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麗

站在云南省羅平縣羅雄鎮大凹子村的山上向下俯瞰,山峰林立的這片綠色幾億年前曾是海洋。有巖石露出的這座山就是上石坎羅平生物群一號采場。
顛簸三個小時,終于到了羅平——這個每年以油菜花的盛放而遠近聞名的云南小城。
喀斯特地形讓羅平山峰林立,圓潤雄渾。綠油油的田地游走在起伏的山峰中,別有一翻情趣。每年的二月到四月,各地攝影愛好者便從四面八方涌來,就為了和這神奇地貌下的油菜花海相遇。然而這一次,我們卻不是為油菜花而來。
從幾十億年前地球的形成,到兩三億年前的二疊紀和三疊紀,直至現在,我們的地球經過了無數次自然的洗禮,各類物種也由生到滅,交替更迭。陸地和海洋不斷漂移、重組,白云蒼狗氣候變遷。羅平所在的地塊在三疊紀的時候部分便是海洋。
如果沒有科學的分析,我們窮極想象也無法追溯面前的峰林在兩三億年曾有海水,而我和同事的這次南下羅平,就是因為這淺海臺地中的生命最終形成的化石。
從4.4億年前的奧陶紀,到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地球先后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2.6億到2.5億年前的第三次生命大滅絕事件后,經過超過500萬年的生命沉寂,海洋生命才開始復蘇。2億多年前,羅平生物群就生活在亞熱帶溫暖的淺海地帶,再次滅絕以后,又經過長時間的地質演化,今天的羅平帶著逝去的古生物化石,慢慢浮出水面。
從走進羅平生物群化石科普館那一刻起,我張大的嘴就一直沒能合上。灰色石頭上的海生爬行動物張牙舞爪,各種龍的骨架清晰可見。還有蝦和精細得可以看到鱗的魚,軟體動物和松柏等植物化石。最讓人驚詫的是,從一塊空棘魚的化石上可以看到魚腹中的小魚胚胎,這是此類動物最早的卵胎生證據。
如今,化石最初被發現的大凹子村已經建起了地質公園,站在化石山上向下俯瞰,只見一座座山峰郁郁蔥蔥、綿延不盡。此情此景實在讓人無法勾畫出幾億年前海洋的模樣,更無法想象海水中爬行的丁氏滇龍,和四處游竄的魚和龍蝦了。
寫這篇小文的時候我正在四川,剛剛去過彭山張獻忠的沉銀遺址現場。看到考古人員在揮汗如雨地挖土篩沙,還有靜靜地躺在庫房中的一塊塊金冊銀錠,我不禁慨嘆:張獻忠的所做所為記入史書又被發現只有幾百年,人類再早的文字歷史記錄也不過幾千年,不知道我們這看似龐大卻實際渺小的人類,再過幾億年,又會被地球記錄在哪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