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貞華


摘要采用體驗學習理論開展新生主題教育班會課,旨在讓新生順利度過大學生適應期,班會課受到較好反響,較好地發揮高職新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關鍵詞體驗學習 大學新生 入學教育 班會課
1案例概述
當前高職院校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存在不足之處,如:教育內容多且目標不明確,與新生的思想現狀脫節。經過9年的高職輔導員經歷,對高職學生特點有一定了解,區別以往的入學教育方式,連續三年以體驗學習的方式開展主題教育班會課,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學生普遍反映良好。
2案例分析
新生入學教育對大學生的整個生涯有著深遠的影響。一般入學教育包括校情教育、專業教育、學風教育、宿舍生活教育、安全教育、校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傳統的做法多是采用講座或報告的形式進行,旨在通過新生接受教育養成規范的行為,這種做法有其必要性,但同時也存在弊端,更多體現教育者的單向教育,以講授為主,往往忽視新生發展的內在需求,不能很好發揮新生的內在能動性。事實上,每當轟轟烈烈的入學教育過后,其預期效果并沒有如約而至,老師們在入學教育中的一切努力很快就成了“過眼云煙”,新生“不適應癥”并未真正消除,本應由入學教育解決或本以為已經解決的問題在后續的其他階段卻仍然頻頻出現,這不得不引起輔導員的思考和注意。
高職學生接收的是??茖哟谓逃膶W生,往往相比本科生而言,大多數高職新生會認為入讀高職院校是高考失敗的“后果”,加上對高職教育了解不全面,自感前景信心不足,不少還是高中時師生眼中的“差等生”,因此剛進校的學生不乏帶有自卑、無價值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狀態,就目前的入學教育與高職新生特點脫節,不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去影響他們,入學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因此,在新生進校后樹立自信心,提升自我價值感的教育理應放在課程重要位置。
3解決方案
3.1理論依據
體驗式的班級團體輔導的基礎是體驗學習。體驗學習最初來自于杜威所說的“經驗”學習,他認為“教育是在經驗中、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杜威批評傳統的教育更多是從外面進行灌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習者本身的需要沒有聯系。他提倡最根本的方式是使學生“從做中學”,這樣才能引發學習者學習的內在動機。體驗式的班級團體輔導是根據杜威的“經驗學習”和“從做中學”的理念進行策劃而建構的。
首先,借助體驗學習的方式可以較好發揮高職新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強調學生與學校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讓新生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采用主動、積極適應方式代替被動、消極的方式,可以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提高適應性。其次,通過設計一系列的符合新生心理特點活動或游戲,讓新生動腦動手去做,大大激發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三,班級團體輔導員可以通過班級團體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關系,以發展良好的適應和助人過程。
3.2過程方法
3.2.1前期準備
由于班級人數一般約50人左右,故在班會課上增加助理協助工作很有必要。在活動前,輔導員對助理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可包括活動流程、班級成員特點、現場模擬演示、場地布置、相關注意事項等。
3.2.2活動過程
根據大學生心理適應發展規律,分為五個主題單元,實施“五走進”班會課(見表1)。下面以第一個單元為例《親近校園人際適應》重點介紹。
(1)課程導入。主持人:首先,請大家按照分組名單找到所在組別,請用最快的速度建立微信群,將每項任務完成的圖片發送到微信群,每完成一項任務憑借手機發送微信圖片,憑此可以在“綠巨人”獲取一張拼圖,任務不分先后次序,最后將完整拼圖貼并在教室黑板上,以時間最短的組為贏。我們務必遵守一定的行為規則,確保安全。最重要記住你們是一個整體,在45分鐘后全體回到教室,最后請每個組派代表領取任務單(如表2所示)。
(2)活動體驗。通過設計符合新生特點和入學教育理念的各種活動形式,使學生親身參與,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參與體驗和挑戰,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3)反思分享。每個小組返回教室后,教師先根據得分情況進行評比頒獎(小獎品或獎狀)。頒獎過后,獲勝小組發表獲勝心得,同時請同學積極分享活動過程的感受,幫助學生內省,調整心態和與人相處的方法。
(4)總結應用。教師總結新生交流的關鍵點,深化教育主題,課后請每個同學上交一份手寫的活動心得體會,鼓勵學生將有效的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3.2.3結果評價
縱觀學生參與程度、課程氛圍、討論積極性、作業、調研反饋,學生能掌握輔導內容,達到活動目的,對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較為認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積極性和能動性。從學生上交心得體會來看,紛紛表示當體驗過后,他們的思想和情感都收到了沖擊,字面上較多出現積極、正面的詞匯,心理上減輕不適應感,不少同學表達出未來產生的美好愿望。
4經驗與啟示
4.1教育理念——學生發展為本
要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首先要熟悉大學生心理需求。其次,設計針對性系統的團體輔導方案,從學生發展入手,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自我教育的作用。第三,要考慮高職新生的特點,在設計活動環節,要充分考慮活動可行性,活動任務切忌過難或過易,否則容易使學生望而生怯或索然無趣,讓學生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所長,體驗活動成功喜悅感,從而激發更多正面的心理能量。
4.2教育方法——重要活動體驗
一般而言,高職新生在課堂學習中容易出現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堅韌性不足、自我約束較差的特點,相對于理論學習,他們喜歡更多動手的實踐課程,因此,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再精彩生動的講授都無法代替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的實踐,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啟發,也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借助體驗學習方式,不僅讓新生們要了解什么,遵守什么,做到什么,而且還讓新生體驗學習樂趣,感受自我價值得到認可帶來喜悅感和成就感,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體驗式的班級團體輔導是一種自我學習的方式,對于新生來說是終身難忘的。
4.3教育內容——教育管理一體
新生適應過程離不開班級管理教育。體驗式的班級團體輔導和新生心理適應素質的教育有機結合,將教育學、心理學及管理學等學科高度融合,將心理教育與日常管理結合起來,發揮班級力量,在班級新建之初,通過活動使學生盡快建立友好關系,打破宿舍之間的隔閡,減輕孤獨感,可以較快從內心認同高職學院,認同所在班級,并在很多方面陸續出現逐步恢復信心的良好適應表現。
4.4教育設計——線上線下融合
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短,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疲倦等情緒,甚至認為是一件“苦差事”,因此,要通過巧妙設計教學實踐活動,方能引導學生有效參加教學過程,并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引入競爭機制可以讓學生提升學習動力,把課程內容布置到活動中,使學生感到興趣大增。另外,不妨發揮90后新生擅長使用手機的特長,在活動中加入微信及時發送圖片、拍攝視頻、語音等功能,這不僅大大提升新生溝通時效性,還讓新生可以感覺活動極具創意和趣味性。
4.5教育反思——及時檢查改良
每個活動結束,及時根據活動過程、作業反饋、面談調研進行“查漏補缺”,對于不足之處進行登記并改良方案。如:第一年實施該方案時,由于小組計分方式考慮欠妥善,故在計分時產生一定分歧,在第二年則明細具體得分與扣分;第二年的活動情況則產生教師逐個小組,導致時間超時,故在第三年實施時引入微信圖片在線網絡發送功能,并安排具體工作人員協助檢查任務完成情況,提高檢查效率,還增設拍攝和錄像環節,以便更好保存分析??偟膩碚f,體驗式的班級團體輔導是一種新生入學教育的新挑戰,需要輔導員更多用心地觀察,縝密地思考和大膽嘗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