?
A:我們當年進入自行車行業時,行業還處于低潮。首先,出口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歐洲甚至到現在都是如此。其次,當時助力電動車還上不了,我們只能做一些東南亞、非洲的市場,這些地區的單子雖然挺多,但都處于比較低端的產品。到了2003年,整個行業更加低潮,人民幣從8點跌到6點,相反員工工資越來越高,這對我們影響非常大,是非常煎熬的一段時期。當時很多企業倒掉了,或者轉行不做了,而我們選擇了堅持。我們相信,自行車行業雖然不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但它是一個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行業,未來的100年只會越來越好,就看企業如何去發展了。
我一直都覺得自行車行業是朝陽產業,后來在年復一年的堅持中,我對自行車行業有感情了,對自行車也有了深厚的感情。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自行車,就會停下來看一看,這已經變成一種職業習慣了。
2004年我們做了轉型調整,從自行車轉為電助力車。因為當時還有沒鋰電池,最好的產品也就是電池濾芯,面板什么的都沒有,就是電機、控制器、桿,非常簡單。當時我們畢竟是第一批去做的許多消費者包括業內人士都還不了解。所以,一開始非常波折,經歷了漫長的成長期。
Q:十幾年前您創業時的社會環境,對自行車行業、企業都會有一些影響。那您認為當下的大環境,會對企業或者行業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怎么看待共享單車的出現?
A:共享單車的出現是自行車行業近幾十年來一個大的轉折點。它提高了許多工廠的產量,對許多面臨倒閉的廠商來說,就是救命稻草。總的來說,共享單車的到來為自行車行業迎來了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共享單車為市民帶來的便捷。不用自己買車,不用找地方存放,不怕丟。
我認為,下一步共享單車一定要與政府的公共自行車融合對接。有固定的停車場地是政府公共自行車的優點,這樣一來就一定程度避免了亂停放現象。當然公共自行車弊端是使用不方便,沒有很好地起到解決最后1 km的作用。現在共享單車已經完全覆蓋了整個城市,但后期維護保養和停放管理等問題是必須進一步完善的。
Q:共享經濟的出現,對企業的發展理念有沒有什么影響?
A:我覺得這是一個啟發。其實共享的理念在許多地方都是適用的,比如我們要某個零件,以往要么自己開模做,要么花錢買。但其實還有另一個種方法就是“共享”,不需要所有東西都自己做。甚至生產線也可以共享,今天你的生產線空一點,我的訂單放在你這里做,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人員充分利用起來,這同樣是共享的一部分。另外,資金方面可能也會有一種新的模式出現。
一個行業的發展會覆蓋到很多行業的很多方面,同時也會覆蓋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共享汽車。當然共享汽車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停放以及充電加油,交通事故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問題,這都需要時間去完善。那么,未來買車的人也會越來越少,這對人們的出行和生存環境都是好事。既解決了交通堵塞的問題,又減少了尾氣排放,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對家庭來講,也可以省下一筆開支。
共享的到來改變了企業的發展理念,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許多東西不再需要擁有了,只要使用就可以了。這是最大程度的資源合理利用,人類文明的進步。
Q:未來共享單車也會做用戶分層,針對不同的用戶做出相應的低端、高端產品。
A:對,很快就會有了。我相信未來電助力共享單車面向市場之后,大家會更愿意使用電助力共享單車。普通共享單車收費0.5元,電助力共享單車收費2元,而0.5元和2元在人們的意識中是差別不大的。電助力共單車騎行更輕松、快捷,是大部分上班族的選擇良品。特別是夏天,騎普通自行車會很熱,而騎電助力自行車就很輕松。
我們生產的電助力自行車都是符合國家的標準的,首先是不超過20 km的時速,第二是必須要有腳蹬,第三是總質量不超過35 kg。至于怎么上路,就要看每個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了,但我相信未來電助力共享單車才是趨勢。
Q:共享單車現在也在做嗎?有樁公共自行車和無樁共享單車都在做嗎?
A:都在做,無樁是和小藍單車還有OFO合作的,有樁是和政府合作的公共自行車。在國內有15個城市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比如廣州、深圳、珠海等。我們涉足共享單車比較早,一開始做無樁,現在有樁公共自行車、無樁共享單車都在做。
Q:小藍單車大概有多少的量?
A:到現在為止,10萬臺左右的量。消費者對小藍單車的使用評價比較好,因為它的質量比較好,使用不會生銹的材質,當然它的成本價也比其它用鐵作材料的車子貴一些。至于人員和停放管理方面,就是小藍單車運營方自己的事了,我們只管生產,保證車子質量。
Q:那這樣的話,企業產能會有壓力嗎?
A:壓力會有一些,所以,我們也在提高產能,增加了廠房,增加了生產線,做好了一切準備迎接挑戰。目前,我們有5條裝配線,共享單車每月可以出10萬臺的量。
Q:今年產品開發方面有什么新的突破?
A:產品開發我們每年都在進行。企業要生存,沒有研發突破就無法生存,所以每年都會開發十幾、二十種產品。比如說電助力自行車方面,首先是款式的開發,其次是電氣系統的搭配。
零部件的搭配很重要,需要很專業的技術和足夠的經驗。市場上有人專門做儀表,有人專門做電機,有人專門做傳感器。怎樣才能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并達到最佳的效果,這中間有很多的學問。我不覺得什么都自己做是好的,那絕對很難,畢竟一個企業的精力是有限的。術業有專攻,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比我做得好。所以我們主要負責技術的搭配,參數的搭配,市場的開發,這是我們要做的,把這3個方面做好、做精就足夠了。
Q:產品、市場、研發應該是一個企業最基礎的3個方面吧?
A:對,每一個配件的研發,我們必須要知道現在有什么最新的東西出來,有什么新的零件,必須對行業動態、趨勢有前瞻性的了解。把握一個大的方向,才能走在其它企業的前面。如果大家都在做了,你還不知道,就只能一直跟在別人后面跑。這也是我們必須經常參加展會的目的之一,通過展會可以與行業交流,向同行學習。另外,也要經常參加行業論壇,從中了解國內、國際的行業形勢,為企業做出前瞻性的規劃。
Q:目前您公司出口和內銷的比例怎么樣?
A: 2015年以前,也就是我們沒有做公共自行車之前,是百分百做出口的,不做內銷。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內銷競爭也很激烈,價錢做得太低。大家都在爭搶,既然我們沒有優勢,索性退出,往外走。現在我們內銷的量已經比出口量大了,因為出口主要做租賃車,量不是很大,不過它的價格相對偏高,附加值也比較高。
Q:您感覺今年中國國際自行車展會跟往年比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嗎?從展品方面來看,有什么樣的變化?
A:展會總體而言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了。
中國產品的品質提升得很快,特別是電助力自行車,已經可以達到歐洲中檔以上的水平了。從今年展會情況來看,基本上每個企業都在做,不過像我們這樣做了十幾年的資深品牌不是很多。從2004年開始我們一直堅持做電助力自行車,當時我們去參加廣交會,大家都覺得很奇怪,自行車還能帶電的。我們是最早一批代表中國大陸電助力自行車走出國門的企業,當時是出口荷蘭。我認為還是要跟緊行業步伐,政府的公共自行車出來,我們參與了;共享單車出來,我們也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