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紅
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405
國際高影響因子期刊收錄中草藥論文分析
劉菊紅
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405
目的 對近 20年在影響因子(IF)≥10的期刊上發表的中草藥論文進行計量分析,了解世界主流醫學雜志發表的中草藥論文的特征。方法 以 SCIE、PubMed平臺為數據來源,采用 Excel 2010及 Citespace 4.2.R1(64-bit)分析軟件,從作者所在國家、發文量、期刊、內容、被引情況、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計量分析。結果 檢索到相關論文130篇,包括研究性論文96篇,綜述34篇。美國、中國、西歐、日本是發表中草藥論文最多的國家/地區;我國自 2010年以來發文量逐漸穩定,從 2013年開始超越美國成為發文量最多的國家。按照藥物類型統計,研究中藥提取物、中藥復方、單味中藥的論文分別為 52、38、13篇,從研究角度統計,研究中草藥治療效果、化學/藥理學、副作用的論文分別55、30、23篇。東亞、東南亞中醫藥傳統強國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的論文影響力相對偏低。中藥復方論文的影響力低于中藥提取物研究論文。中草藥療效觀察論文影響力偏低。美國、中國處于國際合作網絡的中心位置,中國機構在國際合作中發揮了重要的樞紐作用。結論 我國中草藥科研的規模和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但科研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應加強中醫藥科研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以現代科技推動中醫藥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
中草藥;SCI;PubMed;Citespace;可視化;文獻計量法
中草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充分發揮中草藥獨特優勢,推進中草藥現代化,推動中草藥走向世界,是廣大科研人員的歷史使命。筆者以 SCI收錄的影響因子(IF)≥10(以下簡稱高 IF)的期刊收錄的中草藥類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期了解世界主流醫學雜志對中草藥的關注點、中草藥研究取得的進展及中草藥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中草藥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議。
本研究從國際著名數據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以及PubMed采集數據。據筆者調查,2016年SCIE收錄來源期刊8 845種[1]。從2000年開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有關部門和領導研究決定,SCI論文統計檢索系統采用 SCIE。PubMed是全球最著名和使用最廣泛的免費醫學文獻網絡檢索系統,提供多種檢索途徑和檢索方法,是醫學科研人員獲取文獻信息的首選,其 MeSH主題詞檢索功能,可以彌補自由詞檢索的不足,提高文獻查全率。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從SCIE、PubMed數據庫采集數據。
1.2 檢索方法
本研究的數據采集時間為1996-2015年,SCIE數據庫選擇主題詞字段,PubMed數據庫選擇Title、Abstract、Mesh主題詞字段進行檢索。檢索詞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herbal drug、Chinese herb、Chinese medicinal plant、Chinese medicinal herb、Chinese natural plant、Chinese natural drug、herb、herbal,以上檢索詞分別檢索其單復數形式。檢索日期2016年6月18日。
1.3 納入標準
篩選在 IF≥10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保留類型為Article(科學論文)、Review(綜述)的文獻。
1.4 排除標準
⑴美洲草藥、歐洲草藥、印度草藥等其他地區的草藥文獻;⑵針灸、推拿等未涉及到中草藥的文獻;⑶與中草藥無關的補充替代醫學文獻。
1.5 分析方法
將所有文獻導出到 Excel 2010進行統計;采用Citespace 4.2.R1(64-bit)對國家合作網絡、機構合作網絡進行可視化分析。
1996-2015年,在 SCIE數據庫中,以中草藥為主要研究對象或論文中明確涉及到中草藥的論文共130篇,包括研究性論文96篇,綜述34篇,所有文獻均采用英語發表。
2.1 第一/通訊作者所在國家分布
按照第一作者以及通訊作者的國別進行統計,若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國別不一致,則同時將該論文納入到第一作者以及通訊作者所在的國家。在高IF期刊上發表中草藥論文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共發表論文54篇(42%);其次是中國33篇(25%),西歐14篇(11%),日本14篇(11%),新加坡5篇(4%),韓國、加拿大各3篇(2%),澳大利亞、東南亞各2篇(1%),巴西1篇。其中中國主要包括:中國大陸 22篇,中國香港 8篇,中國臺灣 4篇。西歐主要包括:英國 6篇(5%),德國 5篇(4%),法國2篇,意大利、比利時各1篇。東南亞包含越南1篇,泰國1篇。
2.2 年度發文趨勢
全球平均每年發表中草藥類高 IF論文(IF≥10)6.5篇,在平穩態勢中呈現波動起伏狀態。按第一/通訊作者所屬國家統計,美國是發表高 IF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年均 2.7篇。中國的發文量在2009年以前起伏較大,從 2010年漸趨穩定,每年發表高IF論文3~4篇。西歐在1998-2002年間形成一個小高潮,但之后10余年,僅發表2篇論文。日本在1997-2005年間較活躍,之后開始沉寂,僅2008年發表 1篇論文。加拿大、澳大利亞、東南亞、巴西自 2006年后沒有高 IF論文發表(見表 1)。我國中草藥論文發文總量一直處于穩定增長中[2-3],但高 IF論文未表現出相同的趨勢。從2010年開始,我國每年發表3~4篇高IF論文,且從 2013年開始每年的高 IF論文數量均超過美國,說明我國發表的中草藥論文數量和質量都在提升。
2.3 期刊分析
130篇中草藥論文發表在42種高IF期刊上,其中 17種期刊發表中草藥論文≥3篇(見表 2),地域分布極不平衡,美國出版期刊的種數最多,為 11種(65%),英國出版3種(18%),德國、荷蘭、中國各出版 1種(6%)。發表中草藥論文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雜志》),其次是 Natural Product Reports(《天然藥品報告》)、Journal of Hepatology(《肝臟病雜志》)。按期刊的 IF值排序進行統計,IF≥30分的期刊發表中草藥論文18篇,IF在 20~30分之間(含 20)的期刊發表中草藥論文6篇,IF在10~20分之間(含 10)的期刊發表中草藥論文最多,為106篇。

表1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按第一/通訊作者所在國家統計(篇)
2.4 內容分析
2.4.1 藥物類型分析 對論文研究內容進行分析,發現研究中藥提取物的論文最多,共 52篇(40%);研究中藥復方的論文共 38篇(29%);研究單味中藥的論文共 13篇(10%)。其他未歸類文獻多為綜述,因其涉及到多味中藥、多種藥物類型,難以將其歸到單一類別。
按照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涉及到的中藥提取物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靛玉紅(當歸龍薈丸提取物),小檗堿,麻黃堿,青蒿琥酯,高三尖杉酯堿,斑蝥素,百部生物堿,烏頭生物堿,蒿甲醚,京尼平(茵陳蒿湯提取物),梔子苷,綠茶提取物,馬兜鈴酸,青蒿素,人參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延胡索乙素,土槿乙酸,常山酮,虎皮楠生物堿,藜蘆生物堿,貝母生物堿,丹酚酸 B二甲酯(丹參提取物),蔥蓮提取物,延胡索乙素,包公藤甲素,迷迭香酸,黃芩苷,硫化砷(雄黃提取物),三氧化二砷(砒石提取物),蛇床子素,金合歡素,刺槐素,蟾蜍甾烯類化合物,異鉤藤堿,黃芩苷,常山堿,川楝素(山茱萸提取物),oblongifolin C(藤黃提取物),丹參酮,一葉萩提取物,人參皂苷,靈芝菌絲水提物,雷公藤氯內酯醇,雷公藤甲素等。中藥復方被引用次數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 PC-SPES(由菊花、靈芝、甘草、大青葉、三七、冬凌草、黃芩和棕櫚子組成的復方),小柴胡湯,茵梔黃湯,食物過敏2號方(fahf-2),茵陳蒿湯,血脂康,Rikkunshito,食物過敏 1號方(fahf-1),黃芪湯,皮膚中藥膏,平喘二號方(mssm-002),奇力強心膠囊,麻杏石甘銀翹散等。單味藥被引用次數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廣防己,綠茶,丹參,麻黃,西洋參,青蒿,薄荷,白屈菜,靈芝,土三七,人參等;其中廣防己、麻黃、白屈菜、土三七主要研究了其副作用。

表2 SCIE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數量≥3篇的期刊統計
2.4.2 研究角度分析 對論文的研究角度進行分析發現,研究中草藥治療效果的論文最多,達到55篇(42%),其次是關于中草藥藥理學、化學分離、提純、合成等方面的論文,達 30篇(23%);研究中草藥副作用的論文也占據了較大的比重,達23篇(18%)。其他論文不便分類,一般為從多個角度開展的綜述。
關于中草藥治療作用的研究,涉及的疾病主要有癌癥,肝?。òǜ卫w維化,肝硬化,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過敏,哮喘,心血管疾?。òǜ哐獕?,肥胖等),帕金森病,腸易激綜合征,糖尿病,瘧疾,皮膚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多發性硬化癥,炎癥,H1N1流感,白血病,胃腸疾病,慢性病等。
關于中草藥藥理學、化學分離、提純、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主要為中藥提取物,有靛玉紅、青蒿素、百部生物堿、京尼平、人參提取物、藜蘆生物堿、貝母生物堿、蔥蓮提取物、一葉萩提取物、靈芝菌絲水提物、雷公藤氯內酯醇、包公藤甲素、蟾蜍甾烯類化合物、常山酮、土槿皮酸、川楝素等;有少量研究對中藥復方柴胡桂枝湯、PCSPES的有效成分進行分析。
關于中草藥副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馬兜鈴引發的尿路移行細胞癌、腎臟病變,金不換引發的肝功能損害,以及麻黃、麻黃堿、土三七、中藥減肥藥、中藥退熱藥、中藥復方 PC-SPES等引發的不良反應事件、安全性及副作用研究。
2.5 文獻被引用情況
來自高 IF期刊的 130篇中草藥論文共被引用12 195次,篇均被引 93.8次。其中被引次數>200的論文有 13篇;被引次數在 100~200次(含200)之間的論文有 27篇;被引次數≤100次的論文最多,有90篇,其中被引次數為0的論文3篇。
按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國別對論文的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獲得總被引次數最多的國家/地區分別是美國、西歐、中國。篇均被引頻次最高的國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東亞、東南亞中醫藥傳統強國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的篇均被引頻次相對偏低(見圖1)。
被引用次數>200次的論文 13篇(見表 3)。內容主要涉及中草藥副作用,中藥與西藥的相互作用,中草藥對前列腺癌、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作用,中藥有效成分的藥理、藥效、分子機制研究。被引次數最高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的 Adriane Fugh-Berman發表于 Lancet(《柳葉刀》)的 Herb-drug Interactions(“草藥與藥物的相互作用”),共被引 576次,該文對中草藥與化學藥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了綜述[4]。其次是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JL Nortier發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 Urothelial carcinoma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hinese herb (Aristolochia fangchi)(“與中藥廣防己相關的尿路上皮癌”),被引用539次[5]。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的R Hoessel等發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的Indirubin, the active constituent of a Chinese antileukaemia medicine,inhibits cyclin-dependent kinases(“中藥活性成分靛玉紅抑制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被引用 514次[6]。
中國作者發表的論文中,引用次數最高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人員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于 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的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新型降膽固醇藥物小檗堿”),被引用 484次[7]。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蔣建東博士領導的課題組對小檗堿降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藥理作用、藥效和分子機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為尋找新型降血脂藥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這是發掘祖國醫藥寶庫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標志著中國天然藥物研究正逐步獲得領先世界的成就。

圖1 1996-2015年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國家/地區引用情況分析

表3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被引次數>200次的論文信息

續表3
從研究角度對論文引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篇均被引次數較高的論文是研究中草藥副作用的,其次是研究中草藥藥理學、化學的論文,篇均被引次數較低的是研究中草藥治療應用的論文(見圖 2)。在中草藥副作用的研究中,關于馬兜鈴酸、麻黃堿的研究論文獲得了較多引用,說明中草藥安全性問題仍然是關注重點。關于中草藥治療應用的研究論文發文量較大,但篇均被引頻次較低,這部分文獻主要以動物試驗為主,臨床研究數量少,缺乏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質量有待提高。
從中藥類型出發對論文引用情況進行分析(見圖 3),發現篇均被引頻次較高的是針對單味藥展開的研究,其次是中藥提取物和中藥復方。單味藥的相關研究,主要涉及到西洋參對非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影響,飲茶對高血壓的保護作用,丹參對大鼠實驗性肝纖維化的作用,人參作為天然抗氧化劑資源的研究,茶預防慢性疾病的機制等,以及研究廣防己、麻黃等中草藥副作用的系列論文。研究中藥提取物的論文,其發文量和篇均被引頻次均超過中藥復方。中藥復方由于涉及藥味較多,成分復雜,難于質控,缺乏安全性評價,在中草藥國際化過程中進程較慢。日本從20世紀 90年代開始至 21世紀初,圍繞中藥復方小柴胡湯、茵陳蒿湯、柴胡桂枝湯發表了 11篇高 IF論文,但2008年以后沒有高IF論文繼續發表。在21世紀初,美國研究人員對 PC-SPES展開研究,發表了7篇高 IF論文,但最終 PC-SPES因為副作用較大從美國退市。

圖2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不同研究角度中草藥論文引用情況分析

圖3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不同中藥類型論文引用情況分析
2.6 合作網絡分析
2.6.1 國家合作網絡分析 Citespace是美籍華裔學者陳超美博士基于文獻計量學理論、共現分析法、共引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等理論開發的一種科學知識圖譜生成軟件[8]。采用 CiteSpace對國家合作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節點圓環代表國家發文數量,論文數量越多節點圓環越大。節點連線表示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表示合作緊密度。
從圖 4可以看出,美國、中國節點最大,且處于合作網絡的中心位置,是國際中草藥研究的主力軍。德國、新加坡、英國、法國、加拿大雖然發文總量不多,但因為有較多的國際合作,處于合作網絡的中心位置。與之相對的是,盡管日本的發文總量較大,卻處于合作網絡的邊緣位置。在日本發表的14篇論文中,僅有2篇是國際合作,分別是與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瀘州醫學院的合作。其他國家如丹麥、比利時、越南、泰國、意大利等,因為國際合作次數少,或者沒有產生國際合作,也處于合作網絡的邊緣位置。

圖4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來源國家合作網絡
2.6.2 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通過對論文發表機構進行分析顯示,130篇論文的作者來自 400多家單位。其中發文量≥3篇的機構共 18家(見表 4),中國機構數量最多,達到 8家;其次為美國 6家,日本 2家,新加坡和德國各 1家。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發表的中草藥相關論文最多,且基本來源于該院李秀敏教授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團隊,該團隊發表了5篇論文觀察fahf-1、fahf-2對花生過敏的影響;3篇論文觀察mssm-002對哮喘的影響;另有2篇綜述論文研究了中藥治療食物過敏和哮喘的機制。中國科學院發表的 8篇論文來自于不同的研究團隊,主題也相對分散,涉及到中藥抗流感病毒藥物、天花粉蛋白抗HIV、中藥活性成分川楝素的提取等。

表4 SCIE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發文量≥3篇的機構
采用Citespace 4.2.R1(64-bit)進行機構合作分析,可以看出,在圖譜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核心合作關系網(見圖 5)。在圖譜四周,則分散存在著幾十家小規模研究團隊,這些團隊的科研合作有的局限于同一機構內、有的僅與幾家科研機構開展合作,但均未與核心合作關系網發生聯系。中心度是CiteSpace定義的一個指標,體現節點在不同聚類之間或者界面上的樞紐作用。按照中心度排名,排名靠前的 24家機構中,有 13家機構來自中國,5家來自美國,2家來自新加坡,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的機構各 1家,說明中國機構在國際合作網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心度最高的 5家單位依次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中山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合作單位達到26家,包括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國立新加坡大學等。中國科學院與15家單位展開合作。北京大學在合作網絡中起到了關鍵的連接作用,盡管北京大學只發表 3篇相關論文,合作單位卻高達21家(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發表論文最多的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其合作單位只有 9家,其中心度有所降低。中國機構在國際合作網絡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說明中國機構參與國際合作的意識較強;另一方面說明我國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歷史悠久,著述浩瀚,經驗豐富,人才輩出,在中草藥研究領域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價值。

圖5 1996-2015年SCIE高IF期刊中草藥論文合作機構分析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中,被譽為“國粹”的中藥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界獨一無二的寶藏,它為人類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國際上,研究中草藥的論文主要來自美國、中國、西歐、日本。我國在高IF期刊的發文量逐漸形成穩定趨勢,并成為全球發表高 IF中草藥論文最多的國家。說明我國的中草藥科學研究的規模和水平都在穩步提升,進入全球領先行列。
中藥提取物結構明確,質量控制容易,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開發新藥的可能性大。其基于分析還原論的研究模式,與西方研究天然藥物的經典模式相同,是研究植物藥的主流模式之一。中藥提取物研究論文的發文量和科研影響力均高于中藥復方研究論文。中藥復方需要保持辨證論治等自身特點來診斷和防治疾病,才是取得療效的重要保障。由于國外研究人員缺乏中醫學的哲學人文背景,中醫基礎理論存在理解鴻溝,所以對中醫的研究多停留在脫離理論的操作層面。中藥復方在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知識,不斷增加新的研究方法來闡明療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機制。
中草藥療效觀察論文影響力偏低,以動物實驗為主,臨床試驗偏少,缺乏大規模、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中草藥安全性和副作用的論文占據了較大比重。頻繁出現的中草藥不良反應事件,為中草藥的現代化進程增添了不確定因素。應該加強對中草藥的基礎研究及質量控制,探明其藥效物質基礎,揭示其作用機理和科學內涵,以促進中草藥的現代化進程。
我國中草藥科研人員應加強對科研項目的整體規劃,多出系列成果。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是全球在高IF期刊上發表中草藥論文最多的機構,論文主要來自李秀敏教授的研究團隊,主題相對穩定,圍繞食物過敏和哮喘,研發了中藥復方fahf-1、fahf-2、mssm-002,不僅發表了10篇高水平 SCI論文,還申請了專利。我國的科研論文基本上來自于不同的研究團隊,基本上一個研究主題僅發表一篇高水平論文,缺乏持續性。因此,可加強對科研項目的整體規劃,深入布局,這樣,不僅可以建立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也可以提升科研團隊知名度,并為后續發表高水平論文、開展高層次團隊合作打下基礎。
青蒿素是來自中國的原創新藥,是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然而,關于青蒿素的后續高水平研究論文卻主要是由國外科研人員發表的,比如英國約克大學對青蒿基因組進行測序[9],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解開青蒿素強力瘧原蟲殺滅效果背后的作用機制[10]。說明中醫藥研發與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學、蛋白組學等現代技術關聯越來越緊密,我國科研人員應在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特色的基礎上,應加強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和方法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滲透與融合,促進中醫藥科研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
[1] Clarivate Analytics. MASTER JOURNAL LIST[EB/OL].[2016-06-08].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
[2] 曾英姿,丁維俊.國內中醫藥 SCI收錄論文的 30年演替模式解析[C]//第四屆國際系統生物信息與中醫藥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國際系統生物信息與中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2010:316-322.
[3] 曾強.2000-2009年 SCI收錄期刊刊載的我國中醫藥高校論文的情況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20(12):71-76.
[4] FUGH-BERMAN A. Herb-drug interactions[J]. Lancet,2000,355(9198):134-138.
[5] NORTIER JL, MARTINEZ MC, SCHMEISER HH, et al. Urothel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hinese herb(Aristolochia fangchi)[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0,342(23):1686-1692.
[6] HOESSEL R, LECLERC S, ENDICOTT JA, et al. Indirubin, the active constituent of a Chinese antileukaemia medicine,inhibits cyclin-dependent kinases[J]. Nature Cell Biology,1999,1(1): 60-67.
[7] KONG WJ, WEI J, ABIDI P, et al.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J]. Nature Medicine, 2004,10(12):1344-1351.
[8] 劉則淵,王賢文,陳超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及其在科技情報中的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10):14-34.
[9] GRAHAM IA, BESSER K, BLUMER S, et al. The genetic map of Artemisia annua L. identifies loci affecting yield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J]. Science, 2010,327(5963):328-331.
[10] WANG J, ZHANG CJ, CHIA WN, et al. Haem-activated promiscuous targeting of artemisinin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6):10111.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
LIU Ju-hong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ttributes of TCM articles published in world main medical journals by conduct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with impact factors (IF) ≥10 in recent 20 years. Methods SCIE and PubMed were set as data resources. Excel 2007 and Citespace 4.2.R1(64-bit)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aspects of the countries authors coming from, amounts of articles,journals, contents, cit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Results 130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cluding 96 research articles and 34 reviews. America, China, Western Europe, and Japan published most of the articles. The amounts of articles from China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From 2013, China has overtaken America becoming the country that published the most papers. According to medicine types, the amount of articles about TCM extracts, TCM compounds and single TCM were 52, 38, and 13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amounts of articles about research on TCM efficacy, chemical/pharmacology and the side effects were 55, 30, and 23 respectively.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articles from China, Japan, Singapore, and Korea was relatively lower than other countries/areas.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articles of TCM compounds was lower than TCM extracts. America and China were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Chinese institutions played pivot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onclusion China's TCM research scale and level are locate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b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mpact is wait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integration of TCM research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Modern technology should promote TCM to a higher and deeper level of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 PubMed;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R-058;G250.252
:A
:2095-5707(2017)04-0019-09
2017-06-09)
(
2017-06-27;編輯:魏民)
劉菊紅.國際高影響因子期刊收錄中草藥論文分析[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4):19-27.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4.006
2014年度廣東省中醫藥局建設中醫藥強省科研課題(20141072);2015年度廣東省中醫藥局建設中醫藥強省科研課題(20152113)
劉菊紅,館員,研究方向為醫學情報學。E-mail: liujuhong20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