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武
(廣西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04)
ICT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的投入產出分析
劉通武
(廣西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04)
本文利用中國2012年139部門投入產出表,編制2012年信息投入產出表,借助坐標圖探討了ICT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和支撐作用的類型,結果發現信息制造業對國民經濟具有很強的拉動和支撐作用;信息服務業遠沒有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信息制造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正在衰退,信息產業的側重點已從信息制造業轉移到信息服務業中,這恰恰表明我國ICT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提高創新能力,8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將為ICT產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ICT產業;投入產出表;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支撐作用
信息與通信技術業(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形態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ICT應用不斷擴大,通信業、電子信息產業、互聯網、傳媒業都將融合在ICT的范圍內。投入產出法是研究國民經濟產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的一種經濟計量分析方法。本文利用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分析了ICT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將部門劃分為139個部門,在這139個部門中,與ICT相關聯的部門主要包括第二產業的“計算機”、“通信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和雷達及配套設備”、“視聽設備”、“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其他電子設備”,第三產業的“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新聞和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本文中我們定義這12個部門為ICT產業。
在投入產出分析中,影響力系數反映當國民經濟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影響力系數反映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某一部門由此受到的需求程度,也就是需要該部門為其他部門的生產而提供的產出量。根據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計算的ICT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及位次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計算的ICT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及位次
表1表明,在影響力系數最大的10個行業中,有5個屬于ICT產業。12個ICT產業部門占139個部門的8.63%,其影響力系數之和為14.22,占139個部門影響力系數總和的7.854%。ICT產業的平均影響系數為1.185,遠大于一、二、三各次產業的平均影響系數(見表2)。

表2 中國三次產業與ICT產業的平均影響力系數和平均感應度系數對比
12個ICT產業中8個產業的影響都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特別是通信設備的影響力和影響力系數分別3.14和1.49,在139個部門中排名第1,這表明通信設備的最終使用每增加1億元,會帶動國民經濟總產出增加3.14億元。相對于總產出前10位沒有ICT產業和增加值ICT產業而言,說明我國ICT產業的影響力系數是很高的,對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拉動作用。
從表1可以看出,電子元器件、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的感應度系數大于1,分居139個部門的第7位和30位。表示如果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最終使用均增長1億元,需要電子元器件總產出增加10.336億元,信息傳輸服務業總產出增加2.4049億元。說明這兩個部門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支撐作用比較大。但是,我國ICT產業的感應度系數總體看還比較小,其平均感應度系數小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平均感應度系數(見上表2)。應該加快ICT產業在各個部門的滲透。
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的社會平均值都為1,同一個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相對于社會平均值的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即同一個部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與支撐作用不一定一致。為了反映各個部門的拉動作用與支撐作用情況,我們以影響力系數為1的直線作為X軸,以感應度系數為1的直線為Y軸,兩者的交點為原點構成一個坐標系,所分成的四部分分別為一、二、三、四象限。中國2012年ICT部門的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落入四個象限的情況如圖1和表3所示。

圖1 中國2012年ICT部門的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落入象限

產品名稱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落入象限電子元器件1.4436175214.9071968681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1.3940002781.141719631計算機1.3725014110.7478807742通信設備1.4913381930.2691967562廣播電視設備和雷達及配套設備1.440232190.0326684852視聽設備1.343102250.1412880922其他電子設備1.405043840.2882340522儀器儀表1.2690533380.854692052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0.6269552980.787538573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0.9345930230.2191555243新聞和出版0.8734535020.0832501853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0.6257789340.1031219383
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業和電子元器件業落入第一象限。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都大于1,這些部門具有強輻射和強制約性的雙重性質。
計算機、通信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和雷達及配套設備、視聽設備、其他電子設備、和儀器儀表6個部門落入第二象限,占ICT產業的50%。影響力系數大于1,感應度系數小于1,屬于強輻射、低制約、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強的部門。
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新聞和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這四個部門均屬于第三產業,落入第三象限,弱輻射、底制約。就長遠發展來看,大力發展ICT產業中的服務業將大大增加ICT產業的影響力和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力。
處于第四象限的產業部門屬于弱輻射力、強制約性、多處于產業鏈的“上游”環節的行業,對經濟健康運行的支撐作用非常明顯,但在ICT產業中沒有部門落入這一象限,這也從側面說明了ICT產業的發展正處于兩極分化的亞健康狀態,對于信息產業中的服務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為ICT產業健康運行的重要支撐力量。
本文在2012年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分別從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的角度分析了我國ICT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從總體上來看,ICT產業的影響力系數約為1.18,感應度系數約為0.80。ICT產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大于社會平均水平,其對國民經濟中的其他部門的拉動作用明顯;感應度系數小于社會平均水平,說明目前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較弱,屬于弱制約性行業。因此,在ICT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中,應著重增強該產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在對ICT產業進行各個部門的詳細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落入第一、二象限的部門大都屬于信息制造業,而國際上ISIC 4.0和NAICS 2012并未將“信息制造業”包含在信息產業中,信息產業的側重點已從信息制造業轉移到信息服務業中,我國目前仍處在勞動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階段,信息制造業的規模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依舊明顯。
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新聞和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四部門落入第三象限,屬于弱輻射力、弱制約性的行業,這些部門均屬于服務業,這些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ICT產業的影響力和支撐力,從而也制約了ICT產業的發展。這四個部門屬于涉及文化傳媒行業,發展滯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要歸結于政府部門的嚴格管控,缺乏有效的競爭市場。
從理論和國際經驗來講,ICT產業從產品到服務的轉移是無法避免的,信息制造業的低成本化和海量信息的免費化,這雙重趨勢將導致信息制造業與信息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以來單純的制造或者單純內容獲取暴利的時代漸進尾聲,制造與服務、硬件與軟件、終端與應用的一體化體驗才是獲取超額利潤的促進進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因此,要努力增強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將為ICT產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1]廉同輝,袁勤儉.北美產業分類體系的信息產業分類演化及啟示[J].統計與決策,2012(16):22-26.
[2]高敏雪,李靜萍,許建.國民經濟核算原理與中國實踐[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71-96.
[3]OECD.OECD guide to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1[M].[S.l.]: OECD publishing,2011.
劉通武(1991-),男,漢族,湖北黃石人,經濟學碩士,廣西大學,研究方向:國民經濟運行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