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珂琰
摘要粵教版、蘇教版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體現了不同的編輯理念:粵教版以“文體”為核心;蘇教版以主題組織單元;人教版以文體為結構體例。三種版本教科書對《拿來主義》一文的處理體現了不同的編輯理念,并直接導向教師教學過程的差異,由此可見教科書明顯的教學性特征。
關鍵詞粵教版 蘇教版 人教版 高中語文教科書 編輯理念
新課程改革引發教科書由“一綱一本”發展到“一綱多本”,促進了語文教科書的多樣化局面。當前審定通過并投入使用的高中語文教科書有五種版本。編輯理念決定了教科書隱含的價值觀念,它是編者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教師則依據編輯理念來確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
1粵教版、蘇教版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的編輯理念
粵教版是在征求一線教師意見情況下由廣東省教育廳聯合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學者合作編輯完成。該教科書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三類文體,以“活動”“文體”“語體”三條線索組織單元,其中以“文體”為核心選擇8種文體,加上“活動”和“語體”組織單元。教科書重點關注了實用類文體,選擇新聞、傳記、科學小品與論述類文體——議論文和文學類文體——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并列為獨立的文體單元,彰顯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注重實用”的教育價值觀念。
蘇教版由高校和中學教師、作家、評論家等編寫完成。該教科書以主題組織單元,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0個專題,以探究為核心,創設“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三種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現方式,著眼人文精神培養,以期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文本研習”通過典范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情境,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問題探討”著眼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理性思維,培養批判意識;“活動體驗”側重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思考和探究,提高語文素養。
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聯合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教育研究所編輯完成。該教科書在繼承人民教育出版社多年教科書編輯經驗的基礎上,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力求“守正”基礎上的“出新”,以文體為教科書編制的主要依據,通過設置“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四個欄目,強調語文的綜合性,突出過程和方法,以求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等綜合素養。
2《拿來主義》體現三種版本教科書編輯理念的差異
對于具體的選文來說,編輯理念具化為兩個方面:選文的知識定位和功能定位。注釋體現選文的知識定位,而單元導語和思考練習則體現選文的功能定位。
2.1課文注釋的知識定位
課文注釋主要有兩類:一是詞語釋義,二是課文背景介紹。一般情況下,課文注釋不僅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更需要體現注釋所闡述的知識與學生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需要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注釋數量的多寡決定教科書編者“換位思考”的意識程度和選文的時代性。當編者“低估”學生的理解能力時往往就會加大注釋量來降低課文難度,否則就會減少注釋量。選文離當代愈久遠,注釋則愈多,反之則愈少。
具體到《拿來主義》一文,對比三種版本,粵教版注釋數量最少,解釋也相對簡要,只服務于“議論文”的文體特征。而蘇教版的注釋數量多,且比較詳細,例如對“尼采”的注釋從哲學家和詩人兩個層面分析,并對其哲學思想進行概括,這種解釋符合蘇教版“人文精神培養”的編輯理念。人教版注釋總量最多,解釋最為詳細,體現了人教版教科書的“綜合性”特征。
2.2單元導語的目標定位
粵教版將《拿來主義》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善良》一起組成“必修四”議論文單元的基本閱讀。編者在導語中提出了三個要求:①通過對這幾篇文章的學習獲取正確人生觀、道德觀或文化觀念的啟示;②掌握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和方法;③培養嚴密的思維習慣,提高論證技巧。①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角度,②③從“過程和方法”角度闡述了該單元的教學目標。
《拿來主義》在蘇教版教科書中“必修三”的“問題探討”專題“文明的對話”單元中。這一單元又細分為三個板塊:審視傳統、認識和溝通、拿來與接納。《拿來主義》與《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一起組成“拿來與接納”這一部分。在導語中,編者設置了如下要求:在中外文化交流討論中,需要樹立負責的態度,把握科學的觀點,掌握詳實的材料,運用有效的論說方法。第一個要求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角度,后三個要求從“過程和方法”角度闡述了該單元的教學目標。通過單元導語的交融,從“態度”視角,借助于“探究”方法,蘇教版將《拿來主義》定性為“怎樣對待文化遺產”。
《拿來主義》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短文三篇》一起組成人教版必修四的第三單元。這一單元選文包括雜文和隨筆,要求是理清思路。人教版將《拿來主義》處理成雜文,還原了文本本原。導語從“過程和方法”角度闡述了單元教學目標,提出如下要求:從結構思路入手,分析文章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何將材料與觀點密切結合;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和闡發。當然,“過程和方法”也隱含了“知識和能力”的要求。
2.3思考練習的功能闡釋
思考練習需要較好地體現教科書的編輯理念并最終凸顯教育理念。但遺憾的是,這三個版本的思考練習題都沒有很好地闡釋這個功能。例如思考練習基本雷同。如果三個版本教科書的編輯理念差異較大,那么必然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尤其是粵教版與人教版的思考練習基本同屬“知識和能力”中的比喻論證、揣摩詞語等類型題目,沒有體現將《拿來主義》處理成雜文和議論文的差異和獨特性,反而體現了一致性。
思考練習的設置應該體現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教科書的編輯理念;二是編者對文章的功能定位。對文章的具體理解體現了編者對文章功能定位的把握。三種版本對《拿來主義》進行了不同理解:粵教版和人教版從文體切入,粵教版把它當作議論文,而人教版當作雜文,蘇教版則以態度和方法——“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切入,從方法論的角度闡述其社會價值。不同的編輯理念,并具化為不同的功能定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導向了教學取向差異。
3《拿來主義》所體現的教學取向差異
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教學化。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教材內容教學化,通過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語文課的任務就是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提煉相應的閱讀技能、方法、態度和觀念,引導學生整合和建構相應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并最終形成自覺的閱讀態度與觀念,并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
實現教材內容教學化,教師需要完成以下幾項工作:①準確理解和把握教科書的編輯意圖;②按照相關資料解讀和闡釋課文;③根據學生情況,確定課文的教學內容。這是步步推進,層層推演的過程。
《拿來主義》這樣的經典篇目,可教的東西很多。但具體到一堂體現編輯理念、教師和學生意識的語文課時,它的教學內容應該是相對確定的。所以,王榮生就指出:合宜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合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有意識,知道自己在教什么,為什么教;二是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從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哪些內容可以進入教學,一個重要的參考就是教科書的編輯理念。編輯理念的差異必然導向教學內容的差異,從而導致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差異。這些差異又最終通過學生體現出來。
3.1教學目標取向
對《拿來主義》來說,制定合宜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學目標的制定來自于語文教師對編輯理念的解讀。粵教版意在揭示《拿來主義》作為議論文的教學要求,讓學生明白議論文“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等問題,即掌握議論文的文體特征和論證手法,并最終學會閱讀和寫作議論文。蘇教版意在從“態度”視角讓學生學習如何對待外來文化。人教版將雜文作為教學的立足點,體現其“針砭時弊,革故鼎新”的要求,并能夠通過《拿來主義》學會如何閱讀和寫作雜文。由于時代的變遷,作為經典的《拿來主義》畢竟與學生的經驗存在差距,所以教學目標都設置了對“課文內容”的把握這一基礎要求,體現了經典篇目“共性”和體現編輯理念“個性”的有機結合。
3.2教學過程取向
在教學過程中處理粵教版的議論文《拿來主義》就需要將議論文要求與《拿來主義》聯系起來,找到二者的一致性和獨特性。作為議論文,《拿來主義》具有一般議論文所沒有的特征一一破立結合,先破后立,而這些又是《拿來主義》的獨特性。在教學上展示這種獨特性并揭示其原因就成為這一堂課的主要任務。蘇教版的《拿來主義》則從文化繼承的角度來闡述“拿來主義”的重要價值,通過補充古今中外對待傳統和外來文化的觀念和做法進一步闡述“拿來主義”的重要價值,并試圖培養學生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觀念。人教版將《拿來主義》當成雜文來處理可以說是回歸了文本本原,而教學設計上展示雜文的獨特性就體現了教科書的編輯理念,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雜文并掌握雜文“針砭時弊、革故鼎新”的特征就成為該課的教學過程及主要任務。
總之,從三種版本教科書對《拿來主義》的不同理解和處理可以看到語文教育從課程到教科書再到教學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一方面造成了語文教學的盲目性,但同時也孕育了語文教師工作的創造性。但是,這種復雜性和多樣性應該基于對教科書編輯理念的正確理解和掌握。只有準確把握了編輯理念,對教科書的解讀才會有的放矢,從而順利實現“教材內容教學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