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女
摘 要:來自繪畫、雕塑、建筑等“純藝術”領域的藝術家,他們稱自己的作品為“可佩帶的繪畫”、“可佩帶的雕塑”、 “可佩帶的建筑”。從今天看,這是概念首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關鍵詞:新藝術運動;立體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
中圖分類號:J526;F4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042-01
一、概念首飾源起
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兩次接踵而至的工業革命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各種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打開了藝術家們的思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浪漫主義誕生了。在浪漫主義之前的洛可可嬌柔華貴,新古典主義嚴肅制式。浪漫主義的出現熱烈而澎湃,充滿激情、動感、對現實生活的情緒表現。正代表了當時人們面對時代變化時的反應,藝術家的思維從傳統規范中解脫出來。正是因為浪漫主義的誕生,藝術仿佛打開了一扇門,以后出現了更為感性而自由的創作形式。對于所有新的藝術形式來說,浪漫主義時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是藝術思維發生改變的一個萌芽點。
19世紀末誕生于法國的新藝術運動,試圖打破純藝術與實用藝術之間的界限,內容幾乎涉及所有藝術領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裝和首飾等。在這之前,首飾設計風格基本只圍繞宮廷和家族,新藝術運動帶給首飾設計一股清新的藝術風格。勒內·拉里克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他在當時大膽運用黃金、琺瑯、綠玉髓、月光石、鉆石等珍貴的材料,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探索自然界一切能用于造型裝飾的元素,對大自然進行了夢幻般的再現。他的代表作品“蜻蜓女人胸飾”。運用各種材質和精湛的工藝打造出一位有著蜻蜓翅膀的迷人女性形像,是典型的新藝術風格。新藝術運動,打開了在首飾設計上形成各種藝術風格的先河。
20世紀初,世界大戰、工業化進程、相對論的出現改變舊的時空觀。經典標準的失落,讓藝術家們在傳統藝術的風格和表現技法上都走到了極致,以后的出路何在?時刻尋求超越、尋求創新是藝術家的天性。渴望成功的藝術家們只能另辟蹊徑,創造全新的藝術形式,新形式、新內容、新流派。首飾設計受到在這一時期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影響,如立體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現代藝術作品中多種材料的使用和技法的創新為首飾設計帶來靈感。畢加索、達利等現代藝術運動中的代表人物,開始運用貴金屬及寶石來詮釋自己天馬行空的藝術思維,傳遞自己的藝術理念,比如達利著名的《記憶的永恒》里流淌的時鐘做成的胸針,充分體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因為這些藝術家來自繪畫、雕塑、建筑等“純藝術”領域,他們稱自己的作品為“可佩帶的繪畫”、“可佩帶的雕塑”、 “可佩帶的建筑”。從今天看來,這是概念首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而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時各種新金屬及寶石礦產的發現,新的寶石切割技術的發明,也在技術和材料上支持首飾的發展。比如20世紀初鉑金的發現帶來了寶石鑲嵌的革命,取代了部分銀與黃金鑲嵌,因其材料的特殊性而發展出梵克雅寶著名的隱形鑲嵌法。日本的御木本先生對珍珠的養殖解決了天然珠產量不足的問題。翡翠、瑪瑙、天青石、孔雀石、綠松石、琥珀、珊瑚等新材料相繼被發現開發。在寶石切割技術上,發明了除傳統明亮型切割、古典玫瑰車工之外的桌形切割、長梯形切割、梯形切割、柱形切割等,以及更多的金屬表面處理技術的發明支持了首飾的發展。
二、概念首飾在市場的發展起源
珠寶首飾歷史悠久,但自古歷來是皇室貴族的專利,珠寶的設計一直保持傳統的表現形式,大眾階層一直難以觸及。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主思想的傳播,階級地位發生改變。1946年,現代概念首飾藝術正式亮相于國立現代美術館,參展作品135件出自26位藝術家之手,在此后70多年,這26位藝術家成為美國首飾藝術發展與推廣的主力軍。他們通過畫廊及展覽會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小批量“產品”。概念首飾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美國也成為概念首飾藝術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與推廣的主力軍。而在大眾市場發展的成熟,得益于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德國政府為了推動經濟的發展,利用本國精益求精的工藝技術優勢,與現代先鋒設計理念相結合,大力支持首飾藝術家,促進珠寶產業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市場。概念首飾從此走向了與大眾市場緊密聯系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以賽亞·伯林(英),呂梁.浪漫主義的根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2]朱光潛.西方美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亨德里克·房龍(美).西方美術簡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張也夫.外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1.
[6]高兵強.新藝術運動[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7]方懌.世界現代藝術設計簡史[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
[8]周宏智.西方現代藝術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9]斯蒂芬·利特爾(英),祝帥.流派——藝術卷[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10]斯蒂芬·利特爾(英),祝帥.流派——建筑卷[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