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
盡管每次股市下跌,總有股民質疑或調侃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但不可否認的是,劉士余是一位具有鮮明人格特征的官員。在主流財經或證券類媒體和專業人士的語境里,劉士余被貼上的標簽主要有:改革者,實干家,為人低調、做事雷厲風行、說話犀利而接地氣等。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他自然是從上任之初就被官方與民間寄予了厚望,然而改革總是伴隨著艱難、曲折與可能的失敗,更遑論改革的對象是切實關系到千萬股民利益與國家信用的重要經濟領域,是一個不留神就會噴發的“火山口”。
僅從筆者一個當了幾年“基民”與一年多“股民”的立場來講,即便拋開上層設計層面的制度建設,單從市場與股民的角度來看,也是能切身感受到改革的舉步維艱。A股市場長期彌漫的好公司與好股價不對等甚至嚴重錯位、私人家族成為主要玩家等“中國股市特色”,逐漸讓股市原本的為企業發展融資、優化資源配置、讓投資者共享企業發展紅利等功能,變成了個人或利益集團謀取私利的圈錢之地。而以散戶占據主導地位的投資者結構,更加劇了A股的情緒化和非理性。不難理解,在這種生態下的A股,如果任由其自由發展,極有可能變成一場少數大股東“掠奪”多數散戶財富的殘酷戰場。
從這個角度講,證監會責任重大:它既要能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規章,也要能強勢貫徹落實。除了要充當鐵腕強權的監管者,它還需要扮演溫良恭儉讓的服務者角色。更具挑戰的是,改革的過程本就是伴隨著新問題、新阻力,證監會還需要充當無處不在的神勇“滅火隊”。
總理說改革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決心,對于股市領域的改革,尤其如此,甚至除了勇氣與決心,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少。劉士余上任后,在“強監管+創新工作方式”的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推動了多項股市改革規章制度的出臺與實施,善于借助媒體不遺余力地闡釋自己的改革主張與愿景。當然,豪言壯語的背后,他的嚴查忽悠式重組、高壓監管高送轉、嚴肅處理不分紅的“鐵公雞”、痛批“害人精”、狠揪“內鬼”等一系列雷厲風行的舉措也讓我們看到了證監會主席的作為與擔當。
誠然,改革不能光講情懷,也需要以結果為導向,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單以成敗論英雄。拋開成敗不論,改革是股市必然要經歷的蛻變之痛。劉士余及其掌舵下的證監會采取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從“價值觀”上講是完全正確的。具體在實施辦法上則是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改革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沒有模式、套路、經驗可依循。在這一過程中,總難免有不同的聲音與意見出現,對此,作為改革者,需要的是科學聽取、理性對待,既不因為“人言可畏”而喪失改革的斗志與魄力,也不盲目排斥一些建設性意見。而對于我們這些看似圍觀群眾、實則也是改革一份子的民眾來說,需要的是理性鼓勵與建設性批判。
股市改革是一項事關全民的事業,誰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甚至從根本上講,身處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被裹挾進了一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改革中。唯有內心、認知和行動上都刻上與時俱進、勇于改變的改革烙印,才能在激變的時代洪流中找到個體生存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