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曦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0)
西寧市城市化與產業結構關系分析
趙晨曦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0)
城市化和產業發展有內在動力學關系,理論上應該發展階段一致,步調統一,才能相互促進使系統健康和諧發展,但受地區差異影響,我國一些地區城市化和產業發展并不一致,本文以西寧市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發展不和諧因素,并為消除此種狀況提出建議。
產業結構;城市化;關系分析
人口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中心主題,同時也是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長期關注的重點領域,而他們的相互作用影響著區域經濟增長。城市化的實質是由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各種生產要素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部門的流動過程,也就是產業結構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正如學者謝文惠所說“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體現城市化的變動。”[1]本文以西寧市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其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并結合理論分析提出相關建議。
(一)西寧市城市化率
西寧市是青藏高原上的特大城市,人口已經超過百萬。具有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科教文衛事業較為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基本滿足城市功能需求。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并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相匹配,是西寧市統籌城鄉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目前,國內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四種[2]:一是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二是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三是非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四是城市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但國際上還是以第一種計算方法為主,本文也以第一種方法計算衡量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主要計算了西寧市2006—2015年的城鎮化率,具體如表一。
表一 西寧市2006—2015年城鎮化率
數據來源《西寧市統計年鑒》(2007-2016)年中數據統計計算
通過將西寧市2006—2015年城鎮化率繪制成折線圖可以更直觀的看出近十年來西寧市的城市化情況。具體如圖一。
圖一 西寧市2006—2015年城鎮
容易看出西寧市城市化呈平穩上升趨勢,并且近十年來集中在60%—70%之間,其中09年到12年是快速上升階段且截止2015年西寧市城鎮化率達到70%-80%的較高水平,但此時增長動力明顯不足,增長非常緩慢。美國著名學者諾瑟姆則將城市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城市水平較低、發展較慢的初期階段,此時城市人口比重很低,大都不到25%;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階段,城市人口比重增至60~70%;進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又趨緩慢甚至停滯的后期階段。概括起來是一條稍被拉直的“S”型曲線。但是也有一些學者根據更為嚴格的數理知識,在諾瑟姆曲線的基礎上,將城市化的過程更具體的細化為四個階段:初期階段、加速階段、減速階段和后期階段。具體如表二:
表二 城市化的幾個階段
由此可見,西寧市城鎮化率正處于城市化發展過程的第三階段。
(二)西寧市產業結構數據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的組合構成的情況,在我國主要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西寧市近年來三次產業比重如表三。
表三 西寧市2006—2014三次產業比重
數據來源《西寧市統計年鑒》(2007-2016)年中數據統計計算
可以看出西寧市產業結構幾乎呈平穩緩和趨勢,都是圍繞著某一值上下浮動。其中第一產業可以說變化浮動率非常小,一方面因為農業占比已經非常低了,所以輕微浮動相較于其他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此時西寧市第一產業已經處于非常穩定的狀態了,并且這也符合庫茲涅茨提出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但是二三產業沒有呈現出一個明顯上升或下降趨勢,而是圍繞著某個點浮動,并且浮動趨勢相對明顯,第二產業比重集中在50%左右,第三產業比重則集中在45%左右。
產業發展是城市化過程的系統支撐,根據克拉克法則,我們知道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就業人員會在第一、二、三產業中轉移,三次產業的比重會依次增高,既在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這是由于人們的需求還處于初級的溫飽階段,吃飯是當時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多數人從事著農業生產,但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開始更多其他方面的追求,在此基礎上,第二產業發展了起來,根據馬斯諾需求層次效應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追求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層次的需要,第三產業應運而生。對此,一些西方學者總結出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過程,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業化階段,第一產業比重最高,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但是第二產業呈上升趨勢;第二階段:前工業化階段,第一產業比重開始下降,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由緩慢到快速上升,第三產業比重開始緩慢上升;第三階段:后工業化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緩慢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由飽和到逐步下降,第三產業快速上升極端;第四階段:信息化階段,第一產業基本穩定,第二產業緩慢下降、逐漸趨于穩定,第三產業逐步進入飽和[3]。具體演變過程如下圖。
圖二 產業發展過程的四個階段
對比發現,西寧市的第二產業還處于第三階段,但是第三產業卻已經提前進入第四階段了。
城市化和產業的發展有內在的動力學關系,他們之間是相互促進的,當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人們為了便于參加就業、降低生活成本而大量的涌入到工業城市,以工業企業為中心,在周圍居住,形成商業圈,而促進了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而當城市不斷發展壯大,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又反過來促進人口的就業轉變,因為人的需求,第三產業應運而生。如果城市化和產業發展的系統和諧,則他們的步調應該基本一致,不同過程的四個階段大體同時出現,具體如表四:
表四 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發展相對應的四個階段
然而,上述對應關系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由于各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城市化過程、工業化過程時常出現步調不一致的地方,顯然西寧市就存在明顯不和諧,城市化與第二產業比重處于第三階段,而第三產業超前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西寧市城鎮化率達到近70%,處于第三階段,雖然已經接近城市化理論第四階段的臨界值,但是結合近年數據可以發現西寧市城鎮化速率慢、后續動力嚴重不足。但是西寧市第三產業發展已經到達了第四階段,與該市的城市化率相比,出現了超前發展現象。盡管,第三產業的比重增高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從城市化過程和工業化過程來看,兩者發展不相協調、系統發展不夠健康,主要問題在于西寧市城鎮化率較低,第三產業的發展對該市城鎮化發展驅動力弱、貢獻不足。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對地方州縣,發展較快因而人們的需求層次也更高,更注重精神需求和娛樂享受,與之相對應的服務業也蓬勃發展了起來,本市可提供的服務業就業崗位大于本市可提供的勞動力,因此,大量吸收周邊人員進城務工,但是勞動力轉移卻沒有適應市場需求。
第二、西寧市第三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盡管該地區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相對高端行業也在發展,但更多集中于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等技術含量較低、勞動薪酬不高、就業者競爭激勵的行業,而進城務工的不具備城市戶口的很多人,正是從事著這些工作,一方面,他們工作環境較差、競爭激勵、保障度低使得他們不敢在此安家落戶;另一方面,微薄的收入和高漲的房價使得他們沒有能力在此安家。
第三、戶籍制度對農牧居民在西寧市落戶有很強的限制。盡管落戶西寧有多種途徑,比如:工作落戶、購房落戶、投資落戶、投靠親屬等,但是這些對于一些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不高的鄉村農牧戶來說非常困難,再加上戶籍制度這一大門檻,更是大大降低了西寧市的城鎮化率!
針對上述問題,試提出如下政策討論:
第一、相關部門應該把握市場規律,做好相關分析,并積極制定政策幫助勞動者轉移,讓更多的勞動者從事市場所需求的崗位和工作。
第二、加快西寧市第三產業發展,提升層次。以創業和創新驅動西寧市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升競爭力,去除落后產能,使得整個大環境薪資水平有所提高。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積極招商引資,增加區域合作、轉換發展動力、優化空間、保障要素、共享成果。對于州縣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職業培訓、開放“綠色通道”,幫助其提升競爭力,實現更高層次就業。對進城農牧民實施多方位優惠政策,尤其在住房和租房上,可以適當補貼,幫助其更好落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進一步放寬西寧市落戶限制。
[1]王尉東 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J].華東經濟管理 2003.10 1007—5097(2003)05—0036—03
[2]王桂新 城市化基本理論與中國城市化的問題及對策[J].人口研究 2013.11 10ZD&032
[3]佟新華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動態關系的研究[J].人口學刊 2015.4 1004—129X(2015)04—00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