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鐘晗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 廣東 深圳 518000)
中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特征對企業稅收規避的影響
熊鐘晗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 廣東 深圳 518000)
本文結合監事會的各項特征,將監事會對企業稅收規避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監事會對企業稅收規避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影響:監事會規模越大,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越高,監督能力越強,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而監事會的持股比例對企業稅收規避有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作為公司治理重要組成部分的監事會對降低企業稅收規避程度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
公司治理;監事會特征;稅收規避
目前,學術界對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等方面。監事會雖然作為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未得到實證研究的重視。
由于以英美為代表的公司治理結構中沒有設置監事會,因此國外學者對于監事會特征與企業稅收規避之間的關系問題研究尚少。基于我國資本市場環境,國內學者對監事會的效率進行了研究,但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監事會與公司治理、公司業績以及外部審計的關系上。監事會是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環節,特別是2006年新的《公司法》強化了監事會的作用,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在此,筆者以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為研究對象,以2015年為時間窗,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特征與企業稅收規避之間的關系,進而為我國監事會治理效果的討論提供相應的理論指導和證據支持。
在國外,公司治理研究中,針對怎樣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對管理層監督的討論較多,關注如何有效發揮監事會對管理層監督,特別是對監事會治理效果的實證檢驗的文獻卻很少,這與英美國家沒有設置監事會有關。既有的對監事會治理效果的研究則更多是從制度層面上,缺乏實證的檢驗。關于監事會特征與企業避稅之間的實證分析研究更是少之甚少,以下分別對監事會特征與企業避稅研究主題的相關成果加以回顧。
(一)監事會特征
趙西卜,徐愛莉(2013)的經驗分析表明:我國的董、監事會制度在監督公司財務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其中董、監事會會議頻率,持股董、監事的數量和比例、獨立董事數量和監事會規模等與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呈顯著相關;而董事會規模因素、灰色監事、名譽監事等卻未對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改善產生影響。
(二)企業避稅
通過合理的稅收規避安排降低企業稅收負擔是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重要路徑之一。早期關于企業避稅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該行為的影響因素,此后的研究從公司治理的多維視角展開。
在企業避稅方面,理論研究與經驗證據均表明,稅收征管體系的治理效應能有效降低企業激進的避稅行為(Atwood等,2012;張玲,朱婷婷,2015)。總體來看,良好的公司內、外部治理有助于抑制企業的避稅行為。在我國,以往的研究表明企業存在利用稅收優惠(劉行、葉康濤,2013),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強和連玉君,2011;),關聯交易(黃蓉、易陽和宋順林,2013)等方式進行稅收規避的行為。這表明,在我國現階段的稅收環境下,企業普遍存在降低稅收負擔的強烈動機。
(三)研究假設
本文將研究視角聚焦到監事會制度對于企業稅收規避風險的作用機制。研究監事會特征對企業稅收規避程度的監督作用。
監事會特征是指能對監事會進行數量描述的變量。本文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采用監事會規模、監事會成員是否持股、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比率這三個指標來量化監事會特征。
我國的《公司法》對上市公司中的監事會規模做了最低的人數限制,監事會不得少于三人,在具體人數情況由公司的現實情況決定。上市公司是個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利益集團,如果監事會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加上在我國監事會成員文化程度不高、具有財務方面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監事不多,這樣的監事會很難達到理想的監督職能。于是提出如下假設:
H1:監事會規模越大,監督能力越強,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
從理論上看,監事會成員持股能夠增強監事的歸屬感,使得監事把自己的利益更緊密與公司利益聯系在一起,從而為公司的發展而更加積極工作,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監事會成員為了達到自身的利益,可能會對企業稅收規避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會弱化其對公司稅收規避的作用。Alchian和Demsets(1972)經過研究發現:公司為了提高對監事的積極性,給予監事會成員一定的股份,使得監事能夠更勤勉的為公司工作。于是提出如下假設:
H2:監事會成員持股的企業表明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可能性加大。
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對監事會職能發揮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監事會成員如果領取了薪酬,代表了監事會的獨立性就會下降,這樣不利于監事會履行其監督職能。另一方面,監事會成員領取薪酬可以看成是一種激勵手段,受到激勵的監事會能起到更好的發揮監督職能。而筆者更傾向于第一種觀點,于是提出如下假設:
H3: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越高,監督能力越強,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5年中國上交所和深交所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作為論文的研究樣本,一共2824個樣本觀察值。本文在樣本選取過程中剔除了以下幾類公司的數據:(1)剔除金融行業上市公司。(2)剔除當期所得稅費用小于等于零、實際稅率等于零的公司。最終得到2040個有效樣本觀察值。以上數據均來源于CSMAR數據庫,本文采用統計軟件stata13.0和辦公自動化軟件EXCEL來進行數據處理。為消除極端值對回歸分析的影響,對所有連續變量按1%分位數采用Winsorize的方法進行了處理。
(二)研究模型與變量定義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和提出的研究假設,構建監事會特征(分為監事會規模Spvboard、監事會成員是否持股Jsshare、監事會未領取薪酬比例Salary)與企業避稅程度(TS)回歸模型如下:
TSi,t=?0+?1Spvboardi,t+?2Jssharei,t+?3Salaryi,t+controls+εi,t
其中,TS度量的是企業避稅程度,借鑒Desai和Dharmapala(2006,2009)李維安和徐業坤(2012)在研究中采取過的方法,本文采用會計——稅收差異(TS)來度量企業避稅程度。
但是這種方法沒有考慮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時的情況,企業的盈余管理會改變應計利潤而
影響其推算出的準確性,因而,Desai和Dharmapala(2009)做了相應的改進,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度量方法:首先構建BTDi,t=β1TAi,t+εi,t的模型(其中BTDi,t為企業該年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的差異,TAi,t為=(凈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總資產,將BTDi,t和TAi,t進行回歸,回歸之后BTDi,t不能由TAi,t解釋的部分即殘差項εi,t便為稅收規避的指標。εi,t越大,說明企業通過減少利潤等手段進行避稅的程度就越大。變量的具體定義如下表1所示:
表1 主要變量定義
(一)描述性統計
表2 描述性統計
從表2可以明顯看出被解釋變量企業的避稅程度TS在2015年的平均值為-0.0297,最大值為13.191,最小值為-11.715,表明各個企業之間的避稅程度有較大差異。從表2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在2015年監事會規模最大的有14人,規模最小的有2人,2015年監事會的平均規模為3.5人,標準差為1.284,從離散程度來講,監事會的規模較為集中;從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來看,2015年中國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監事會的成員的持股比例平均為47.84%,從監事會的整體角度來看,監事會成員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比例較低;從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平均值來看,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例為24%左右,標準差為0.2722。整體上來看,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例不高,大部分監事會成員在上市公司領取薪酬。
(二)回歸分析
(1)對假設1的實證檢驗。表3報告了實證模型的OLS多元回歸結果,結果發現監事會規模(spvboard)的系數為-0.0722,與企業避稅水平TS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監事會規模越大,監督能力越強,企業將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結果驗證了假設1。
(2)對假設2的實證檢驗。表3結果顯示監事會監事會成員持股(jsshare)的系數為正,表明監事會監事會成員持股的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可能性會加大,但是不顯著,說明監事會成員是否持股對企業是否進行稅收規避無絕對性影響。結果不完全支持假設2。
(3)對假設3的實證檢驗。表3結果顯示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salary)的系數為-0.17,與企業避稅水平TS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越高,監督能力越強,企業將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結果驗證了假設3。
表3 OLS回歸結果
對于控制變量,從表3可以看出資產收益率、存貨密集度與企業避稅水平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公司平均每單位資產可以創造的凈利潤越高,企業將進行稅收規避的可能性越高,此外,企業對存貨進行的投資越高,企業將進行稅收規避的可能性也會越高。但是無形資產密集度與企業避稅程度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企業對無形資產的投資越高,企業將進行稅收規避的可能性會越低。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無形資產的增值保值功能比存貨強,如果企業對無形資產的投資越高,就會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贏利能力,企業資源的利用狀況和利用效率、效果以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等,說明相對于大量投資存貨,對無形資產進行較多投資的企業表明其稅收規避的可能性會相對較低。
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監事會起著監督與制衡董事會和管理層的作用,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監事會的規模結構,還是監事會成員的專業素質,都影響著公司治理的效率。本文回顧和總結了國內外有關監事會特征與企業稅收規避之間關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然后從監事會規模、監事會成員是否持股、監事會成員中未領取薪酬比率3個方面研究其對企業稅收規避的影響,并構建了Logistic模型,經過理論和實證分析后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1、監事會規模與企業避稅程度負相關,說明監事會規模越大,監督能力越強,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筆者提出的建議是適當提高監事會規模。特別是把那些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和財務知識的人員吸收到監事會中,這樣可以彌補監事間的知識不足帶來的不便,也可以為董事會提供更多角度的監督與決策咨詢,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同時,規模較大的監事會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不同的意見,這樣便可以減少經營風險。
2、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與企業避稅程度負相關,說明監事會成員未領取薪酬的比率越高,監督能力越強,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的程度越低。因此筆者建議監事會成員要具備一定的獨立性,應該進一步提高監事會運行效率,提高監事會成員的專業素質,優化監事會的結構和規模。
3、在我國,監事會的監督力度不夠,上市公司監事會影響力弱化,而董事會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司治理的好壞。董事會的強勢地位使得監事會獨立性缺失。我國應該改善上市公司監事會特征,適當擴大規模,改善結構,提高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和會議效果,從而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當下學術界對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質量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等方面。監事會雖然作為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未得到實證研究的重視。此外國內學者對監事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監事會與公司治理、公司業績以及外部審計的關系上,將監事會特征與企業避稅程度相結合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為監事會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并對改善監事會治理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1]李維安,徐業坤.政治身份的避稅效應[J].金融研究,2013,03:114-129.
[2]趙西卜,徐愛莉.產權性質、監事會特征與信息披露質量——來自深交所的經驗數據[J].蘭州學刊,2013,11:85-93.
[3]李成,吳育輝,胡文駿.董事會內部聯結、稅收規避與企業價值[J].會計研究,2016,07:50-57+97.
[4]胡明暉.董事會特征、監事會特征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D].云南財經大學,2011.
[5]曹新渝.高管個人特征對企業避稅行為的影響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
[6]劉行,葉康濤.企業的避稅活動會影響投資效率嗎?[J].會計研究,2013,06:47-53+96.
[7]李兆坤.上市公司監事會特征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8]Desai M A,Dharmapala D.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powered incentiv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 145-179.
熊鐘晗(1993-),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會計學碩士,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