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糧食行業轉型發展
文/本刊編輯部
“當前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玉米、稻谷等品種階段性過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進收儲制度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是破解糧食流通領域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的必然選擇。糧食流通改革越深入,市場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快糧食行業轉型發展,更多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更加注重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更好統籌改革發展和安全穩定兩件大事。”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在全國糧食流通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各級糧食部門要乘勢而為、集中攻堅,突出重點、聚焦發力,在加快糧食立法修規、改進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健全強化糧食流通監管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和扎實做好糧食系統安全工作等六個方面狠下功夫,努力開創糧食流通改革發展新局面。
多年來,我國糧食行業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但糧食法律體系仍不完善。目前,《糧食法》尚未出臺,《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實施十多年,已嚴重滯后于改革發展和監督管理需要。對此,張務鋒指出,國家糧食局已將“一法兩條例”制修訂作為事關糧食流通改革發展的長遠大計,擺上重要日程。要明確界定糧食流通監管環節各部門職責,做到權責一致、分工明確、形成合力;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加強糧食宏觀調控,新增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和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要完善罰則,加大對糧食流通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
張務鋒還強調,要推動加強地方立法。各省(區、市)要加強與相關部門會商,積極創造條件,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為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提供法律支撐,也為《糧食法》立法積累經驗。
張務鋒指出,當前,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糧食流通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糧食收購的性質、主體、操作方式及定價機制等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市場形勢更加復雜多變,需要加快構建新常態下糧食宏觀調控體系。
——更加注重完善調控方式。
從以直接調控為主,轉向間接調控與直接調控相結合。減少指令式干預,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與財政、信貸、貿易、投資等政策聯動,打好“組合拳”,更好地實現調控意圖。供需兩端發力是近年來宏觀調控的突出要求。強化供給管理,關鍵是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改善需求管理,重點是引導健康消費,積極培育糧油消費新需求。新一輪宏觀調控的鮮明特點是形成了“總量+結構”的調控組合。要倡樹優糧優價導向,積極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和反饋作用,更好地實現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的優化。
——更加注重增強調控實效。
要保持定力,區間調控。探索研究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庫存、進出口等指標的合理區間。在不出現滑出合理區間危險的情況下,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不輕易動用“有形之手”。要精準發力,定向調控。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糧食品種、不同類型糧食企業,找準薄弱環節,實行定向精準調控,使之各得其所、恰到好處。要適時適度,相機調控。健全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信息收集分析,發揮市場“前哨”作用,擇機預調微調,力求事半功倍。
——更加注重培育載體抓手。
要發揮好中央儲備糧的“壓艙石”作用。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機制,優化功能定位、地區布局和品種結構,強化內部管控,加強外部監管,確保中央儲備糧絕對安全。要支持中儲糧公司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回歸本位、突出主業,落實政策執行主體的責任。要發揮好地方儲備糧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各地要把工作重心轉到加強地方儲備管理上來,進一步完善地方儲備糧運行機制,健全庫存管理、吞吐調節制度,優化應急動用方案,做到在需要時迅速投放,保證供應,穩定市場。要發揮好大型糧食企業的骨干作用。支持經營性涉糧央企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培育壯大一批地方國有糧食龍頭企業,使其成為政府調控市場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探索按照“政府委托、市場運營、權責明晰、自愿有償”的原則,優選骨干企業承擔調控任務,起到標桿和引領作用。
保護裝置多維度信息數據集合的獲取為實現測試環境的自動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而智能測試系統測試環境的自動構建,將有效弱化測試工程師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作用,實現高度集成自動化測試。如何根據被測保護裝置型號實現不同裝置背板輸出接點與整機測試儀背板接點的自動連接,從而實現閉環測試,是實現保護裝置整機智能測試的另一難點。針對該問題,本文提出移動式總線連接技術,來解決裝置背板輸出接點與測試儀背板接點的智能連接難題。
——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糧食宏觀調控要下好全國“一盤棋”。各級糧食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緊密銜接好調控的重點和力度,保持導向一致、步調一致,形成調控合力。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協作、多方共贏”的原則,通過洽談會、訂單收購、產業合作、異地代儲、建設糧源基地等多種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促進區域間糧食供求平衡。要總結成功經驗,創新展洽模式,提高合作層次和水平。
——更加注重信息引領。要加強市場監測,強化糧食市場形勢分析、研判和評估,把“死數字”變成“活情況”,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服務,為糧食宏觀調控提供可靠依據。要及時向社會發布政策和工作動態及糧油供求、購銷、價格等信息,加強正面引導,回應社會關切,搞好預期管理。
張務鋒強調,認真貫徹中央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必須強化落實“三個責任”,即:地方政府的屬地監管責任、各級糧食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糧食企業的經營主體責任。當前,糧食流通監管任務日益繁重,監管體制不順、力量不足、手段落后,已難以適應發展要求和工作需要。建立符合國情糧情的長效監管體制機制,是擺在糧食部門面前一項極為緊迫重要的任務。
——要明確指導思想。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意識,以監管工作在地化、常態化為方向,以糧食庫存監管和質量安全監管為重點,以實現智能監管、信用監管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制度、創新方式、壓實責任,全面提高糧食流通監管的權威性和震懾力。
——要健全工作機制。優化糧食流通各環節監管職責分工,建立跨部門綜合協調機制,增強監管合力。強化糧食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監管措施,力求扎緊制度“籠子”。要督促中儲糧總公司切實擔負起中央事權糧食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主體責任,結合“四查一補”(查數量、查質量、查安全、查合同、補齊出入庫證據鏈)集中行動,抓緊解決有些制度缺失和內控不到位問題。
——要創新方式手段。在庫存檢查、安全檢查、專項檢查中,全面推行異地交叉執法檢查。進一步落實“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實行“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做法,建立健全隨機抽查系統。加快推行糧食行業信用分類監管,增強企業守法經營意識。推廣實行有獎舉報制度,進一步調動社會監督的積極性。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各級糧食行業管理平臺,加快構建糧食倉儲管理“一張網”,實現全程監管、實時檢測。
張務鋒還指出,隨著“去庫存”力度加大,有些潛在問題可能還會暴露出來。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保持高度警惕。對各種人為設置的“出庫難”,要嚴肅查處、依法治理。對定向銷售糧食,要加強全程監管,確保糧食流向和用途符合國家規定,堅決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
張務鋒強調,糧食產業轉型發展,重點是解決糧食流通產業層次不高、鏈條短、集中度偏低,創新力不強、增長點不多和后勁不足等問題,大力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快邁向糧食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而就糧食企業而言,要積極應對收儲制度改革帶來的挑戰,徹底摒棄“靠政策、吃補貼”的舊觀念,勇于承受轉型“陣痛”,主動走向市場,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
“有些地方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以股權為紐帶,推動糧食收儲企業與加工企業對接,糧食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達到了各方共贏效果。這表明,糧食企業邁過轉型這道坎,就會實現‘鳳凰涅槃’,煥發新的生機,拓展新的天地。“張務鋒說。
——培育壯大產業主體。糧食骨干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排頭兵”,要集中力量、加大扶持,培育一批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乃至千億的糧食企業集團。中小微糧食企業蘊藏著巨大潛力,要落實減稅減負政策,幫助協調解決資金、技術、人才等難題,促其加速成長為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國有糧食企業要加快轉換經營機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增強發展活力,在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中大顯身手。
——不斷增強創新發展動力。
要鼓勵糧食骨干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通過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等方式,開展糧油產品關鍵技術研發。要引導企業開發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新產品,千方百計“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要支持糧食企業搞好技術改造,加快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要鼓勵糧食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吃干榨凈”、循環利用,促進節能減排和降耗增效。
——著力優化產業發展方式。
要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的理念,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培育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和關鍵糧食物流節點,建設一批功能完備、優勢突出的糧食產業園區,吸引糧食企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要實施“互聯網+糧食”行動,積極發展糧食電子商務,培育發展新業態。
“當前,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持續深化,轉型發展處在重要關頭。轉型及時到位,糧食部門職能發揮好,新舊動能轉換快,產業發展活力強,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就更加牢固;反之,因循守舊、遲疑徘徊,看不清方向、邁不開步子,就會錯過‘窗口期’,給糧食流通改革發展帶來被動。”座談會上,張務鋒指出了糧食行業轉型發展的緊迫性,同時也拋出了涉及轉型發展的若干問題。
據悉,今年下半年,全國糧食系統將以“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為主題,以“學中央精神、明發展大勢,轉思想觀念、謀改革發展,強職能擔當、提工作水平”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大討論活動。通過大討論,凝聚思想共識,解決好“轉什么、向哪轉、怎么轉”的問題,切實增強轉型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這是一場從理念到體制的深刻變革,應當從轉化觀念、轉變方式、轉換機制等方面來認識和定位。”張務鋒表示,具體而言,就是做到“三轉”:一要把轉觀念作為先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增強市場意識,把握市場規律,爭當了解市場、運用市場、管好市場的行家里手,形成適應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思想觀念和專業素養。二要把轉方式作為重點。堅持以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在繼承中提升、在揚棄中納新,從粗放低效轉向集約高效,從注重糧食總量轉向兼顧總量和結構、品質,從側重收儲環節轉向統籌“產收儲加銷”各環節發展,更好發揮糧食流通“蓄水池”、“調節器”和“晴雨表”的作用。三要把轉機制作為保障。改革創新、破立并舉,健全完善糧食流通管理的法律和制度體系,為轉型發展提供強力支持保障。而就糧食部門而言,“收好糧、管好倉”是重要職能,今后仍不能有半點動搖、絲毫放松。但也要看到,隨著糧食流通新格局的形成,亟需加強糧食宏觀調控、政府儲備管理、糧食流通監管、行業標準規范、產業指導服務等職能,在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擔負起維護糧食安全的使命。
關于糧食部門推進“放管服”改革,張務鋒指出,首要的是解決好“放什么、管什么、服什么”的問題,做到放權更徹底、監管更有力、服務更優質。對此,他提出要做好減法、加法和乘法。
“要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有些地方糧食部門政企不分現象仍然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對此,要有‘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按照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的意見要求,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夯實企業服務糧食安全大局的基礎。對地方儲備糧管理企業和一般性經營企業,應實行分類指導和管理,準確把握好改革方向和路徑。”張務鋒說。
如何做好強化監管的“加法”?張務鋒指出,糧食部門“放管服”,不能為放而放,甚至一放了之,而要放管結合、并重推進,做到放而有序、活而不亂。要強化“管好是盡責、不管是失責、管不好要追責”的意識,創新方式、充實力量、完善手段,“明規矩于前、寓嚴管于中、施重懲于后”,切實把儲備糧和政策性糧食安全管住,把糧食流通市場秩序管好,把城鄉居民吃糧安全的底線守牢,讓糧食流通監管真正強起來。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業者護航。”張務鋒表示,做好優化服務的“乘法”,概括起來,就是要全力以赴認真落實強糧惠農政策,發揮部門優勢,擴大為農服務領域,拓展為農服務功能,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優化糧油產品供給,加強質量監管,努力讓廣大城鄉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方便”。加快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健全完善聯系企業機制,加強規劃引領、標準規范、技術指導、信息引導等服務,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著力改善糧食行業營商環境。
此外,座談會上,張務鋒還就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和糧食系統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張務鋒表示,2016年度考核工作已接近尾聲,各地要再接再厲、善始善終,確保“首考”圓滿。2017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已經考核工作組聯席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方案》下發后,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扎實做好考核各環節工作。同時,組織好各自考核,放大效應,將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6月初,國家糧食局組織召開了全國糧食系統安全工作會議,明確突出“兩個重點”、守住“四條底線”,夯實安全基礎,為糧食流通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座談會上,對當前安全工作,張務鋒強調,要組織開展好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發現問題限期整改,不放過任何疑點;認真組織夏糧收購工作,嚴防發生農民“賣糧難”;切實抓好防汛度夏,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巡查和糧情監測,確保儲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