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賦章
江蘇省泰州市糧食局:“四個結合”推進大走訪大落實
文/卞賦章
江蘇省泰州市糧食局把大走訪與改進機關作風、提升干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推進糧食工作相結合,力求善做善成,得到群眾肯定。
在泰州市組織的“大走訪大落實”活動和江蘇省糧食局開展的“百庫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中,泰州市糧食局把大走訪作為鍛造機關干部作風的一次檢驗、整改的機會,要求真正做到民情在一線掌握,作風在一線轉變。
突出領導帶頭。領導班子成員率先垂范、每人走訪了20個農戶、1個基層糧庫、1個加工企業、1個種糧大戶,切實把上級的部署要求、政策支持、關懷溫暖帶到基層去,把基層和群眾的意見、企業的呼聲需求、解決矛盾問題的意見建議帶回來,促進各項工作落實,提升群眾滿意度。
密切聯系群眾。大走訪不走形式,直面問題。為深入了解基層鎮村組織、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在糧食收購和烘干設施建設方面的訴求,泰州市糧食局分別在靖江市、姜堰區、高港區召開鎮村干部、涉農相關部門、部分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參加的問題會診座談會,廣泛聽取各級干部、農戶的意見和建議,答疑解惑,現場會辦提出的問題,做到了解問題在一線、研究措施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
嚴格工作紀律。走訪過程中,走訪人員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十項規定,輕車簡從,自帶干糧,不在走訪對象和走訪村、企業就餐,不干擾基層工作,不干預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不影響農民生產生活,以良好的紀律保障大走訪活動健康推進。
引導機關干部把大走訪作為農家課堂,加強學習鍛煉,堅持缺什么補什么,著力提升溝通、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鍛煉溝通群眾的能力。做好預習,大走訪開始前,組織走訪人員培訓,幫助機關干部了解所走訪對象基本情況,請有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干部傳授經驗,有針對性地提高機關干部與群眾溝通的能力,使走訪人員進得了門、說得上話。同時,每次走訪結束后,開展走訪情況交流,共商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相互啟發,共同提高。通過走訪鍛煉,機關干部溝通群眾的能力得到提升。
鍛煉分析研判問題的能力。大走訪活動既要發現和摸清問題,又要分析和梳理問題。在前期走訪過程中,糧食局機關干部共收集群眾和企業反映的問題13 3個,通過綜合分析,逐項梳理,分清共性、個性問題,理順問題解決主體關系,研究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意見,不斷提升機關干部分析研判問題的能力。
鍛煉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是大走訪大落實的關鍵,引導機關干部廣泛調研,深入思考,通過會商會、會診會、協調會等多種形式,集思廣益,形成解決問題思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堅持時間節點倒逼、責任落實倒逼,承辦人員多次深入基層聽取意見和建議,反復完善整改措施,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形成切實可靠的解決措施,并迅速抓好工作推進,促使機關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泰州市糧食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搞花架子,不做無用功,摸實情全面見底,查問題查深查透,補短板補準補實,全力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走訪過程中種糧大戶反映的“賣糧難”問題,泰州市糧食局本著舉一反三、標本兼治的態度,著力從制度層面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規范化管理。制定出臺《全市政策性糧食收購工作規范(試行)》,從檢驗、作價、結算、投訴等八個方面進一步規范糧食收購行為,做到收購工作有標準可依、有規矩可循。在全市國有糧食收購企業中開展“糧食收購規范化庫點創建”活動,專題召開會議進行部署,明確序時進度,要求2017年全市所有政策性糧食收購企業必須全部達標,對年底考核驗收不達標的企業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預措施。二是抓好糧食訂單落實。在全面調查糧食規模種植情況基礎上,大力推進小麥訂單落實,目前泰州市國有糧食企業已與種植大戶簽訂小麥訂單60多萬畝,占全市規模種植面積的60%。三是抓好宣傳監督。在所有政策性糧食收購企業入口的醒目位置,建成統一設計的糧食收購公示宣傳欄,將糧食收購的政策法規、質量標準、作價辦法、服務承諾和舉報電話,全部向群眾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國家糧食政策執行到位,確保農民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針對群眾反映的“糧食烘干能力分布不均”問題,泰州市糧食局積極回應基層訴求,為民解憂。一是協調編制為農服務綜合平臺(烘干)建設規劃。會同泰州市委農工辦、農委、財政局,開展《2017-2020年區域性為農綜合服務平臺(烘干)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力爭用四年時間,實現區域性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全覆蓋。二是協調建設糧食烘干中心。幫助靖江市新橋鎮種糧大戶,協調解決糧食烘干中心用地規劃等問題。加快推進靖江揚子江現代糧食物流中心日處理850噸烘干設施的建設,確保今年夏糧收購前投入使用,基本解決靖江東部鄉鎮種糧大戶糧食烘干問題。三是協調推動為農服務綜合體均衡布點。結合高港區為農服務綜合體的建設規劃,主動協調該區商務局、農委和胡莊鎮,加快推進糧食烘干設施配套建設。高港區確定今年在胡莊鎮規劃建設1~2個為農服務綜合體,建成后可基本滿足當地糧食烘干需求。
針對其他涉及糧食工作的個性問題,主動介入,出謀劃策,積極促成問題解決。興化市戴窯鎮鋸家村為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擬投資建設糧食倉容設施問題,泰州市糧食局通過充分調研、多方協調,最終形成由一家米業公司租用該村土地,投資新建5千噸倉容的解決方案,既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也解決了米業公司用地不足的問題。
泰州市糧食局堅持兩手抓、兩促進,通過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斷提升糧食工作水平。
1.做好夏糧收購各項準備。通過建、修、銷、調、租等途徑,全市國有企業夏糧收購期間可投入倉容60多萬噸,確保守住農民有糧賣得出的底線。提前備好收購場地、計量器具、檢化驗儀器等,及早組織開展質檢、收購結算、保管等一線人員的業務培訓。主動加強與農發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多渠道籌集收購資金,確保及時足額兌付農民售糧款。全市糧食主管部門通過現代與傳統方式、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組織人員深入鄉鎮、田頭,廣泛宣傳糧食收購政策,介紹當前市場行情、解答農民疑惑。
2.推進“糧安工程”建設。
加強糧食品牌建設,積極實施“泰州好糧油行動計劃”,不斷放大興化大米、姜堰大米、引江河大米、蘇三零面粉、五得利面粉、益眾油脂等糧油品牌效應,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打造十分鐘“放心糧油”消費圈,由點拓面、擴大覆蓋,優化建設更加安全、便捷的糧油消費環境,保障群眾放心消費。積極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項目,打造國家級糧食監測網點,提升糧食質量監測能力,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區域糧食質量安全。籌建江蘇省糧食交易市場泰州分中心和興化市大米交易市場分部,形成南有南方小麥交易市場,促進形成北有興化大米交易市場分部,中有泰州糧食綜合交易分中心的市場交易格局。
3.強化糧食市場監管。實施市場監管提升工程,構建“監測、檢驗、監管”三張網,構建執法規范、響應及時、應對有力的糧食市場監管體系。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高監管效能。著力推進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和超標糧食處置長效機制建設,建立質量追溯體系,提升糧油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4.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通過推進糧食烘干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全市已擁有糧食烘干機1558臺套,裝機容量2.23萬噸,烘干處理能力達到單季糧食產量的62%。國有糧食企業烘干服務中心以優質服務、優惠價格,為農民提供烘干服務,通過示范帶動、以點帶面,提升全社會糧食烘干服務能力,幫助農民解決曬糧難問題。推進糧食產后服務綜合體建設,開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業務,為種糧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