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菲菲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00)
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分析
——以攀枝花和包頭為例
程菲菲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00)
中國資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資源型城市在推進城市化進程,拉動地區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隨著礦產資源儲量的減少和資源型城市發展問題的日益凸顯,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如何轉型,轉向何方等重要問題。本文以攀枝花和包頭為例,通過對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問題分析,探討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不同路徑及其效果。
資源型;城市;轉型;民族
資源型城市是指依靠自然資源的單一供給,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建立起來的工業城市,其中的“資源”是指不可再生資源,即在工業化時期對城市的形成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森林和礦產資源。這類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依賴性很強,資源不僅是礦業城市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會直接影響當地主導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命周期,因而隨著地方可利用礦產資源的減少,經常會出現礦竭城衰的現象。此外,資源型城市具有雙重屬性,它不僅具有一般的城市功能,即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由于其資源的特殊性,還承擔著國家資源基地的功能,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國家指令性的安排,公有制經濟一般居于主導地位,整個城市經濟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業的單一性又會導致生產的產品趨同,最終導致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趨同,缺乏發展活力和地方經濟特色。從分布而言,資源型城市呈現出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征,空間結構分布比較分散,多位于西部民族地區的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地貌的限制使得資源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生產成本比較高,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很大。
目前,我國很多的資源型城市都陷入了資源近乎枯竭的狀態,若要避免礦竭城衰的發生,進行經濟轉型的變革迫在眉睫。民族地區的資源型城市不僅具有一般資源型城市的特點,而且還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了解其特殊性的基礎上,全面把握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問題,探討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未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就筆者調研觀察,總結出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具有以下特點:(一)地形復雜、規模小,人口有限。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地形地貌復雜,多山地、高原和盆地,多以中小型城市為主,人口相對較少。而城市規模的限制不利于礦產企業形成大規模的聚集園區,相關配套設施和輔助企業難以被容納,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比較困難,因而大部分是分散獨立且技術水平低下的中小企業,致使礦產企業的經濟發展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和出現集聚效應。(二)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相脫節,人文基礎薄弱。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因礦而生,因礦而興,政府主導興建、企業參與經營,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著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而形成,不是在民族地區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是建立城市的“根”,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是民族地區的軟實力,而民族地區這種“外部嵌入式的以政府投資發動”的資源型城市,帶來了許多不良后果,導致了資源型城市與當地民族文化脫節,使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成為一種文化飛地①。
(一)攀枝花的發展轉型之路
攀枝花地處我國西南部,共有42個民族,其中41個少數民族占到全市人口的13%,是“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同時也是長江流域經濟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鐵基地和長江上游第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攀枝花市是多種礦產資源高度密集的地區,被譽為“富甲天下的聚寶盆”:其中鐵的儲量73.8億噸,是全國四大鐵礦之一;釩的保有儲量是1038萬噸,占全國的63%,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鈦的保有儲量4.25億噸,占全國的93%,居世界第一;鈷保有儲量7.46億噸,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也相當豐富。此外還有鉻、鎵、鈧、鎳、銅、鋅、錳、鉑等多種稀貴金屬,多個項目還被世界記錄協會收錄為世界之最。攀枝花市還是一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等,尤其因為其巨大的水能資源被譽為“世界水能大寶庫”。
攀枝花的開發建設主要依賴各種資源和能源,作為一座資源型工業城市,攀枝花在帶動和輻射周邊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為資源型城市,因其本身發展路徑和特點仍存在如下問題:(1)資源利用率低,增長方式粗放。在攀枝花的釩鈦磁鐵共生礦中有20余種貴重金屬,現僅利用了鐵的68%,釩的20%、鈦的5%和鈷的13%,其余鎳、鎵等稀有金屬隨廢棄物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率僅8%,低于全國35%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80%的利用率差距更大②。(2)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在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過大,非公有制所占份額僅為26%,這就易造成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性。該市的經濟發展主要依托大型的國有企業攀鋼集團,作為該市最重要的經濟主體,攀鋼集團的經濟總量占到全市的60%左右,那么顯而易見攀鋼的經濟發展會影響到全市的各行各業,發展的局限性也會隨著資源的遞減而日益凸顯。(3)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為了服務礦工生產生活,企業不得不投資興辦學校、醫院、幼兒園、消防等社會公益性事業,承擔了多種社會服務功能,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辦社會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進而資本積累的規模受到限制甚至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而且不利于內部員工的生活。以上問題的存在嚴重困擾著甚至威脅著攀枝花市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突破資源型城市發展固有的缺陷成為攀枝花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根據資源型城市發展規律,只有推進產業轉型才能實現資源型城市的永續發展。攀枝花市充分把握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機遇,加快城市經濟結構轉型,通過發展替代產業和延長產業鏈條,逐步降低對資源的依賴度,著力打造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主要采取了如下對策:(1)發揮資源優勢,發展支柱產業。釩鈦、鋼鐵、建筑建材業和能源產業是攀枝花的四大支柱性產業,在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主導地位,在對這些優勢資源開發過程中,當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對伴生和共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從而提高主體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加深礦產資源的深部勘探,延長開采期和發展循環經濟使其變廢為寶。(2)逐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與人民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居住環境的改善不僅有利于提升空間的人口密集度,而且有助于產業集群效應的產生。此外,推進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完善可以推動城市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有助于吸引各類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的進駐,為主導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經濟效應。(3)大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鑒于攀鋼集團在當地經濟發展中一枝獨秀的局面,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多種所有制,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已為經濟發展之需,一方面對國有企業進行股權結構的調整,引導企業面向市場,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一些經營困難的企業進行破產重組,通過資源整合,上下游企業的合理規劃布局提升整體競爭力和合作了。經過多年的努力轉型,攀枝花市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區內生產總值得到火箭式的增長,三大產業也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第二產業通過對優勢資源的深加工和產業鏈條的延伸,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越加鞏固,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第三產業也是突飛猛進。從下表中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變化可以看出,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中,當地人民的收入也有了顯著提高。
項目年份 區內GDP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2000年114.76億元8.11億元78.54億元28.11億元11207元7.1:68.4:24.52015年925.18億元31.31億元661.03億元232.85億元75078元3.4:71.4:25.2
數據來源:攀枝花市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2016年4月公布的攀枝花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二)包頭市的發展轉型之路
包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不僅礦產資源種類繁多,而且蘊藏量十分豐富,目前已發現72種之多,主要有鐵、煤、黃金、稀土、鉛、瑩石、石灰巖、高嶺土等。舉世聞名的白云鄂博被稱為“聚寶盆”,其中鐵礦分布最廣,儲量最多,目前已探明儲量13億噸;稀土資源位居全國和世界首位,已探明工業儲量3300萬噸,占世界稀土已探明工業儲量的52.4%,占全國稀土己探明工業儲量的90%以上。煤炭是包頭的另一優勢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90億噸;此外錳、銅、欽、妮、云母、珍珠巖、水晶等礦物儲量也十分豐富,具有重要的開采價值。包頭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基地,目前己形成了包括采礦、選礦、冶煉、加工在內的比較完整的生產體系,有一批礦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
同樣作為資源型城市,包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有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因地區和資源的特點呈現出其特有的問題:(1)工業布局不合理,重工業圍城現象嚴重。包頭市己經形成了東部鋁業、南部紹業化工、西部鋼鐵稀土、北部機械、東南西北電廠分布的六大產業板塊工業圍城的格局,明天科技、包鋼、華業特鋼、沼潭地區煤炭市場等污染企業圍城分布,致使今后產業布局調整優化的難度很大。(2)生態脆弱:包頭市森林覆蓋率較低,2015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2.5%;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大青山以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占比高達34.1%;草地質量低,沙化、退化仍較嚴重,黃河沿岸濕地灘涂破壞嚴重。(3)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包頭市人均水資源低下,并且水資源地理分布與人口、產業布局不匹配,水資源供給與需求矛盾緊張,利用結構不盡合理,水資源利用效率相對低。(4)環境壓力大。重化工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鋼鐵、電力、鋁業能耗占全市能耗總量的60%耗能以上,是包頭市主要的煤炭消耗大戶。在能源消費中,煤炭比重高達80%以上,加之一次能源中發電用煤的大幅度增長,排放的粉煤灰、二氧化硫,煙塵大幅上升,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壓力加大。
包頭市在進行經濟的發展轉型中,提出“四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主要內容有:(1)打造世界性稀土研發及深加工基地。稀土是包頭市對外開放的名片,包頭是舉世聞名的稀土之都,經過多年的發展,包頭稀土產業已形成集采、選、冶及深加工應用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稀土工業企業達70余家,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稀土科研機構——包頭稀土研究院、最大的稀土生產企業——包鋼稀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唯一的以稀土冠名的國家級高新區——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打造全國重要的特色裝備制造基地。包頭是鋼鐵之城,未來的發展也離不開鋼鐵產業的支撐,要繼續壯大鋼鐵主導產業,構筑國家重要鋼鐵基地。但是,包頭更應注意產業結構的轉型,改變包頭過于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重點發展鋼鐵下游配套產業的發展,既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也為周圍地區提供產業發展的機會,真正起到經濟中心的作用。(3)打造北方新型材料及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包頭在合金材料研究方面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能為鍋、鎂合金制品研發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一包頭五二所擁有國內先進的制造招合金、鎂、鐵合金的鑄造、成型、擠壓技術。能為15、鎂合金生產、應用、制品開發提供技術保障平臺。包頭還有稀土研究院、內蒙古科技大學,這些部門在材料研究方面也有較強的科研實力。(4)打造西部能源接續及煤化工基地。包頭及周邊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僅鄂爾多斯市煤炭產量達到5億噸,包頭市煤炭產量也在800萬噸以上。近年來,包頭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電力產業,華電集團、華能集團、神華集團等電力能源巨頭紛紛入駐包頭,使包頭的電力裝機總容量從2002年不到100萬千瓦,發展到2015年底的723.9萬千瓦,除完全滿足當地企業用電需求外,還大量向外地輸送電能。2005年,成功引進了主體投資180多億元的神華包頭煤化工項目,項目采用國際尖端技術,建設180萬噸/年煤制甲醇、30萬噸/年聚乙稀、30萬噸/年聚丙稀項目。(5)建設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包頭市有著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近年來工業化加速推進,工業內部結構正在產生深刻的變化,以加工裝配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加工工業成為包頭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由此增進了第三產業諸如現代物流、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研發與服務、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需求。在2015年,包頭市第三產業產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經濟發展動力多元化,經濟增長充滿了活力。
攀枝花市和包頭市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二者都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結合本市資源的特點和城市的發展特點進行了相應的規劃和路徑選擇。在進行轉型過程中,攀枝花市主要是發揮資源優勢進行深加工,立足資源進而提升資源價值,充分挖掘資源中所潛藏的經濟價值,而包頭市在經濟發展中則更側重于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現代金融、保險、物流與高新技術等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第三產業的比重,另一方面,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和服務,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發展的多路徑。
總而言之,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依托資源而非單純依賴資源,否則經濟發展不僅會缺乏活力,更會導致礦竭城衰。(2)充分激發資源優勢,通過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優勢延伸和優勢再造,挖掘資源優勢的最大價值,實現資源的充分配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地區優勢(3)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的低污染、低消耗、高增值。
【注釋】
①《發展特色旅游——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左燕2007年城市管理
②《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李建華編著 200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第211頁
[1]《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李建華編著 200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2]《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重塑與提升》吳奇修編著 200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3]《資源型城市產業興衰與轉化之規律》聶亞珍、張云等著,2013年中國書籍出版社
[4]《資源性格城市產業轉型研究——基于企業組織與城市互動演化的分析》錢勇著 2012年科學出版社
[5]《發展特色旅游——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左燕 2007年城市管理
[6]《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徐家貴 2004年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7]《包頭市產業轉型問題研究》 陳鵬 中央民族大學 2012年碩士論文
[8]《包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 李治宇 內蒙古科技大學 2010年碩士論文
[9]《資源型城市轉型路徑與模式選擇》 付玲露 新疆大學 2013年碩士論文
程菲菲(1990.05-),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