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生 諶道印
(桐柏縣中醫院 普通外科 河南 南陽 474750)
?
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康復的影響
羅紅生 諶道印
(桐柏縣中醫院 普通外科 河南 南陽 474750)
目的 探究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桐柏縣中醫院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74例,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各37例。對照組施行傳統手術,觀察組施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住院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并隨訪6個月,對比兩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8.11%(3/37)、復發率2.70%(1/37)均低于對照組29.73%(11/37)、24.32%(9/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施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有效緩解患兒術后疼痛情況,明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有助于術后康復。
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腹股溝嵌頓性斜疝;出血量;術后康復
腹股溝斜疝為兒科臨床常見疾病,多由腹膜鞘狀突未閉所致,發病率高達4%以上,男性較多,且無論男女,60%左右均發生于右側[1]。因小兒好哭鬧,易使腹腔壓力增高,引發嵌頓性斜疝。腹股溝嵌頓性斜疝為外科臨床常見急腹癥,嵌頓時間較長,易造成疝內容物壞死,嚴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及時選取一種療效確切、并發癥少的治療方案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尤為重要。以往多采用腹股溝斜切口手術治療腹股溝嵌頓性斜疝,雖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會對腹股溝正常生理結構造成一定損傷,手術切口長,創傷較大,感染風險及復發率均較高[2]。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及經驗的不斷提高、積累,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逐漸應用于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治療中[3]。本研究選取74例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探究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康復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桐柏縣中醫院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74例,均經影像學檢查及體格檢查確診,且具有急診手術指征。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各37例。其中觀察組女7例,男30例,年齡為1~6歲,平均(4.42±1.45)歲,發病時間為4~23 h,平均(6.56±1.27)h;對照組女6例,男31例,年齡為2~7歲,平均(5.15±1.26)歲,發病時間為5~24 h,平均(6.84±1.31)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桐柏縣中醫院倫理協會審核同意,且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施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步驟如下:氣管插管全麻,平臥體位,頭低,患側抬高;做10 mm弧形切口于臍上緣,刺入氣腹針,建立氣腹,置入trocar(10 mm),氣腹壓力約12 mm Hg,置入腹腔鏡(30°);若患兒麻醉后嵌頓性斜疝自行復位,則施行腹腔探查,明確嵌頓管血液循環、疝內容物及腸壞死情況;若患兒麻醉后肌肉松弛并給予外力擠壓后嵌頓斜疝仍未復位,應用腸鉗探查狹窄部位,置入電凝鉤,超聲刀多次切開、鉤開狹窄;若患兒嵌頓小腸壞死,做40 mm小切口于相應部位腹壁,拖出相應小腸后,切除壞死小腸,行腸吻合術;將溫熱生理鹽水1 000 ml注入腹腔內,待嵌頓腸紅潤后,吸除腹腔內液體,施行疝內環結扎術;為避免鉤深影響二期無張力修補術,僅需縫合疝內環壁腹膜層。對照組施行傳統手術,做斜切口于腹股溝,切開各層組織,打開疝囊,明確內容物、液體顏色及血供情況;腹外斜肌腱膜斜行剪開、松解,若內容物壞死,做切除處理;若小腸壞死,行腸切除、腸吻合術;若內容物血供正常,可納入腹腔,疝囊橫斷后,施行高位結扎,將睪丸置入切口下方,若患兒血供壞死,則切除疝囊,若血供正常,則將其牽至陰囊底部,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確保外環口僅可容納指尖,依次縫合各層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住院時間,并隨訪6個月,對比兩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

2.1 手術相關指標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2.2 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為8.11%、復發率為2.70%(1/37)均低于對照組的29.73%、24.32%(9/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n,%)
腹股溝嵌頓性斜疝為外科常見急腹癥,若未得到及時有效復位,易致使疝內容物狹窄、壞死,嚴重者甚至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對于嵌頓時間不足6 h患兒,臨床上多采用手法復位治療,若復位不成功,手術則為其唯一選擇。傳統治療中多采用腹股溝斜切口手術,但其不方便觀察腸管血供、切口較長,且距離陰部較近,易發生感染,影響術后康復[4]。因此,尋找一種安全性高、療效確切方案治療腹股溝嵌頓性斜疝尤為重要。
自1982年國外學者Ger首次提出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后,腹腔鏡疝手術不斷創新、改進,尤其是近年來,臨床研究對腹股溝區腹膜前解剖的不斷深入,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腹股溝疝主要術式之一[5]。綜合以往文獻發現,相較于傳統手術,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具有以下優勢:①無需將疝囊打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腸管損傷風險;②麻醉后疝內容物自行復位,可檢查疝內容物,避免由于術中探查不仔細致使術后壞死腸道穿孔;③疝囊無需分離、剝離及結扎,避免損傷輸精管、精索血管及術后出現陰囊血腫;④因嵌頓性斜疝疝囊及其周圍組織水腫,施行傳統手術時需打開腹股溝管進行松解,損害腹股溝管完整性,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不會破壞腹股溝管完整性,不易復發;⑤可探查對側內環口情況,確定有無隱匿疝;⑥切口較小,術后恢復快[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均較少(P<0.05)。有力證實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施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為8.11%、復發率為2.70%,均低于對照組的29.73%、24.32%(P<0.05),充分說明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但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中需注意以下幾點:①麻醉松弛后,感受患兒疝外部情況,估計手法復位不易成功者,需放棄腹腔鏡手術;②復位過程中,腸管避免使用抓鉗牽拉,防止腸管撕裂、穿孔;③縫合時,需注意勿損傷骼血管、腹壁下血管,避免出現血腫,影響術野或引發大出血;④若壞死腸管導致腹腔污染嚴重,需及時中轉開腹手術。
綜上,對腹股溝嵌頓性斜疝患兒施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明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有助于術后康復。
[1] 朱真闖,閆學強,楊俊,等.經臍雙孔腹腔鏡手術在小兒腹股溝嵌頓性斜疝中的應用[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6,15(5):473-476.
[2] 徐美枝.基層醫院腹腔鏡與傳統方法治療小兒腹股溝嵌頓性斜疝的比較[J].長江大學學報,2014,11(33):19-20.
[3] 殷易鈺,張宏偉,張翔,等.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5,35(11):804-806.
[4] 史樞龍,宋志永.腹腔鏡與傳統腹股溝斜切口手術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對比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25(4):627-630.
[5] 張友志.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140例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5,20(7):547-549.
[6] 歐陽昱,廖鳳文.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4,19(9):667-669.
[7] 李鍇,未德成.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療效對比分析[J].安徽醫學,2016,37(2):181-183.
R 726.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59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