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鵬飛
“互聯網+糧食”時代的變革
——糧食云設計思路
文/崔鵬飛
糧食行業作為我國的一大傳統行業,目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相對滯后。近年來糧食部門認識到了信息化建設是促進糧食行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積極開展了“國家糧食平臺建設”、“省級糧食管理平臺建設”和“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等信息化項目,以提高糧食宏觀調控精準性、糧食行政管理效率、服務糧食行業和社會大眾,掀起了“互聯網+糧食”的時代變革。
在“互聯網+糧食”時代,如何貼合糧食行業實際需求、建設一套“實用、管用、好用”的應用系統是各級糧食行政管理單位、糧庫企業和信息化廠商們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相互論證的首要問題。目前糧食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有 :“發展不平衡,建設不規范,標準不統一”、“可復制性不強,與業務結合不緊密”。另外,各省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中還存在:“僵化的I T架構與業務靈活性需求之間的矛盾”、“單體式孤立系統與業務協同性需求之間的矛盾”。針對這些問題和矛盾,怡和祥云集合青海糧食信息化建設經驗,提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即:“自上而下”,以國家標準規范為指引;“自下而上”,緊密貼合用戶實際業務需求;以“云計算+微服務”為支撐,實現“軟件定義糧食(S o f t w a r e d e f i n e d g r a i n)”。
本文將從基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云計算支撐”的糧食云解決方案,從業務、服務、應用三個層面詳細介紹糧食云的具體設計思路。
糧食業務活動是一切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信息化建設最基礎的作用就是將原來由人來實現的業務通過信息系統來實現。因此,糧食信息系統的設計必須從業務出發,梳理信息化所要覆蓋的每一項業務活動,這樣才能保證信息化與業務的緊密結合、避免信息化與業務兩張皮的現象。
在梳理業務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從大到小、從宏觀業務領域到具體業務活動”的梳理方式,將整個糧食業務劃分成四大業務領域:戰略決策類業務域、糧食管理類業務域、儲備作業類業務域及政務支持類業務域;再進一步將每一個大的業務域進行細分,劃分業務子域,例如:糧食管理類業務域可細分成調控管理業務子域、儲備管理業務子域、監督管理業務子域、財務管理業務子域、行業管理業務子域、質量管理業務子域;業務子域仍然可以進一部細分成具體的業務活動,例如:儲備管理業務子域包含了儲備政策制度下發、倉儲管理職能、地方儲備糧安全、倉儲設施的新建、地方儲備糧規模計劃、地方儲備糧輪換計劃、倉儲設施的維修、倉儲安全、中央儲備糧資質初審九項業務活動。
怡和祥云梳理出來的每一項業務活動都可以在云平臺上固化成一個服務,服務的定義了一段業務邏輯完整、業務邊界清晰、具備一定通用性、可以再一定業務場景下進行共享使用的最小業務單元。
服務在云平臺上實現全生命周期標準化管理:“設計→開發→發布→部署→管理→分析”。
1.在服務的設計、開發階段,緊密貼合業務需求,并且按照國家標準規范和地方特色定義業務邏輯、數據標準和接口標準,從糧食云的最底層實現了建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并且具備可復制、推廣的能力。
2.在發布、部署階段,能夠快速釋放服務能力,支持各應用系統和外部第三方系統(例如:國家平臺、各地農發行信息系統等)靈活調用,實現了業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實時共享。
3.在管理和分析階段,可以準確地統計每個服務被調用情況,并且一旦服務對應的業務單元發生變化,此服務可以重新設計、開發,在實現循環優化的同時不影響其他應用系統的正常使用。
應用系統中,完整的業務流程可以通過一系列“服務”靈活拼裝實現,并保持業務流程的柔性,能夠快速響應業務流程變更。例如,地方儲備糧油輪換監管過程中:糧庫提交申請,由儲備處核實糧情后下達輪換計劃;糧庫按輪換計劃簽訂糧食采銷合同、完成糧食出入庫;接下來,檢防所或質檢站對輪入的糧食進行取樣、化驗,若質量合格則輪換任務完成,若質量不合格則由監督檢查處展開行政執法監督。
此流程中的每一個業務活動都通過相對應的服務靈活編排、快速實現,并且密切貼合實際業務需求,實現跨單位、跨部門的業務協同。
在糧食云的設計設計過程中,應從“業務、服務、應用”三個層面展開,結合云計算技術建設貼合業務、標準統一、互聯互通、柔性架構的系統應用。
作者單位:怡和祥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