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楊開道的農村領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吳麗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楊開道先生于1930年著述的《農村領袖》一書,通過對農村領袖的界定、人物、資格,以及農村領袖的訓練、對人治事的方法等方面入手系統地闡釋了他的農村領袖思想。他認為農村領袖要引導農民、促進農村社會的團結和農村文化的發展,因此農村領袖是農村社會建設和農村自治的核心要素之一,農村領袖的培育是農村社會組織重建的關鍵所在。楊開道先生的這一思想對當今農村社會治理方式的選擇、留住與培育農村領袖的方法而言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楊開道;農村領袖;農村治理方式;農村領袖的培育
楊開道作為農村社會學的開拓者,長期致力于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和教學,為農村社會學的本土化作了巨大貢獻。“改善農村生活的全部”是楊開道先生所有研究的目的,他“強調理論研究和實地調查相結合,主張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中國的農村,使專家服務于農民,農民依靠專家,達到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人生活的目的”[1]。《農村領袖》是他在世界書局出版的一套“農村生活叢書”中的一本,針對農村社會弊端重重的現狀,楊開道先生提出十一點意見,其中培養農村領袖就是重要的一點。農村領袖作為農村精英的集合體,他更強調擁有自主發展的意識,有帶領群眾、服務群眾的功用。雖然時隔87年,本書對中國當代的農村社會建設依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何為農村領袖
楊開道先生認為領袖作為一個特殊的群眾,“是群眾里面的一個特出人物,他的思想在群眾之前,他的位置在群眾之上;他一方面引導群眾的進行,一方面裁制群眾的動作。”[2]農村領袖不僅僅是指村長、村支書等村干部,還包括農村中的教師、族長、牧師等等。農村領袖的使命首先要“指引農民,向那光明之路進行”,再者要“聯絡人民、組織人民,使全體的農村社會,成為一個整體”,最后要“促進農村文化”,為農民謀幸福。[2]如圖1所示,楊開道先生將領袖劃分為五類,分別為行政領袖、思想領袖、精神領袖、精神行政領袖和精神思想領袖,各個領袖的標準及報酬均有所差別。其中行政領袖是直接領袖,思想領袖是間接領袖,而精神領袖是道德的、宗教的領袖,精神行政領袖是行政領袖與精神領袖的結合,而精神思想領袖則是精神領袖與思想領袖的結合。農村領袖往往集多種功用于一身,互相貫通,發揮作用。其中思想領袖主要發揮創造功用,發現未知的領域,精神領袖則是感化功用,行政領袖主要發揮組織和決斷功用,農村領袖還具備示范功用和代表功用。
圖1 領袖的類別和功用示意圖
顧名思義,農村領袖就是農村中引導或者裁制群眾的杰出人物。農村中的領袖多半是行政領袖,他們又不單純是行政領袖,而是將思想領袖和精神領袖的功能集為一體。他們不僅要博聞強識,而且人際交往能力和辦事能力要足夠強,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領袖。但是在功利主義侵入農村后,保護型經紀人退出歷史舞臺,贏利型經紀人對地方進行治理[3],合格的領袖寥寥無幾,農村治理困境重重。其次,城市的拉力和農村的推力,導致留在農村的人不是“造就不成的底貨”,便是將農村當做踏板的初入社會的青年。就如現在的大學生村官,他們的出現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希望,“但是他們總把農村工作當作一種過渡性工作”,他們的終極目標是進入大城市或者國家機關中。再者,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農村與城市的辯證關系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城市的發展可以推動農村社會的進步,但是它不是依靠農村自身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自發的城鎮化,而是由城市和政府拉動被動的城鎮化,不能實現農村真正的發展。因此,農村的發展還需依靠農村自己,依賴農村領袖和農民的努力。
(二)如何成為農村領袖
合格的農村領袖的身體、智力、學識、性情和精神都需具備相應的標準。除去具備農村基本知識外,農村領袖需要創造力將國家的方略政策具體化,以進行實踐;需要組織力進行農村內部的調和和團結;需要審判力進行是非的判斷;需要轉變力應付千變萬化的社會。因此,對農村領袖的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學校作為農村領袖重要的訓練機關,可以補充農村領袖的經驗,豐富農村領袖的學識,讓其更好治理農村。
作為一個農村領袖,除了學會自修之外,還要掌握對人治事的方法。在治事方面,首先是要審慎觀察,才可以對農村事務下結論;其次,要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彌補自身不足。治事的根本方法是公眾合作,共同負責,公共決心。[2]在對人方面,農村領袖主要是勸善規惡。通過同類意識、社會接觸、共同事業團結內部的份子,維持內部的團結。通過合作和競賽,解決外部問題,共謀發展。
楊開道的農村領袖理論的提出雖然是為了應對當時農村社會的發展,但是就目前來看,無論是農村領袖的界定與分類,還是農村領袖的培養方式,對當代農村社會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農村社會的治理方式
“領袖的世界是人治的世界,組織的世界是法治的世界;領袖是人才,組織是方法……”[2]領袖重活動,而組織重秩序,領袖通過活動推動組織的運行。楊開道先生認為發展緩慢的國家領袖重要,也就是人治更為重要,反之則相反。在楊開道先生所處的那個年代,中國社會發展落后,民智較為低下,法治的施行阻礙重重,自然是領袖更為重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中國農村社會選擇法治還是人治?在經過曲折的改革后,農村社會現在施行村民自治,但是事實上中國農村缺乏村民自治賴以實施的條件,第一,村委會作為公共組織理應提供公共服務,但是大多數村莊沒有村集體經濟,只能依賴上級,村莊缺乏自治的經濟基礎;第二,改革開放后,農村宗族、家族勢力卷土重來,村民自治缺乏文化基礎;第三,最為重要的是農村缺乏干部領袖基礎,凡是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如江蘇省華西村、陜西省袁家村,人治的作用遠遠大于法治,兩村的發展都是依托于一個“好的帶頭人”,同為發展旅游,陜西省韓城市黨家村擁有不可復制的古建筑資源,旅游業起步較早,但正是因為缺少一個優秀的領袖,發展遠遠落后于同類型景區。因此,當前中國農村社會的治理值得我們思考。當然,現在的中國農村社會不存在完全的“卡理斯馬型統治”,更多的是基于法治基礎之上的人治,正確發揮農村社會領袖的領導作用,可以更好地實現村民自治。
(二)農村領袖的培育方式
李培林認為“農村精英的流失歷史上自古有之,但卻因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而加劇了。”[4]在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精英流向城市,農村領袖日趨減少,對農村整體的發展,包括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組織建設、文化承襲等都產生負面影響[5]。如何解決農村領袖的流失,楊開道先生認為正是由于農村的落后與貧窮導致領袖的流失,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轉變發展理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農村社會的現狀。不管是以教師為代表的知識領袖還是以村長為代表的政治領袖,除過那些擁有卓越奉獻精神的人,大多數人認為在農村實現不了自我抱負,因此只有讓農村本身具有吸引力才可以留住領袖,好的領袖才可以帶動農村更好發展,形成良性循環。至于如何培育農村領袖,楊開道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訓練農村領袖有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個機關。事實上無論在培育機構、培育人員、培育資金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處,學校作為最重要的訓練機關,在農村領袖的培育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大學培育出的農民的孩子往往以脫離農村為榮,導致農村領袖青黃不接。對已有領袖的訓練,往往不能周全,多半關于農業科學,而不會涉及到農村經濟、教育等問題,領袖對農村社會的治理更依賴于自身的經驗。因此,對農村領袖的培育,不僅要讓大學生對農村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大學要對農村領袖的培育課程更為全面,而不能避重就輕。再者,正如楊開道先生所言,農村領袖要學會“自修”,在治事對人方面要有不斷學習的精神。
在以戰爭和革命為主題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與此同時,各種思潮發生碰撞,楊開道先生的農村領袖思想在這一時期得以形成。雖然時過境遷,但是楊開道先生提出的農村領袖是農村社會建設和農村自治的核心要素之一,農村領袖的培育是農村社會組織重建的關鍵所在等思想,依然對當今新農村建設中重視農村領袖帶頭作用的發揮,留住原有的農村領袖、培育新生代農村領袖策略的選擇有重要的意義。縱觀已有研究,學者多注重對農村精英、農村能人和楊開道先生的鄉約思想的研究,而對他的農村領袖思想的研究頗少。本文通過對楊開道先生的《農村領袖》一書進行解讀,對這一思想進行初步探討,后續還需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羅東山:《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452頁。
[2]楊開道:《農村領袖》,世界書局,1930,4,7,26-29,89-93頁。
[3]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90—1942年的華北農村》,王明福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20頁。
[4]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34頁。
[5]任敏:《流出精英與農村發展》,《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
2016年基本科研業務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016RWYB27)。
吳麗娟,女,吳麗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農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