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艷+倪海亮
摘要當前,“供給側改革”成為引導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新思路,它旨在通過改善供給來滿足多樣性的需求,使經濟要素實現最優配置,進而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增長。作為高職思政教育一線工作者,也應以供給側改革為思想引導,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和改善課程供給,提高課程授課效果,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文以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為例,以教學的背景設計和教學過程設計為切入點,探索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高職 供給側 概論 社會主義改革理論 實踐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理念,并成為了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新思路,它旨在通過改善供給來滿足多樣性的需求,使經濟要素實現最優配置,進而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增長。作為高職思政教育一線工作者,也應以供給側改革為思想引導,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和改善課程供給,提高課程授課效果,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文以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為例,以教學的背景設計和教學過程設計為切入點,探索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教學方案。
1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教學設計的背景分析
1.1學習內容分析
學習內容的深入分析是確定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前提。本文認為分析教學內容應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建構教材內容的知識體系;二是確定知識點;三是確定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為例,在教材結構中,第五、六、七章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基本問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則系統地回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后面幾章所要論述的“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的基礎,是鄧小平理論的精華。
改革開放理論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變化。它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極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改革開發理論蘊含科學的哲理和豐富的智慧,可以引導學生從中思考、借鑒的理論很多。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梳理教學知識點如下:
教學重點:(1)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2)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3)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4)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5)對外開放的戰略。
教學難點:(1)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戰略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2)為什么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3)如何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4)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1.2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學生狀況分析
在當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分析當前高職大學生的狀況,是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必要前提。
首先,改革開放理論所涉及的歷史背景相對21世紀的今天并不遙遠,95后大學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他們對改革開放有體會、有思考、有評論。然而,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他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又是不夠客觀、不夠理性、不夠全面的。
眾所周知,95后高職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個性張揚、思維靈活且視野開闊,接受新事物迅速,動手能力強。但與本科學生相比,高職學校具有求知欲和上進心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政治素質不高、理論思考能力差,喜歡直觀而非抽象事物等弱點。
2供給側改革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其實質是說明做什么,怎樣去做,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策略。
2.1制定教學目標
2.1.1知識目標
(1)理解并掌握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2)理解“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
(3)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總目標
(4)分析掌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5)理解為什么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6)分析掌握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2.1.2情感目標
(1)在學習改革開放理論的歷史背景過程中,感受中國人民在探索國家發展道路時的艱辛和智慧。
(2)通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的解讀,使學生高度認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學生投入改革開放浪潮中的決心和勇氣。
2.1.3能力目標
(1)通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的學習使學生能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
(2)通過學習“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內涵,理解任何事情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困難,重要的是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正確分析困難、評估困難,以開放的姿態解決困難。
2.2選擇教學資源
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部分行業圖片,鄧小平南巡講話紀實視頻,《破冰》第一集——改革開放,視頻“一帶一路連接你我”,鄧小平相關語錄及圖片,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事件及數據。
2.3設計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
課堂引入部分:通過一組組圖片對比改革開放前后我國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改變,飽含熱情地重點陳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此處具體羅列一些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事件和數據。
主體部分: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派出代表發表觀看《破冰》第一集——“改革開放”后的所思所感(任務是上次課后布置的)。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提升。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歷史影象資料直觀地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國內外背景,了解做出這一重大決定所經歷的重重阻礙,了解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要突破思想上的因循守舊與固步自封,學會整合資源、利用資源,將自己置身于國際競爭中去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了解只有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才能選擇正確的道路,取得理想的成績,了解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不斷完善的。
之所以選擇對歷史影像資料的討論作為切入點,第一:歷史音像資料對事件進行完整記錄,能夠客觀真實地記錄歷史的發展過程,記錄一個國家及地區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與科技等各個方面的變遷狀況,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見證。“學生可以在課前對改革開放有一些感性的認識,有一些思考,同時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高職學生的理論水平較低,相較枯燥的理論文字,更喜歡觀看直觀的影視資料,更利于學生完成任務,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講解本章其他內容時,有必要向學生闡釋“改革”開放”的含義,對二者本質含義的理解是學習全面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改革中的重大關系等知識點的基礎。
讓科學的理論通過新穎的、鮮活生動的藝術形式得到充分體現和展示,使理論不僅為學生津津樂道,自覺接受,而且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共鳴,達到靈魂的塑造,升華為一種畢生不渝的信仰和追求是思政課教師努力的方向和提高教學時效性的有效路徑。
假如我們以一個綜合評比較差的班級為例來講,班委組織架構由班長、學習委員、紀律委員、體育委員等構成,并有其職能分工及相應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如何凝聚人心,團結協作,改變這種落后的現狀呢?請同學們談談有什么好的改善方案。
經課程實踐證明,學生的思路比較窄,能想到的方案比較少,因此需要老師在思路上進行引導,并在點評的時候與改革開放中的理論聯系起來闡述,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比如說學生在談到一些激進的方案時,可以引導他們思考本方案是否考慮到了同學們的接受能力以及班級是否真正轉好,以此引申到改革開放需要處理的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學生在談到借鑒優秀的班級做法時,我們要引導他們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選擇性借鑒,以此引申到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的原則、戰略問題。當學生認識到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時,應引導他們首先要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并提出可操性強的實踐方案,最后統一思想,以此引申到我們的改革開放不能停止,遇到問題和困難也應通過改革來不斷完善,進而提升我們的自身水平。
需將復雜的國家發展問題形象的類比到學生的思想認識當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小問題,以理解國家戰略的大問題,這也是符合“05方案”中的指導思想——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
有效的教學是既能將理論生活化,又能將生活理論話。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結語
因此,作為高職思政教育教學一線工作者,應以國家供給側改革為契機,深刻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在相關教學理論和教學規律指導下,不斷優化改善課程供給,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類比、以小見大等方式將“高大上”的理論融入到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當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實效性,圓滿完成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