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明
(焦作市人民醫院 骨四科 河南 焦作 454000)
?
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理念在創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
韓瑞明
(焦作市人民醫院 骨四科 河南 焦作 454000)
目的 探討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理念在創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焦作市人民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創傷性骨折患者75例,按照不同的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性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等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存活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乳酸消失時間、凝血功能修復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將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理念應用于創傷骨科修復中,效果較為理想,具有出血少、并發癥發生率低、恢復快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外固定支架;損傷控制理念;創傷骨科
創傷性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般為嚴重的多發性骨折或者粉碎骨折合并有胸腹部外傷、腦外傷等嚴重的復合傷,還有伴有生理功能紊亂,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1]。但因患者病情重、身體條件差并不適合進行時間長、創傷大、操作復雜的手術,因此臨床上逐漸將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理念應用于臨床創傷修復中,效果較為理想[2]。本研究就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理念在創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焦作市人民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創傷性骨折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創傷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按照不同的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7.8±6.5)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7例、交通事故15例、意外損傷5例、其他原因2例;觀察組45例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7.4±6.8)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11例、交通事故23例、意外損傷8例、其他原因3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前詳細觀察患者的病情,對疾病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對照組均采用傳統的一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采用下行內固定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一期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性治療,先采用外固定架進行固定,對患者進行止血、傷口消毒、抗炎抗感染、糾正紊亂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防止患者發生內部生理功能紊亂的現象,待病情平穩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二期切開復位手術治療[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乳酸持續時間和凝血功能恢復時間等指標。

2.1 治療后的存活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存活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存活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3 乳酸消失時間、凝血功能修復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 觀察組乳酸消失時間為(8.65±6.32)h,凝血功能修復時間為(14.07±3.25)h,骨折愈合時間為(8.41±2.10)周;對照組乳酸消失時間為(17.62±7.28)h,凝血功能修復時間為(34.17±7.29)h,骨折愈合時間為(14.36±7.11)周;觀察組乳酸消失時間、凝血功能修復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
2.4 并發癥 觀察組出現3例術后感染,1例呼吸窘迫綜合征,1例漿膜腔積液,并發癥發生率為11.11%,對照組出現4例術后感染,2例呼吸窘迫綜合征,1例漿膜腔積液,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對創傷骨科修復的研究深入,臨床上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在早期進行完整的、復雜的治療方式,先采取簡單的、有效的、創傷小的修復手術,控制患者的病情,待患者病情平穩后再進行后續的手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4]。
嚴重的創傷骨折患者多伴有嚴重的生理功能紊亂以及機體代謝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代謝性的酸中毒、低體溫以及凝血功能障礙,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會導致患者死亡[5]。臨床上對于創傷骨科修復的主要原則為迅速、有效的止血、固定骨折、減少并發癥、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但對于嚴重創傷的患者因體液大量流失,多伴有休克、凝血功能障礙以及代謝性酸中毒等,難以耐受長時間的、復雜的手術,因此早期手術操作簡單,效果好,外固定支架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它符合生物學固定的基本原則,手術切口小,可有效保留骨折部位的血液運行,創傷小,可有效減少術中的出血量,對局部以及全身的影響小,有利于穩定病情,為后續的治療創造有利的條件,促進患者盡快恢復。采用外固定架臨時固定后,對患者積極進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6]。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性治療后,存活率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等均優于對照組,這也說明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性治療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將外固定支架結合損傷控制理念應用于創傷骨科修復中,效果較為理想,具有出血少、并發癥率低、恢復快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 陳宇斐.外固定支架進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在創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22(14):192-194.
[2] 管人平.創傷骨科患者應用外固定支架在損傷控制性治療中的修復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8):45-46.
[3] 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創傷骨科嚴重粉碎性骨折、多發性骨折中的應用和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12):1533-1534.
[4] 邵旭輝.外固定支架進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在創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21):28-29.
[5] 楊翔,趙友明,陳林,等.鎖定加壓鋼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傷,2013,26(12):997-1001.
[6] 劉彬.外固定支架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10):118.
R 68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4.084
2017-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