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近年來,瀘州市堅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圍繞“決勝全面小康,建成區域中心”總體目標,牢固樹立“五大意識”,開明開放、聚智聚才,主動擔當起人才強省戰略的瀘州責任,著力建設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人才中心。
樹立“特色”意識,把人才優勢亮出來
人才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發展的主動權。
圍繞特色產業引育人才。堅持以“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為引領,立足于服務白酒、機械、能源、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服務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壯大,促進特色產業與特色人才互促互動。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定期發布《緊缺人才目錄》,變“被動引才”為“主動攬才”,特別是圍繞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建設,著力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和熟悉跨境金融、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的專業人才,推動產業邁上中高端。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實施“酒城特色人才開發計劃”,開展“千億酒業人才工程”“酒城工匠培養工程”“新興產業人才涌泉工程”等一系列活動,加強企業家、企業經營管理團隊、技能工匠等本土人才培養,積極發揮企業博士團隊作用,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目前,全市共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2869人,柔性引進各類專家1465人,科研團隊125個。
樹立“短板”意識,把人才缺口補起來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瀘州市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缺乏大量人才,尤其是面對脫貧攻堅這件“頭等大事”,急需充實基層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專業技術人才。
按照“就地取材”、“鄉聘村用”等原則,瀘州市針對貧困地區人才不愿去、留不住的問題,分類施策,著力補齊人才短板。在教育方面,實施“緊缺人才匯聚計劃”“免費定向培養村級小學教師計劃”,目前,已運用公開考核招聘政策,直接引進藝術、教育、衛生、體育、地勘等各類實用人才3506名,免費培養村小教師560名。在產業發展方面,開展“酒城三農之星”培養工程,每年遴選不低于50名“三農之星”,重點培養一批脫貧攻堅農業農村實用人才。在醫療衛生方面,結合全民預防保健工作,探索建立鄉村醫生“鄉聘村用”管理機制,制訂村級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員聘用管理辦法,大力實施基層衛生人員“千人培訓計劃”,切實提升基層衛生與健康服務水平。目前,全市共有鄉村醫生5963人、中醫藥人員3675人、全民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員1432人,平均每個行政村有3名以上鄉村醫生、1名以上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員,打造了一支“實用、管用、不走”的農村醫療衛生隊伍。
樹立“載體”意識,把人才平臺搭起來
平臺是培養和聚集高層次人才的根本所在,沒有平臺,人才工作就無處著力。
搭建園區創新創業平臺。瀘州市依托瀘州國家高新區、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產業園區共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平臺(孵化器)7個、市級創業園(孵化基地)25個。目前,我們正加快建設集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海外人才工作站、綜合保稅區、國際化社區等功能平臺為一體的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園。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充分發揮西南醫科大學、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科研優勢,以及瀘州老窖、郎酒、瀘天化、川南機械廠等企業的技術優勢,實施名校名院名企戰略合作行動,加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等學校合作,積極引進專家團隊,共建院士工作站、重點(工程)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博士服務站、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智力服務平臺104個。搭建會展平臺。辦好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西南商品博覽會、農產品博覽會等各類展示展銷會,承辦各類創新創業論壇、學術交流、人才峰會,利用展會平臺擴大對外開展程度,吸引各類人才集聚到瀘州發展的事業中來。
樹立“生態”意識,把人才環境建起來
人才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支持,瀘州市堅持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政策,積極營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環境。
優化政策環境。積極實施“酒城人才新政”,市財政每年設立5000萬元的人才發展基金,計劃5年投入專項資金10億元;實施“高層次人才領航計劃”,凡是到瀘州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團隊,采用“一團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給予扶持,凡是到瀘州的高層次人才,發放最高可達300萬元的安家補助和1萬元/月的崗位激勵資金。優化政務環境。開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突出創業支持、學習交流、資源共享、生活服務等服務功能,建設“酒城人才之家”;構建“人才瀘州”綜合服務平臺,對人才創業涉及的各類審批專人受理、全程代辦;充分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以增進感情為紐帶,為人才提供全要素、全方位服務。優化生活環境。按照拎包入住、星級服務的標準,推動園區標準化廠房與生活基地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未來五年將提供不少于1萬套人才公寓,滿足高端人才吃住行娛購等生活需求,為人才家屬隨遷、醫療保健、子女就學,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為各類人才安心工作解決后顧之憂。
樹立“梯次”意識,把人才工作抓起來
最大程度凝聚人才、調動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體制機制的建設完善很重要。
瀘州市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真正讓人才感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給予的溫暖和關懷。認真履行黨管人才政治責任。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和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定期聽取人才工作報告制度,形成市委牽頭抓總,組織部門具體主抓,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健全完善政府宏觀管理、政策制定、公共服務、監督保障職能,推進政府由人才管理向優化服務轉變。發揮社會各方作用。強化用人單位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各類社會組織等力量,當好招才引智的“紅娘”,形成人才工作聯合推進機制。(作者系瀘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 (責編: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