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敏
(新鄉市婦幼保健院 檢驗科 河南 新鄉 453000)
?
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的臨床價值分析
冀敏
(新鄉市婦幼保健院 檢驗科 河南 新鄉 453000)
目的 觀察分析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新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觀察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對照組)。采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檢測兩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總膽紅素、谷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陽性率等指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總膽紅素、谷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HBeAg、HBsAg、抗HBc均呈陽性,治療后HBeAg血清學轉換,HBsAg逐漸轉陰,HBVDNA均為陰性,對照組患者治療后HBVDNA降低,HBeAg、HBsAg呈陽性。結論 采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為有效診斷急性乙型肝炎,鑒別急、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依據。
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急性時期會產生HBc-IgM,其出現提示著乙型肝炎病毒發生了復制,5周后會逐漸消退,多作為臨床上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之一[1]。為進一步研究其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新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40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新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觀察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對照組)。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為(45.2±2.8)歲;對照組: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44.4±2.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采用羅氏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HBV的5項指標,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試劑,利用Au5400生化分析儀酶動力學法檢測血清生化指標。采用Abbott GmbH & Co.KG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測定抗HBc-IgM,HBVDNA使用COBAS Taqman實時熒光定量PCR系統進行檢測。

2.1 總膽紅素、谷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水平 觀察組的總膽紅素、谷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n總膽紅素/(μmol/L)谷草轉氨酶/(U/L)直接膽紅素/(μmol/L)谷丙轉氨酶/(U/L)對照組4518.4±0.173.1±0.203.6±0.1142.7±0.2觀察組40125.4±0.2822.3±0.171.0±0.21720.1±0.1
2.2 血清抗HBc-IgM 抗HBc-IgM檢測發現,觀察組患者均呈陽性,S/CO的比值為(32.98±4.33)。2周的隨訪復測顯示,17例HBc-IgM呈陽性,平均數值為(13.28±8.86),同抗HBc-IgM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周隨訪復測結果顯示HBc-IgM呈陽性患者8例,平均數值為(7.09±2.05),同抗HBc-IgM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行HBc-IgM檢測,4例患者HBc-IgM結果呈陽性,對既往檢測HBc-IgM呈陽性的33例標本進行復測,共37例,平均數值為(16.21±9.12),同抗HBc-IgM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臨床轉歸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HBeAg、HBsAg、抗HBc均呈陽性,發病5個月復查乙型肝炎的5項標志物,所有患者的HBeAg出現了血清學轉換,血清HBsAg逐漸轉陰,HBVDNA結果為陰性。在16~23周進行檢測,有34例患者的血清HBsAb顯示為陽性。對照組患者治療后HBVDNA降低,HBeAg、HBsAg呈陽性。
抗HBc-IgM抗體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急性肝炎患者最先產生的免疫反應之一,抗體存活時間僅為5~6周,6周后開始恢復,表現為HBsAg、血清HBVDNA轉陰,同時形成HBsAb[2-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也會產生抗HBc-IgM陽性,主要與HBVDNA復制直接相關。同AHB相比,HBc-IgM滴度較低,本研究采用HBc-IgM抗體檢測方法。乙型肝炎感染的初期,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c-IgM明顯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隨訪過程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會出現血清學轉換,轉換時間為4周內,其HBc-IgM水平的滴度較高。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感染前期可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則會攜帶病毒長達6個月的時間,抗病毒核苷類藥物能抑制HBVDNA的復制,因此,在感染早期鑒別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對有效治療該病意義重大[4-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膽紅素、谷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指標均高于對照組,經基線血清檢測抗HBc-IgM檢測結果顯示,觀察患者均呈陽性,2周隨訪復測17例HBc-IgM呈陽性,數值低于抗HBc-IgM水平,4周隨訪復測顯示HBc-IgM呈陽性的患者8例,數值低于抗HBc-IgM水平。對照組患者HBc-IgM檢測,僅4例患者的HBc-IgM結果呈陽性,其數值低于抗HBc-IgM水平。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BeAg、HBsAg、抗HBc均呈陽性,發病5個月后HBeAg出現了血清學轉換,血清HBsAg逐漸轉陰,檢測HBVDNA結果為陰性。對照組患者70周隨訪有3例基線檢測HBc-IgM呈陽性,70周治療后,其HBVDNA逐漸降低,但是HBeAg、HBsAg兩項指標仍然呈陽性。
綜上所述,采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IgM,為有效診斷急性乙型肝炎,鑒別急、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依據,診斷價值高。
[1] 段海萍,王俠.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及核心抗體定性檢測中的應用分析[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6,23(1):57-59,63.
[2] 許麗楓,楊建寶,馬媛媛,等.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檢驗3 172例乙型肝炎五項的結果模式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2):211-212.
[3] 吳堅敏,黃其俊,嚴愛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IgM抗體定量在診治中的意義[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3,23(2):411-412,415.
[4] 邢福軍,楊巧林,田衛花.酶聯免疫法與電化學發光法檢測AFP腫瘤標志物結果的對比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7):1997-1998.
[5] 鄭建瓊.腫瘤標志物聯檢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3,29(10):1067-1068.
[6] 謝躍文,王強,夏潔.電化學發光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2):255-256.
R 446.1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43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