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華
(獲嘉縣紅十字醫院 外科 河南 新鄉 453800)
?
食管胃頸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中的應用
劉國華
(獲嘉縣紅十字醫院 外科 河南 新鄉 453800)
目的 觀察食管胃頸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獲嘉縣紅十字醫院行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治療的80例患者,回顧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頸部的吻合方式將采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治療的患者納入治療組,共35例;將采用頸部管狀吻合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共45例。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吻合時間及吻合口瘺情況。結果 圍手術期內無患者死亡,治療組術中手術吻合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吻合口瘺發生率、6個月胃食管發生反流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6個月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中,應用頸部T型側側吻合有效縮短了吻合時間,并降低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效果顯著,安全系數高,值得推廣。
食管胃頸部吻合;全機械側側吻合;全腔鏡;食管癌
食管癌是一種發病率高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生命健康危害大。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相關報道顯示目前食管癌患者中食管胃左頸部吻合所占的比例不斷增高,而頸部吻合口瘺的臨床發病率也居高不下,可達3%~25%,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臨床上逐漸采用頸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的方式治療食管癌,本研究旨在觀察食管胃頸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在治療全腔鏡食管癌中的臨床效果。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獲嘉縣紅十字醫院治療的80例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患者,并回顧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采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治療的患者納入治療組,共35例;將采用頸部管狀吻合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共45例。所有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齡(58.1±4.5)歲。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為鱗狀細胞癌,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1],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心肺疾病。比較患者的一般性臨床資料,如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患者進行全腔鏡下的管狀胃制作、空腸造瘺,并對患者的左頸部淋巴結進行清掃。
1.2.1 對照組 采用食管胃頸部管狀吻合方式治療,先切斷患者的食管,將食管后壁與胃的后壁行間斷縫合,將25 mm的管狀吻合器釘砧置入患者的食管內,并在管狀胃的頂部位置開口,放入吻合器,吻合完成后要對食管的吻合壁進行加固處理,吻合口放入食管床內。
1.2.2 觀察組 采用食管胃頸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方式治療,在患者頸部位置切斷食管,在管狀胃的后壁開口,并將所有切層切開,使用強生60 mm的直線切割縫合器進行縫合,釘角向兩側牽引,并對食管胃前壁進行T型吻合,最終使吻合口形成一個三角形形狀。完成吻合后對前壁間斷縫合和包埋,最后將吻合口放入管床內[2]。

圍手術期內無患者死亡。治療組患者的吻合時間為(16.2±2.4)min低于對照組的(27.4±1.5)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54,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吻合口瘺發生率、6個月胃食管發生反流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6個月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n(%)]
食管癌在中國的發病率一直較高,因此對該類疾病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食管癌根治術治療,但手術中患者的頸部吻合比例不斷增高,而吻合口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于手術的成功率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現代微創手術治療的應用,手術造成的創傷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都有所降低,但患者吻合口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未產生明顯變化。這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和生活質量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食管癌治療中,如何能夠安全高效地降低患者發生吻合口狹窄和吻合口食管返流等并發癥是目前臨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傳統的手工吻合與機械吻合是食管癌切除術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兩種吻合方式。這兩種吻合方式各有優缺點,傳統的手工吻合對于手術實施環境和手術實施者的要求比較高[3],往往手術實施者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患者術后的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手工吻合時黏膜的對合不夠齊整,容易留下吻合口瘢痕,也增加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而采用管狀吻合的機械吻合方式,降低了手術實施者對手術造成的影響,但是由于其吻合口同樣處于同一平面內,因此也比較容易留下吻合口瘢痕,從而加大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
食管側側吻合最早由Collard提出,包括三角形吻合、T型吻合等,與前兩種吻合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原理是將胃通過原位的食管床提升到頸部,并在其前壁上開一個小口,通過該小口放入直線切割縫合器,對胃和食管進行切割與縫合。操作更加簡便,而且安全性高,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頸部發生吻合口瘺與吻合口狹窄的機率[4]。在本研究中,應用頸部T型側側吻合治療食管癌患者,有效縮短了術中吻合時間,并降低了患者6個月的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中,應用頸部T型側側吻合有效縮短了吻合時間,并降低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效果顯著,安全系數高,值得推廣。
[1] 姚圣,劉燦輝,李宗杰,等.食管胃頸部T型全機械側側吻合在全腔鏡食管癌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6,(1):57-60.
[2] 艾波,廖永德,付向寧.全胸腔鏡下食管胃胸內吻合術治療中下段食管癌的技術探討[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5):394-397.
[3] 梁毅,陳宏,葉紅雨,等.利用經口輸送釘砧系統(OrVil)行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5,(5):421-424.
[4] 孫曉雁,郭明,胡蒙,等.OrViL經口釘砧輸送系統在全腔鏡食管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4,(12):1128-1131.
R 735.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41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