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
(中國政法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2200)
地鐵內禁止乞討的法經濟學分析
鄧軍
(中國政法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2200)
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有多種思路,法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方法為分析社會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穎且實用的視角。運用法經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地鐵內禁止乞討這一問題,就該制度設計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分析,并按照法經濟學的評價體系進行考核,以期實現社會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地鐵內禁止乞討;法經濟學;分析
地鐵上是否應該禁止乞討是一個爭議比較多的社會熱點問題,有人根據自然法的理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自由是天賦的人權,法不禁止即自由,因此不應該禁止乞討行為;也有人提出“在擁擠的地鐵中,持為了保障公眾的利益與安全,禁乞是正當性的,并不違反憲法的規定”的觀點。所有的社會問題產生的背景都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而且有一定的社會原因。分析地鐵上的乞討行為不僅涉及到相關的法律法規,還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相關,而法經濟學兼具二者的分析視角,為分析社會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本文旨在運用法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來分析地鐵上禁止乞討的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乞討這種行為,不妨先把“乞討”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我們把它稱作“同情品”,乞討行為的存在是因為存在市場需求,而這種需求來自于哪里呢?“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曾說道:“人,不管被認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顯然還有一些原理,促使他關心他人的命運,使他人的幸福成為他的幸福必備的條件,盡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覺得快樂之外,他從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處。屬于這一類的原理,是憐憫或同情,是當我們看到他人的不幸,或當我們深刻懷想他人的不幸時,我們所感覺到的那種情緒。我們時常因為看到他人悲傷而自己也覺得悲傷,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根本不需要舉出任何實例予以證明?!币虼?,當我們看到地鐵上乞討者破爛的衣服或者身體殘疾時,出于人類天然的同情心理會傾向于施以救助,這種行為即稱為同情品。
同情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自然會用到法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價格理論。這種商品是如何定價的呢?在這之前對乞討人員的動機背景進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據經濟學的經典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天性,乞討者也不例外,他們讓渡自己的人格尊嚴去進行乞討,其實都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在心里進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即將本身乞討的機會成本與可能獲得的收益進行對比,兩利相衡取其重。這種成本收益的比較,因為社會物質生活狀況的不同又會有不同的情況。如果社會貧富差距比較小,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家庭突然遭受重大變故使經濟條件惡化,否則愿意進行乞討的人數會出現下降,所以同情品的供給量會出現下降;而另一方面,因為居民經濟狀況相似,導致愿意為同情品支付的價格也會下降。由此看出,社會的物質生活狀況會影響通過影響同情品的供需狀況從而影響其價格,所以當社會收入差距越大時,進行乞討的人數就會越多。這種現象背后的邏輯就是同情品的供給和需求,這種現象可以從下頁圖1中看出。
另一方面,對全面禁止地鐵內的乞討行為這項制度,從執法者角度來看,此時的社會成本為執法人員的司法成本和人員管理成本,而此時的收益是,一個有序良好的社會公共交通秩序給居民帶來的時間節約、心情變好等表示的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但若從整個社會來看,對于地鐵內全面禁止乞討可能帶來其他的隱性成本,比如這些乞討者被從地鐵中趕出去后,由于無所事事,可能會給社會治安帶來困擾甚至發生違法犯罪行為,這給整個社會帶來了額外的負擔。另一方面,地鐵上的乞討者大多是由婦女帶著兒童,這種行為有著極大的負的外部性,減少了未來國家的人力資源,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地鐵上全面禁止乞討雖然不能保證使這些孩子重新回歸正常的社會,但也增大了其可能性,也隱含著提高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可能性。
政府頒布條例全面禁止地鐵上的乞討行為,而這還隱含著一個假設,即每個政府成員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但在經濟學中的人是“理性經濟人”,人總是會優先考慮本身的利益,這使得政府工作的假設顯得過于理想。而且公共選擇學派的經濟學家們認為,政府也是“由一群自私的人組成,他們也會在法律的制約下追求自身利益,而非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人所面臨的效用函數是不同,因此激勵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激勵反應方向與預設目標不同,那么行動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要想這類制度得到落實,必須給政府這類行為一些正向激勵,否則政府也會有怠工行為。所以,要想地鐵上全面禁止乞討制度得到貫徹落實,可以將地鐵上乞討現象的嚴重程度納入相關部門的政績考核體系作為激勵方法。

圖1
前文已經從乞討者和執法者的角度對地鐵內禁止乞討這項制度進行了相關分析,為了更清楚地表示二者的關系,下面不妨用圖形來展示。在這之前,按照經濟學的范式,現將模型的假設前提和相關參數給與說明。
假設前提:(1)只有乞討者和執法者兩個主體,并且他們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風險中性的并且具備完全信息的當事人;(2)乞討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執法者的執法,執法者對地鐵中的乞討現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3)社會中不存在其他對地鐵上的乞討行為進行管理的法律法規,社會中其他相關的重要的法律制度未發生變化;(4)除了管理成本和司法成本外的隱性成本為0。
相關參數:X—執法者實現的地鐵內乞討現象減少的水平;W—每減少一單位乞討現象的成本;Wx—地鐵內乞討現象減少的水平;Px—乞討者收益的水平;Ex—社會福利減少水平(社會總成本)。
圖2展示了在一定條件下,對地鐵內禁止乞討條例最優的執法水平。Wx可以簡單看為執法者執法的成本,Px為乞討者收益的水平,其隨著X增大而減少的收益Px’即可視為社會總福利的減少水平,社會總福利水平的減少(社會總成本)Ex=Wx+Px’,由圖2可知,在Xo水平下,社會成本達到最小值,此時為社會最優的執法水平,所以對于地鐵內禁止乞討這項規定,若想達到完全禁止、乞討現象為零,此時的社會成本是十分巨大的,是不經濟的。因此,對于政府而言,Xo執法水平是最優的,這個結果正是法經濟學分析的獨到之處。因為若從法學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違反法律的行為就應該堅決地禁止,若不能完全實現該法律最初的目標,不僅踐踏了法律的尊嚴,而且對被法律禁止的那部分乞討者來說是不公平的;但透過法經濟學的視角,從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出發考慮,Xo執法水平既考慮了公平也兼顧了效率,因此是法經濟學視角的最佳選擇。

圖2 社會最優的執法水平
地鐵上的乞討現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它的產生有其社會原因。法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分析這一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單純的立法措施雖然可以起到短時期的效果,但如果沒有對成本和收益的計算,就不能深入到問題的根本,也不能得出那個社會最優水平Xo。事實上,任何社會問題都可以運用法經濟學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而且治理社會問題也應該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通過地鐵上禁止乞討行為的法經濟學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針對不同的問題,運用法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會發現不同管理模式的優劣和最優的治理水平。
[1]陳嘉佳.我國城市流浪兒童群體職業乞討問題——一個博弈分析[J].管理觀察,2010,(2).
[2]支振鋒.流浪兒童要“法律無縫”[N].法制日報,2011-03-05.
[3]支振鋒.流浪兒童救助要強化執行力[N].法制日報,2011-08-23.
[4]楊波.做好職業乞討防治工作的對策[J].中國民政,2010,(12).
[5]陳聰.“乞討權利”的法理學分析[J].行政與法,2008,(9).
[6][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7]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陳 鶴]
D926.13
A
1673-291X(2017)22-0192-03
2017-03-02
鄧軍(1996-),男,江西南昌人,本科,從事國際貿易、數理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