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婷婷
摘要應試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在,之所以批而不倒,糾而不正,它的存在不僅有著思想基礎,還有著背后的制度及經濟原因。素質教育實施困難,根本原因不在教學本身,而在于這種教育思想無法適應人們長期以來的思想觀念以及當前的社會環境,唯有改變社會基礎,素質教育的實施才能具備可行性,而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關鍵詞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思想觀念 教育實在 現實基礎
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與應試教育的教育實在之矛盾斗爭在教育界經久不衰,同時也是社會范圍內普遍關注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并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因為它牽動著無數社會群體的切身利益和需求。素質教育提出己久,但是在基礎教育中作用甚微,面對這種現狀,應該從應試教育存在的社會基礎方面分析原因,同時看到差強人意的教育現狀之后的光明發展前景,樹立起問題意識的同時保持樂觀的發展態度。
1問題引入:素質教育的實施為什么步履維艱
1.1教育現狀分析
素質教育在中國的提出由來己久。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布,賦予了新時期素質教育以新的內涵。一時間素質教育成為一些教育學者、專家研究的熱點問題,其理念也受到不少校長、一線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的推崇與期待。但是很明顯,當下的教育現狀并未對這種期盼報以溫馨的回應,我們所能看到的教育界仍然是應試教育的天下,素質教育“雷聲大,雨點小”,實施現狀不盡如人意。
面對應試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多人把批判的焦點集中在學校方面,學校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工作者們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批評,于是很多學校在這種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去除了月考、期中考、校際考等考試安排,增設了實踐活動課程、藝術課程甚至職業教育課程來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這一類的“實驗學?!?、“進步學校”不在少數,但是環顧當前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前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學校教育只是對當前教育理念與社會現狀的反映,要想改變教育現狀,需要創設素質教育實施的環境。
1.2認識誤區澄清
意識指導行動。改革應試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我們首先要全面、正確認識這兩種教育,以下澄清兩點對于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以及兩者之間關系認識的誤解。
1.2.1應試教育是一種教育實在而非教育思想
在對應試教育的聲討中有一種聲音指出作為一種教育思想的應試教育不符合教育科學與規律。按照這種推論,要改革應試教育需要人們從思想上認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應試,而在于使人得到發展,這就在源頭上改變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著眼點與落腳處。但是,應試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嗎?稍加思考我們就可以否定這個觀點。中外教育史上涌現出無數意義重大的教育思想,但是從來沒有哪一位教育家曾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考場得分的能力。即使作為普通民眾,我們也知道,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習者成才,獲得較為全面的發展。只是由于受制于所處的社會環境使得教育過于強調通過淘汰和篩選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才形成了當前的教育現狀。所以,應試教育并不是一種教育思想,它是以一定的思想觀念為導向,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育現象,是一種教育實在。
1.2.2片面化認識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存在一個很普遍的誤解即應試教育就是存在應試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教育,這是從字面意義上進行的片面解讀。一方面,“應試”并不等于“應試教育”?!皯嚒弊鳛橐粋€中性概念,只要存在考試就會有“應試”出現,而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一種客觀手段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應試”本身并無褒貶之分,只有當應試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圍繞“應試”進行,教育才變成了“應試教育”。另一方面,認為可以提高素質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也是極其片面的。應試教育通過傳遞人類社會中積累的間接經驗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擴展了學習者的知識面,這是不能否認的。只是應試教育在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素質教育就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尊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并采取積極、有效、科學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原因分析:從應試教育存在的社會基礎找原因
2.1應試教育的觀念基礎深厚
應試教育背后有著深厚的思想觀念基礎,我們要分析應試教育的現狀,即這種表面事實,就有必要思考這種行為所體現或者所根植的觀念。觀念并不都是理性的結果,也不意味著絕對的真理,一種觀念能否得到信奉并產生巨大影響力不在于觀念本身的對錯,而是取決于觀念是否符合常識,是否符合生活的習慣。
2.1.1“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教育目的觀
在中國,“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封建教育淪為科舉制度的附庸,在社會主義轉型階段,現代教育同樣淪為高考的附庸,盡管古代科舉制影響下的教育與現代教育無論是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對象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從“學生所學內容脫離實際”、“學校教育淪為考試的附庸”,以及“考試作為一種篩選人才的工具”這幾方面來看,二者都存在著深刻的同質性,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儒家教育目的觀“學而優則仕”的傳承。對于科舉升官,讀書人向來趨之若鶩,這種功利思想體現在今天的高考應試教育中,盡管人們對于教育家所描繪的素質教育的美好場景充滿憧憬,但是在教育功利目的觀先入為主之后,想要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素質教育的觀念算得上是內外交困了。
2.1.2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的心理寄托
以考試為中心造成了教育的僵化以及學生發展的片面化,應試教育的弊端無需贅述,但是考試的意義不容否定。在社會各方面發展無法實現完全意義上公平的今天,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一種客觀存在,追求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還需要漫長的過程。分數作為人類社會較為理想的尺度性測量工具,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結果公平,激勵那些處于生活困境中的學生及家庭憑靠自身的奮斗,抓住考試機會,通過層層篩選,尋求并登上更大的社會舞臺發展。
于是在很多家長及學生心中有這樣一個寄托,即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種寄托要求教育要具備選拔、淘汰的性質,而淘汰的標準不再是家庭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變成學生的分數,這種教育服務于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學生可以通過分數上的競爭,躲避層層篩選,躋身于社會頂層。旨在培養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這方面的關注不夠,而應試教育的明顯特點在于“主張以追求考試高分為惟一目標,以把少數學生從多數學生中選拔出來為惟一任務,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學校的升學率作為衡量和評價學校工作和學校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边@一點很符合人們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的心理寄托。
2.1.3教育滿足于眼前利益還是長遠利益的矛盾心理
應試教育將通過考試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在訓練學生應試的過程中忽視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不同的興趣、愛好,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這一弊端受到學生及家長的強烈譴責,但是絕大多數學生與家長還是選擇全身心地投身于應試教育的競爭中為自己在高考中爭得一席之地,這背后其實存在著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與較量,然而由于最終受制于激烈的社會競爭,長遠利益往往讓位于眼前利益。面對現實之時,人們常常表現出一種焦慮,過多的焦慮會形成妥協。面對學校一次次的考試,別的學生都能通過按照老師教給的應試技巧,完成相應的作業及考試模擬取得好的成績,得到“優等生”的榮譽與照顧,這種情況下使得學生以及家長繼續堅持長遠利益去實現所謂的全面發展變得困難起來。
而對這種“發展素質,順應興趣”的發展觀予以最有力攻擊的則是高考。通過高考,以成績而不是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為標準,學生會將被分流,這造成了學歷上的等級劃分,學歷上的等級劃分會造成從事工作的等級劃分,從事工作的等級劃分造成學生將來所占有的社會物質財富的區別進而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學生甚至家庭成員今后的生活質量。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為了能在高考分流中不被淘汰開始選擇屈從于眼前的利益。許多普通人都持這樣一個觀念:高考選拔人才是一種社會規則,作為社會中的人,如果我們不遵守這個法則,我們必將會被社會淘汰。
2.2應試教育實施的現實基礎復雜
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教育形態與社會生產方式相適應,即一定條件下教育發展的總體狀態是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因此分析應試教育存在的原因必然少不了分析其背后的現實基礎。
2.2.1社會的財富分配不均,個人收入差距增大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一小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先富起來”,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求致富道路,我國貧富收入差距自此開始拉大。收入差距使得就業競爭激烈化,加上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畢業生的就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問題。近幾年就業時,由于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加上就業市場飽和,使得熱門崗位人才供不應求,這就給了用人單位很大的選擇空間,于是出現了企業、事業單位招聘時“非‘985、非‘211畢業不予考慮”的學歷門檻過高現象。因此,學生要想在將來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占據優勢、獲得體面的高收入工作,通過高考考入重點大學,學習熱門專業,能夠獲得較高的文憑越過就業門檻成為一條必經之路。當下的應試教育是在教育者(學校,校長和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及其家長)的各自利益的驅動下,才不斷滋生和蔓延起來的,盡管他們也是不得己而為之。
2.2.2現行考試評價制度與方法的影響
說到底,現行的基礎教育的實施還是圍繞著高考這個指揮棒,高考考什么,學生學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師怎么教。高考主要在兩個方面影響著學校教育。第一是高考方式影響教育方法。高考以筆試答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與參照,所以為了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優勢,學校日常教育便側重于學生的應試能力即得分能力?!暗轮求w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實踐中變成了只側重于智育的單方面發展,而在智育中更可以說是僅僅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解題能力,因為創造力難以在高考評價中得到檢驗,還會造成學生寫出的答案與“標準答案”有出入,創造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教育中就被有意遺忘了。第二個方面同時也是高考對于教育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那就是高考的考試內容決定著教育內容,即高考所考內容直接決定學校日常教學將開設哪些科目,學生將會側重哪些科目的學習。高考的這一影響使學生的學習從小開始就不得不充斥著強烈的功利色彩。
素質教育難以落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東西得不到教育評價——高考的認同。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近40年的時間里,高考在許多方面都實行了改革,總體來看,與考試技術有關的改革,大部分都比較容易取得成功,但制度性的改革,即改革一旦涉及高考次數、科目、內容、招生考試主體,爭議和徘徊就不斷出現。近兩年國家在高考考試方法與錄取方式方面仍然在進行新的嘗試與努力,希望能夠留給學生更大的選擇與學習空間,但是這種變革僅停留在初步階段并且限制在特定的試點地區與學校,并沒有對當前整體高考的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高考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未來發展方向與前景的地位沒有因此動搖。
3啟示概括:素質教育實施的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事物克服了應試教育中的固有弊端,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與教育規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要相信素質教育發展的光明未來。但是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道路都是曲折的,因為它難以適應舊事物存在的社會基礎,難以根除人們心中固有的思想觀念。應試教育的存在是人們思想觀念和社會現實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這種基礎恰恰是阻礙素質教育發展的因素。實施素質教育,建立在認識這些阻礙因素的基礎上,更需要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克服這些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