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壁畫上的十二星宿及星座圖,專家認為繪制于西夏或元朝。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兩壁上的黃道十二宮形象,與十二星座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組圖像的繪制年代有西夏說,也有元代說,距今至少650多年。雖然是作為《熾盛光佛圖》的背景映襯,且因時間久遠,南壁缺少獅子宮、寶瓶宮、人馬宮,北壁缺少雙魚宮、巨蟹宮、雙子宮,不過十二個形象非常完整。十二宮已具有中國化特點:摩羯宮由西方的羊身魚尾,或者佛經故事中的長著象鼻和翅膀的鯨魚,變成了中國特色的龍首魚身、生有翅膀的鯨魚;半人半馬的人馬宮被改造成了牽馬的馭者;長著魚尾的摩羯宮變成了大魚,象征西方豐收女神的室女宮也變成了女仆;最重要的是在講究禮儀的傳統中國,原本裸體的形象,如雙子宮則是按照禮儀著裝。
黃道十二宮源于兩河文明的巴比倫,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學界普遍認為黃道十二宮的傳播途徑是先由希臘傳入印度,再隨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佛教經典中,最早提及黃道十二宮的是隋代那連提耶舍所譯《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后來譯的《宿曜經》《七曜攘災訣》《支輪經》等都提到黃道十二宮,但譯名此時尚未固定,如雙子座在《大乘大方等日藏經》中譯為雙鳥,《宿曜經》譯為男女等。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書也有十二宮相關內容。這些與十二宮相關的星宿崇拜,不是用于天文學研究,而是出于趨福避禍的心理需要,用于星命推算,即在出生之日時,以十一曜所在的宮推人祿命。敦煌文書《十一曜見生圖等歷算玄文》就是一則批算星命的神課,其中十二宮與二十八宿共同運用于星命推算。
十二宮系統是以黃道為準,最初是用來描述太陽在恒星間運行的位置。二十八宿系統則以赤道為準,各宿沿赤道分布,各宿所占廣度不一,作為用以標識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轉。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漆箱上就有二十八宿的名稱,《淮南子》《史記》《漢書》《律歷志》等傳世經典,也能看到有關二十八宿的記載。莫高窟第61窟的《熾盛光佛圖》中不僅有黃道十二宮,也有二十八宿,原本屬于東西方文明兩種不同的星宮體系,就這樣同時留存在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