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澄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嘉澤鎮農業生態旅游建設初探
陳 澄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鑒于常州市嘉澤鎮已具備的農業生態資源和生態旅游市場,文章提出了農業生態旅游建設的發展思路,以期嘉澤鎮生態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豐富了我國旅游市場。
嘉澤;農業;生態旅游
目前,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繁重工作的壓力、無保障的食品安全衛生以及嚴重污染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亞健康狀態。同時,應當下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社會也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的新途徑,農業生態旅游應運而生。
農業生態旅游是將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發展有效地融合而產生的一種集旅游、休閑、體驗民風民俗、健康環保為一體的旅游活動新形式[1]。由于該旅游形式貼近自然,靈活多樣,便于實施推廣,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發展中國家更是通過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推動國家旅游業的發展[2]。
嘉澤鎮位于常州市武進區西部,東鄰西太湖,239省道、金武路等貫穿全境,距國家一類口岸—常州港僅20多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全鎮地勢低平,綠樹成蔭,魚蝦肥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被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譽為“綠色生命的搖籃”。其按照“花木之鄉、濱湖天堂、休閑勝地、歷史古鎮”的總體定位,以花木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為模式,積極融入西太湖綜合整治保護開發,進一步挖掘,整合和完善生態資源要素,把嘉澤打造成江南水鄉名鎮。
(一)大眾需求日增
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亞健康狀態日漸普遍。人們對休閑減壓、生態長壽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生態類旅游產品的需求日趨旺盛。同時面對國內各個景區的高價門票,全家5-8人的旅游往往因此望而卻步,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農業生態旅游市場的需求巨大。
下表1、圖1為2015江蘇旅游業年度報告中部分內容。表1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江蘇省和常州市接待國內旅游人次由41150.01和3360.88萬人次分別增長到61933.65和5433萬人次,分別增長了1.51和1.62倍。圖1顯示:以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為目的的國內游客占了絕大多數,較小部分游客出游是為了文體科技、公務、購物等。同時,據統計,從2010年到2015年,常州市接待的國內旅游中散客所占比例維持在80%以上,散客化特征明顯,由團隊為主的景區觀光游逐漸變為散客為主的城市體驗游,旅游消費空間日趨開放。
表1 2011-2015年江蘇省和常州市國內旅游者接待情況對比(萬人次、億元)
圖1 2015年江蘇省接待國內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統計
(二)嘉澤鎮旅游發展基礎良好
1.旅游資源類型豐富
嘉澤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和田園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嘉澤鎮具有旅游價值、可供瞻仰的古代遺跡包括大帝廟、千峰寺、石人石馬、如來禪寺等。同時,田園風光、滆湖帆影、濕地野趣的嘉澤,本身就是吸引游人的強大磁石。嘉澤鎮擁有夏溪花木市場、江南花都產業園、藝林園、紫薇園等農業旅游景點,它們已成為嘉澤鎮一張張風格迥異的亮麗名片。
2.產業布局規劃合理
嘉澤鎮堅持走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之路,花木產業、旅游產業發展迅速。先后被評為“中國花木之鄉”、“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江蘇省重點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在發展花木產業的同時,嘉澤鎮還積極整合農業和旅游資源,于2006年成功創建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鎮)。現有“一村、一場、兩園、兩莊、三地”等農業旅游景點。
3.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下圖2為常州市旅游局中的2010-2014年常州市部分景區年接待人次,中華恐龍園、亞細亞影視城、春秋淹城旅游區這些門票較高的老牌景區自2012年以來增速放緩,有的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而公園類景區接待人次卻有了明顯增加。尤其是紅梅公園和青楓公園,因其位處常州市區,相對郊區田園風光隨處可見而顯得更為稀缺。可見旅游發展的已不再依賴于傳統景點門票的收入,而更多地受到了美麗鄉村和生態旅游建設的影響。因此,嘉澤鎮旅游資源的整合和創新勢在必行。基于貼近生活、回歸質樸的美麗鄉村和目的明確、效果可見的農業生態旅游的綜合打造將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實現嘉澤的旅游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圖2 2010-2014年常州市部分景區年接待人次
另外,《常州市“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康養旅游,加快規劃常州西太湖醫療旅游先行區,積極申報國家級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口號,現已批準[4]。嘉澤鎮與西太湖的區域聯動發展,市場交叉,必將帶來品牌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政策引導支持、市場運作、調動基層積極性
政府主導、加大村落建設的扶持力度,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共同協作發展,政府、企業、村落及社區居民共同推進建設。旅游相關企業與社區共同打造網絡平臺及營銷渠道,共享客源市場及信息。還要調動鎮、村和農戶發展鄉村游的積極性,引導鎮、村通過鄉村旅游整體規劃,有效利用鎮、村旅游資源推進鄉村游成片開發,引導農戶利用農田、山林、宅基地等資源入股的形式發展鄉村旅游,提高鎮、村和農戶成為發展鄉村的利益者。
(二)典型借鑒
武進太湖灣度假區以良好的旅游資源為龍頭,發揮帶動和牽引作用,采取五村聯動,推進鄉村旅游集聚區建設,打破鄉村旅游發展產品單一、分散、缺少吸引等瓶頸。通過有效整合五個自然村特色旅游產品,進行整體規劃,聯動開發、經營的模式,集聚發展鄉村旅游。
(三)走“互聯網+”路線
嘉澤鎮農業生態旅游要實現智慧化經營管理,利用“互聯網+”下的微博、微信等現代傳媒,及時向旅游客源地、旅游企業及游客推送相關旅游信息;實現在線了解與電子導游、農情互動、農產品購買、特色旅游活動推廣等。真正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4]。
基于現有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共建的嘉澤鎮農業生態旅游建設,既滿足了政府對于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滿足了游客對生態旅游的追求、居民對鄉村環境保護的需求和安居樂業的愿望。是現階段下實現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積極暢想。
[1]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皮曉媛.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世界農業.2016,(1):37-40
[3]陳純.基于PEST分析法的常州健康旅游產業研究[J].中國商論.2016,(28):157-159
[4]李娟梅,詹詩喃.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無錫鄉村旅游發展策略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5):64-66
陳澄(1994-),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在讀研究生,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