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鋒(玉溪市文化館)
論戲曲繁榮與群眾文化的關系
朱建鋒(玉溪市文化館)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起源于原始歌舞。在東漢張衡所著《西京賦》中,有原始歌舞《總會仙倡》演出的盛況描寫,舞臺采用布景、道具和假面,并且有獸和人物同臺表演,就有了簡單的過程和情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戲曲不斷吸取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等姊妹藝術的成分,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成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元等朝代才形成,至清代已經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至今還有三百余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故稱為國粹。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大多數地方戲都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主要文化娛樂形式就是看戲,全國各地的城鄉都有古找臺,從宮庭貴族到人民大眾都對戲曲有著深深的依賴性。比如清朝,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歡看戲,頤和園內至今還保留著豪華的古戲臺。戲曲經歷過相當長的輝煌歷史,尤其是京劇及其梅蘭芳等表演名家,在全世界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外來文化的滲入,中國文化形成多元文化,戲曲一統天下的格局被逐漸被改變。另一方面,由于當代娛形式眾多,戲曲缺乏娛樂功能或者娛樂功能被其他藝術形式的娛樂功能取代,戲曲逐漸遠離群眾的日常所思所想所慮。不可否認,目前傳統戲曲早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輝煌,很多戲種卻陷入了戲曲人才青黃不接,觀眾銳減的困境,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娛樂傳媒的競爭中,傳統戲曲生存的空間將會變得越來越小。以玉溪為例,文化廣場活動極為豐富,但是傳統的滇劇和花燈,觀眾群越來越少,年輕的觀眾群則更少。相對于其它形式的文藝活動相比,戲曲演出人數總是寥寥無幾,更顯孤寂。今天這種局面是主觀客觀、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縱觀近年來戲曲儼然變成一項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這本身就不符合戲曲的本質和發展方向。必須總結經驗教訓,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開展戲曲活動,爭取更多觀眾,是挽救戲曲免于衰亡的當務之急。
傳統戲劇要面向市場,首先要面對開放,定位于群眾之中,恢復其本來的群眾性、社會性,接受群眾的檢閱,才能讓大家走近戲曲藝術,領略其藝術魅力,才能達到戲曲的推廣和普及。
戲曲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必須保護和傳承,讓其走出低谷,迎來繁榮的春天。那么,如何讓戲曲繁榮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除了戲曲本身要不斷適應新的社會生活,從創作到演出的方式都要接地氣,真正著眼于為人民服務以外,發揮群眾文化在繁榮戲曲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因為戲曲本身就是來自民間,來自群眾。關鍵在于普及,在于培養觀眾、真正走進觀眾。
群眾文化源遠流長,與戲曲密不可分。從歷史的角度看,群眾文化就是戲曲文化。比如產生于元末明初的玉溪米線節,從開始到結束都要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唱燈唱戲,促進了玉溪花燈、滇劇的發展,花燈、滇劇又豐富了節日氣氛,而米線節的屬性就是群眾文化。全國的地方劇種都有這個淵源和功能。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單位最初叫民眾教育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在縣和縣級以單位成立了國辦文化事業單位的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之后又在鄉鎮成立了文化站。文化館(站)自成立初期就以從事群眾文藝輔導、培訓和活動組織指導為主要工作。雖然專業較多,但由于中國是個戲曲大國,戲曲在群眾中有深厚著的基礎,文化館的業務大多也都以戲劇、音樂、舞蹈為主,每個館都配備戲曲輔導人員。
玉溪市文化館的前身——玉溪專區文化館,館內成立文藝部后的人員是陳克勤、劉青、安福康等三人,都是從事戲曲專業的。至1987年,文藝部戲曲輔導人員增加至8人。而那時曾是玉溪戲曲最繁榮的時期,群眾性的戲劇輔導、培訓量很大,涵蓋市區各縣、鄉。近年,市文化館文藝部輔導教師隊伍中,已經沒有了專業戲劇輔導教師,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反映出,戲劇不景氣的情況,同樣在群眾文化單位有所表現。
戲曲要振興,只有重新回到群眾中間,重新融進群眾文化乃至扎根群眾文化,才能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走出困境。從發生學的角度看,戲曲來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反應群眾的喜怒哀樂,本身就是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了群眾文化內涵,提高了群眾的藝術品質,同時,群眾藝術品質的形成又促進了戲曲向前發展。所以,群眾文化在繁榮戲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群眾文化自人類產生以來就伴隨著人類的進步而存在和發展著,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它以多種多樣的文學藝術活動形式貫穿于整個人類文明史,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社會生活、社會機制的有機結合。群眾文化有利于豐富戲曲的形式和內容,為戲曲新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群眾文化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形成新的內容和形式。在群眾文化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群眾文化通過群眾文學、戲劇、曲藝、舞蹈、音樂等活動種類和相對穩定的活動形式表現其內容。戲曲本身就扎根于群眾和群眾文化,受到群眾對藝術形式和內容的價值選擇的影響,受到群眾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影響。
繁榮戲曲從群眾文化抓起,使戲曲與群眾文化、現代群眾生活相和融合而更具表現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關鍵在于戲曲要有好戲。那么,什么是好戲?古今中外對什么是好戲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愛聽唱腔,有人喜歡戲曲動作,有人重視戲曲新奇夸張和寫意手法,有的注重戲曲的儀式感和熱鬧喜慶的氣氛……無論怎樣,當代戲曲最重要的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挖掘出真正為群眾所喜所愛的好戲。守護戲曲本有的文化價值,進而運用得當的藝術手段,才能成就一部好戲。
近期,玉溪市滇劇院推出劇目《水莽草》就能在古典與現代結合上的探索獲得大家的肯定。該劇通過婆媳矛盾的產生、發展、計劃、轉折、緩和和解決,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寬容、協調以及自省、救贖、獻身的精神,寄托著人間的美好理想。該劇繼承傳統又有所創新,演唱上調整了滇劇音調,使之通俗化、大眾化,表演上將程式化和生活化結合起來,具有新滇劇風貌,深受內行和群眾的喜愛,這就是“三貼近”、“接地氣”的好戲。
戲曲的繁榮重在青少年。在群眾文化工作中重視戲曲的繁榮,有利于促進當代青少年對戲曲的認識,激發他們對戲曲的觀賞興趣與熱情。通過文化館(站)結合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使當代青年認識和了解戲曲,一是領略戲曲藝術特征內在所包含的審美韻味,從而享受到由戲曲這門藝術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二是讓青少年認識戲曲藝術優秀的審美品性如追求抒情、追求寫意、追求傳神等,在觀賞戲曲中體悟到中國藝術的某些精髓,從而為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愉悅;三是不斷促進當代青少年對戲曲的藝術特征、欣賞價值、文化意蘊的認識,才能使他們由對戲曲的陌生、冷淡、疏遠而變得熟悉、熱情、親近,并產生這樣的共識,即觀賞戲曲可以使自己獲得充滿審美意味、文化意味的精神享受,這樣,當代青年就會對戲曲充滿著極大的觀賞興趣與熱情。
近年,玉溪市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繁榮戲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戲曲比賽中設青年組、少兒組,在調演和比賽前舉辦相應的培訓班,講授戲曲理論、教唱腔和動作,從而擴大戲曲的影響;定期邀請玉溪市專業戲曲院團,每周五定期在館內舉行 “群苑”周末小舞臺進行戲曲演出,讓更多的年輕人群走進劇場欣賞戲曲節目,加深對戲曲的了解,逐漸培養興趣,自覺的參與到其中來。為能多渠道讓戲曲走進老百姓日常生活,培養孩子對戲曲的興趣,市文化館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五個“玉溪花燈戲”傳承保護示范基地,積極主動與玉溪第一小學聯系并達成共識,在山水校區設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玉溪花燈戲”傳承示范基地,將 “玉溪花燈”引入小學校園,通過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到校開設講座、唱腔、形體等培訓,讓傳統戲曲在娃娃身上生根發芽,有意識培養“小戲迷”實時進行匯報演出,吸引廣大觀眾,小演員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演出,得到父母家屬支持。通過自身表演進一步了解有關戲曲的行當、化妝、戲服、唱做念打、樂器、樂隊等小知識,不僅讓大家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魅力,也增強了群眾的藝術鑒賞能力,同時也為今后專業院團人才培養奠定基礎。這些實踐都收到很好的效果,應該成為群眾文化中一項長期堅持工作。
另外,為配合青少年戲曲培訓,玉溪市文化館特邀已經退休的原副館長周少金老師正在編輯出版《玉溪鄉土教材——花燈調》一書,向中小學生和廣大群眾介紹花燈調,提供培訓和演唱的教材。選編了大量歌頌祖國、贊美家鄉和革命英雄人物的花燈唱段。此教材在“中小學校園花燈調” 這個單元中,在保存花燈調的原貌和韻味的基礎上,盡量把原唱詞改為有少年兒童特點、適合他們演唱的內容。
戲曲要繁榮,就要重新使之成為面向廣大群眾的開放大舞臺,要想吸引并留住觀眾,不僅要靠優秀的表演水平和創新,還須專業文藝工作者和群眾戲曲愛好者的融合,共同參與和交流。每年定期舉行戲曲作品創作研討、舉行戲曲調演、比賽等,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并且重在堅持,會收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戲曲的繁榮不僅僅是專業表演團體的事,也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事,更是廣大群眾的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文化館,應多一些責任感和擔當,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因地制宜,隨著社會的進程和變遷,群眾文化工作也有必要做出適當的改變和調整——重視戲曲,多開展戲曲的相關活動,讓祖國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之花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