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輝
摘 要:山水畫家將山脈看成“龍脈”,取其活靈活現之意象形態,古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對此多有探究說明,對于山水形象、山水精神,也多有以神話中“龍”的形態來比擬,繪畫論著中也言及“風水”之說用以闡釋山水畫構圖、取景等創作要領。
關鍵詞:山水畫;龍脈;風水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037-01
一、“龍脈”述要
關于“龍脈”之說,魏書《管氏地理指蒙》象物篇有語:“指山為龍兮,象形勢之騰伏”、“雖潛見之有常,亦飛躍之可測。有腹有臍兮,以蟠以旋;有首有尾兮, 以順以逆”;“借龍之全體,以喻夫山之形真”,以龍比喻山的形勢,是風水學各宗派共同的看法,而以山之綿延走向謂之“脈”,如同人類身體的脈絡,氣血之所由運行。傳說中的龍,可以興云雨,善變化,山為地龍,河為水龍,龍即說明山水蜿蜒之形勢,因此堪輿家在風水施作時,有所謂“尋龍追脈”、“來龍去脈”、“尋龍望勢”等手法。另外,書中還有:“山者龍之骨肉,水者龍之氣血,氣血調寧而榮衛敷暢,骨肉強壯而精神發越。”的說法。
《憾龍經》記載:“大率龍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龍身。高山須認星峰起, 平地龍行別有名。峰以星名取其類,星辰下照山成形,龍神二字尋山脈,神是精神,龍是形質。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該說談及山脈稱作“龍脈”的來由,并且說明有龍脈必有水勢相輔,繼而成穴。
《地理人子須知》對于龍脈的論述是:“以水源為定,故大干龍則以大江大河夾送,小干龍則以大溪澗夾送,大枝龍則以小溪小澗夾送,小枝龍則以田園溝洫夾送而已。觀水源長短而枝干之大小現矣。”該說強調山脈與來水相互依存的關系。又,山脈長短不一,短則數十里,長則千百里,干龍與枝龍間錯綜復雜,尋龍需尋“真龍”。真龍居中,后有托、有護、有送、有纏。龍北發而朝向南為正龍;西發,北做穴,南做朝,為側龍;逆水上朝,順水下此,為逆龍,反之為順龍;龍有孤秀,有雜亂,有尖射,有奔騰,有游舞。在人們的心目中,想象的動物“龍”,靈動活潑、忽隱忽現,下藏深淵、上騰云間,興云布雨、變化多端,成了人們崇拜的對象。而山脈在形態上多方面與龍形相似,故將山脈比喻作龍,把山脈直稱“龍脈”。風水將山視為有生命、有靈性的“龍”,如同傳統文人畫家,將山水繪畫視為能夠產生氣韻的龍形。
鄭午昌在《中國畫學全史》記載:“論龍脈開合起伏,啟發微妙,尤足玩味。……開合起伏,為畫之氣勢神韻所出,即畫之生死關鍵,非常重要。”
二、“龍脈”與山水畫理論的思想關聯
山水畫家將山脈看成“龍脈”,取其活靈活現之意象形態,歷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對山水畫創作中“龍脈”生成與表現多有探究,對自然山脈的外形、精神意象多有以神話故事中“龍”的藝術形象來比擬者。古代繪畫論著中,有時會引風水學之辭,用以分析闡釋山水畫構圖、取景創作之領,北宋山水畫家、繪畫理論家郭熙《林泉高致》是一部山水畫創經典論著,其中涉及山水畫審美思想、取景要領、構圖安排、甚至兼論人生的理論箴言,論著內容中與風水學理論也是有所關聯,如《林泉高致》記載:“畫亦有相法,李成子孫昌盛,其山腳地面皆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謂相兼,理當如此故也。”①從繪畫的形貌特征論及“穴場”渾厚擴大之象,進而推及后代子孫的風水福地之說,其說法與巒頭派風水思想近似。
風水說法是對自然山川地理考察的經驗總結,探尋自然山水走勢等規律問題。清代畫家王翚、王原祁在山水畫創作中倡導的“龍脈”藝術思想,將“風水”理論引入山水畫藝術創作中,將藝術與自然結合、繪畫作品中的山水畫理與自然山水之地理形態結合論述,比如王原祁在其繪畫著述《雨窗漫筆》中,就從風水學觀點論及山水畫章法,語曰:“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工,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鋒回路轉,云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旖側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②
王原祁認為山水畫之“龍脈”尤為重要:“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逼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且通幅中有開合,分股中亦有開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過接映帶間,制其有余,補其不足,使龍之斜正渾碎,隱現斷續,活潑潑地于其中,方為真畫”。③
三、“龍脈”在山水畫創作中的形式體現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史中,特別是宋代山水畫作品中大山綿延、如龍體之蜿蜒綿亙,山與水猶如龍之骨肉氣血,“龍脈”是畫家進行山水畫創作過程中普遍重視的一種藝術創作思想,從傳北宋李成山水畫作品《晴巒蕭寺圖》中就可以看到,畫家繪畫創作中對“龍脈”的藝術思想體認。依據山水畫作品中“龍脈”的生成思想論,該圖中所繪山脈由遠及近,連綿不斷,畫面左右居中位置“龍首”呈現,其兩側繪出小山左右護“龍”,主山前的“穴場”處繪出樓閣與小聚落, 水景則在山前環抱。漫山云氣,由山后悠悠升起、映帶林木密影之上,整幅繪畫作品山勢之“龍脈”與山澗云氣相掩映,山水景物之間的“起”“ 承”“ 轉”“ 合”繪畫關系明確,可見作者繪畫創造中對“龍脈”藝術美學思想著意精思。
注釋:
①郭熙(北宋).林泉高致[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
②③王原祁(清).雨窗漫筆[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