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今年三月的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希望糾正長久以來“龍”的翻譯錯誤。這位政協委員主張,中國的龍不是西方的dragon,西方的dragon也不等于中國的龍。他建議將“龍”的英文音譯為loong,將dragon的中文音譯為“拽根”。
據說這已經是該委員連續第三年在全國兩會提案建議此事,新聞見諸媒體之后,研究詞匯翻譯的我又想起了11年前的一樁舊案,性質多有類似。
2006年底,大陸有一場關于“龍”的文化論戰,當時學界為“龍”的英譯爭論得沸沸揚揚。批評方認為,dragon作為中國龍的英譯,實乃善惡不分,指鹿為馬,是個嚴重錯誤,必須嚴肅加以修正。他們從“龍”的傳統英譯“dragon”著手,借由松動語言學上的“能指”(語言符號)和“所指”(事物觀念),希望讓dragon這個語言符號與中國龍脫鉤,借此與dragon所代表的負面形象劃清界限。
西方傳統中的dragon是一種蛇蜥一體的神話怪物,千百年來象征了邪惡恐怖,與中國人心中象征祥瑞、皇權的龍有著天淵之別。這條dragon是古英語史詩主角“貝奧武夫”(Beowulf)欲除之而后快的魔獸,也是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St. George)要殺戮的惡煞?,F代英文里的dragon也可以用來罵人,指的是兇狠潑辣、令人生畏的“母老虎”。
中文的“龍”與英文的dragon在本義(denotation)上有些接近,指的都是神話傳說中類似的巨獸,可是二者的含義(connotation)卻判若天壤,大相徑庭,中文的“龍”崇高神圣,西方的dragon恐怖邪惡。
當時的批評方積極地為“龍”另覓英文的新詞,堅決要與dragon分道揚鑣。因此除了舊式的威妥瑪拼音lung、新式的漢語拼音long納入考慮之外,部分人士還曾構思出一些頗具特色的創新,如loong(音譯兼象形,兩個o代表龍的兩個眼睛)、liong(音譯兼聯想,閩南語的音譯加上獅子lion的聯想),希望另起爐灶,給中文的“龍”找全新的英文對應。
2002年美國出版了一本預測新詞存活率的通俗學術書,名為《預測新詞:它們成功的秘訣》(Predicting New Words: the Secrets of Their Success),作者艾倫·梅特卡夫(Allan Metcalf)是美國大學的知名英文教授、美國方言學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的秘書長。他觀察研究英文詞匯60年,依此歸納分析,在書中總結出新詞存活的五大“發跡”(FUDGE)定律,分別是 (1) 使用頻率高 (Frequency of Use);(2) 本質低調不招搖 (Unobtrusiveness);(3) 語言社群多元、出現場合多樣(Diversity of Users and Situations);(4) 詞形有變化、語義能引申 (Generation of Other Forms and Meanings);(5)傳達的概念歷久彌新 (Endurance of the Concept)。作者強調,這五大定律之中最重要的是“本質低調不招搖”,因為低調不招搖,語言用戶沒有戒心,不會抗拒,新詞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留傳下來。
我們不妨以此為本,檢視這些“龍”的新英文。威妥瑪拼音的lung在英文工具書里歷史最久,權威的《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和《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辭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簡稱W3)均有收錄,但威妥瑪拼音已經式微,且此拼法讓人聯想到“龍”等于“肺”,難以讓人接受。漢語拼音的long這個拼法與普通詞匯相同,有長長久久之意,不過要這么一個基礎詞匯增列一條中國龍的新義,恐非易事,有待觀察。loong雖也見于英語里與華人有關的專有名詞,但oong的組合不符合英文的拼字規律,把兩個o詮釋為龍的大眼睛,創意十足,但過于牽強。liong也有類似問題,iong的拼法不是英文,把它跟獅子(lion)扯上關系也是穿鑿附會。
以上這些“龍”的新英文充滿了主觀、異質的成分,既招搖又高調,能否成功打進英語世界,讓一般的英語人士接受?看似并不樂觀。
我們須知,翻譯上的努力往往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優美的、正確的、合乎邏輯的、有創意的,不見得會被大家接受,而且有時越努力推動,造成的反作用力越大。
語言里負面、歧視、貶抑的字眼比比皆是,改變詞匯是一條路(如把“龍”的英文從dragon改成loong),但卻是一條艱辛之路,因為語言本身有一套機制,人為的操控難以左右。另一條值得嘗試的路是,外在的語言符號不動(如保留舊譯dragon),讓事物觀念的內涵產生質變(比如豐富龍的面貌,讓英語世界知道中國龍是不同的龍),那么詞匯的定義就必須依此修改,如此一樣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語言是活的,語義并非固定,它也在流動改變。事實上,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總體國力日漸強盛,西方世界也已逐漸了解到,中國龍是一種皇權、尊貴、吉祥的象征,而不是西方傳統中邪惡的代表。
當代英語的權威詞典《牛津在線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簡稱ODO)在dragon的定義里就說,“歐洲傳統的龍通常會噴火,往往代表著混亂與邪惡,而東亞的龍則多半是仁慈寬厚的好龍,代表著多產和富饒,與水和天有關”(In European tradition the dragon is typically fire-breathing and tends to symbolize chaos or evil, whereas in East Asia it is usually a beneficent symbol of 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water and the heavens.)。
美國英語的權威詞典W3收錄了“龍”的音譯lung,不過卻完全沒有解釋,而是以“互見”(cross-reference)的方式把讀者引到dragon,要讀者參照dragon的一個義項。這個義項明白指出,dragon也指“中國神話里的一種超自然生物,仁慈寬厚,與雨水和洪澇有關”(a beneficent supernatural creature in Chinese mythology connected with rain and floods)。
西方傳統中的dragon是不好的,是邪惡的化身,但如英美的權威詞典ODO和W3所載,dragon也可用來指良善的中國龍。用dragon來翻譯中國龍一開始或許是個烏龍,起因是認知不足而錯把馮京當馬涼,但現在英文基本上已完全接納了。依此觀之,要不要另起爐灶,給“龍”造個dragon以外的新譯,似乎已經不是那么絕對了。
常見的詞匯中,十之八九都是多義的,是什么意思得看語境而定,dragon也是一樣。在語境不清或是需要特別強調時,不妨在dragon之前冠以Chinese,以Chinese dragon(中國龍)的面貌呈現。這個Chinese dragon,也是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對中國龍的解答。
“龍”的英譯,經過10年以上的沉淀,看來還是維持既有的dragon最為穩妥。如果大家仍有疑慮,那就Chinese dragon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