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許昌市人民醫院 保健科 河南 許昌 461000)
?
支點反饋控制在腦癱患兒頭部控制訓練中的應用效果
徐晨
(許昌市人民醫院 保健科 河南 許昌 461000)
目的 探討支點反饋控制在腦癱患兒頭部控制訓練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許昌市人民醫院保健科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頭部控制訓練的腦癱患兒80例,采用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行常規三階段式康復訓練,觀察組行常規三階段式康復訓練+支點反饋控制訓練,對比兩組腦癱患兒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兒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2.50%和97.50%)高于對照組患兒(分別為40.00%和77.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支點反饋控制應用于腦癱患兒頭部控制訓練中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支點反饋控制;腦癱;頭部控制訓練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指自受孕到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臨床表現主要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目前,腦癱康復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三級預防、醫院康復、教育康復、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減輕運動障礙并改善功能,預防并發癥,最終讓患兒回歸家庭并融入社會[1]。經過綜合康復后,部分腦癱患兒恢復腰腹大肌群肌力及肌張力,但卻無法獨立行走[2]。本研究將支點反饋控制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腦癱患兒頭部控制訓練,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許昌市人民醫院保健科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頭部控制訓練的腦癱患兒8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腦癱診斷標準;②年齡6個月~5歲;③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陽性。排除外周神經損傷、骨關疾病及視力和聽力障礙者。采用單雙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1~3歲,平均(2.00±0.58)歲;痙攣型腦癱11例,徐動型腦癱17例,混合性腦癱12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4歲,平均(3.00±0.55)歲;混合型腦癱13例,痙攣型腦癱19例,徐動型腦癱8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腦癱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許昌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成員討論審批,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訓練方法 兩組患兒均完成1個療程(8周)的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患兒痙攣肌治療及康復訓練:第一階段,按摩及推拿患兒的緊張肌群,1次/d,每次20 min;第二階段,痙攣肌的治療,2次/d,20 min/次;第三階段,對患兒實施粗大運動功能的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支點反饋控制。患兒仰臥位放于治療病床上,觀察患兒頭部支撐控制情況。若患兒在一側頭頂部負重,頸枕部不負重或者異常負重姿勢狀態下,出現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則治療師將患兒頭部處于前后或中立位,對病情較輕的患兒一般在幾秒到幾十秒將發生頭部調控反應,病情嚴重、無法轉動體位者可供其他支點,則將另一只手的掌心放置于患兒頭部旋轉側放方向面對,輕微彎曲手指并置于同側的頸部和下頜,讓患兒頭部順著提供支點一側發生運動效應,停留一段時間(未感明顯抵觸時)放開置于一側面部手,輕微擺動放置于頭枕部手減少以治療師手為支點發生過多調試的風險,進而避免頭控姿勢和運動控制異常再度發生。患兒頭控制再度偏轉時則采用相同手法繼續調正,1次/d,30 min/次。
1.3 評價標準 ①顯效:患兒在仰臥5 min后,無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出現且可持續性自由轉動頭部,肢體運動異常基本消失;②有效:患兒在仰臥5 min內偶現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但持續時間短于1 min且通過誘導完全或者部分糾正,頭部可轉動但靈活性不高,可伴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異常肢體控制;③無效:未達上述有效標準或者病情進一步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患兒顯效率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改善情況比較(n,%)
腦性癱瘓患者表現為運動和姿勢發育持久性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交流和行為障礙及繼發性的肌肉骨骼問題。運動療法是腦癱患兒康復的關鍵,頭部控制障礙康復的重點在于抑制原始反射,促進正常姿勢反射發育和形成(控制關鍵點、反射性抑制、調正反應、感覺刺激等),可提高患兒康復進程和生存質量,改善其運動功能發育的落后[3-4]。腦癱患兒對自身支點的運用存在障礙,難以通過自身調正,故需進行支點反饋控制訓練輔助建立正常姿勢反射和運動控制[5]。腦癱患兒產生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的本質為腦發育和功能受到損害及觸覺較正常患兒更為敏感,在一側頭部負重狀態下極易以其為支點產生強制性抵觸而發生強制性頸扭轉,頭偏向側負重需求傳遞到腦組織后,頭偏向側的整體軀干負重需求亦增加,出現伸肌優勢,而另一側通過自我調整出現屈肌優勢。支點反饋控制技術首先將一只手置于患兒頸枕部下創造一個較為舒適的支點,不僅有利于旋轉等活動,還可干擾強制負重狀態;隨后將另一種手置于患兒的面頸部,充分利用患兒觸覺敏感的特征,創造觸覺支點而誘發對抗異常姿勢和運動姿勢,達到調正頭部和軀體控制。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兒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予以支點反饋控制訓練顯效率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常規康復訓練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此結果和張成靜等[6]報道高度一致。
綜上所述,對腦癱患兒頭部控制訓練中實施支點反饋控制,較大程度的減輕了患兒的治療痛苦,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1] 周文萍,余波,陳文華,等.肌內效貼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0):938-940.
[2] 邱曬紅,徐開壽,何璐,等.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結合作業治療對偏癱型腦癱患兒手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2):167-169.
[3] 劉璐,李慶雯,黃力平,等.強制性誘導運動訓練在腦癱患兒上肢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2):184-188.
[4] 馬若飛.小兒腦癱的分度及療效評估自測表評定[J].醫藥世界,2008(4):70-71.
[5] 李淑娜,王燦軍,張祺,等.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的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2016,10(1):175.
[6] 張成靜,蔣玉偉.支點反饋控制在腦癱患兒頭部控制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24):97-98.
R 742.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50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