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俊
摘 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結集的《嘉定碑刻集》收錄嘉定地區現存的一千余通古代碑刻,其內容涵蓋廣泛。其中文化教育類的碑刻有一百一十通,這些碑刻中記載有大量關于明代嘉定知縣提倡文教的內容與事跡,包括各類學校的興修與維護、辦學資金的籌集與使用、學風士風的砥礪與宣揚等。這些內容與事跡充分體現了教化地方是明代縣級官員為政措施和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嘉定碑刻集》;知縣;教育;學校
中圖分類號:K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079-02
知縣,是明代布政司、道、府(州)、縣(州)的地方行政體系中,最為基層的地方官員。明史上說“知縣,掌一縣之政?!背x役外,舉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庇纱丝梢姡h其職權的范圍極廣,除地方軍政外,其余民政事務幾乎都在知縣職權范圍之內。然而,這樣廣泛的范圍,事實上是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的,必然會有所取舍。而其中教化地方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明初葉伯巨在上書中就提到“守令則責其以農桑、學校為急……如此,則德澤下流,求治之道庶幾得矣?!边@就說明,興辦學校、教化地方是地方官員職責重較為重要的部分這一理念是明代官員的共識,且也是可以看作是地方官員政績能力的體現。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定碑刻集》(以下簡稱《碑刻集》)一書,該書收錄了嘉定地區的一千余通古代碑刻,其中關于教育文化類的碑刻有110通。該書對“研究嘉定的……人文教化……等,可與傳世文獻、地方志乘相互考證……?!痹谶@些文教類的碑刻中,有大量關于明代嘉定知縣在嘉定地方辦學校、揚教化的內容。這些碑刻與嘉定地區的方志相印證,更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教化地方在明代知縣為政的措施和理念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通過對這些碑刻內容的分析與歸類,以及同地方志和其他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將這些碑刻中所體現的知縣教化地方的政績和理念分別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以辦學為己任,大力興學
《碑刻集》中關于知縣在嘉定辦學的碑刻共有19通。這些碑刻所涉及的學校,有縣學,有社學,還有書院。
一是縣學。
這些碑刻中,最為多見的就是重修和維護縣學。地方縣學,又叫儒學、學宮,是一縣之中的最高學府。故縣學的興廢是該縣教化最重要的部分,且歷朝歷代,縣學歷經風風雨雨,雖屢廢,但又屢屢重修。《碑刻集》中關于知縣重修縣學的碑刻共有14通。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這些碑刻的記載體現了明代嘉定的知縣們在縣學的維修和建設上熱情非常高,參與度也高。查《光緒嘉定縣志》(以下簡稱《光緒縣志》)職官表一發現,有明一代,嘉定前后共有81位知縣,而《碑刻集》中先后提到的參與縣學修繕的知縣共有16位,比例接近四分之一,考慮到建筑物的使用和損壞也需要一定的周期,那這個比例就比較高了。現將這16位知縣姓名及所涉及的碑刻及立碑時間記錄如下:
《重鼎新儒學記》:宣德,祖述①。
《蘇州府嘉定縣重建儒學記》:天順,龍晉。
《嘉定尊經閣記》:成化,吳哲。
《重修學舍記》:成化,白思明、劉翔。
《儒學重筑應奎山記》:正德,陳淵。
《嘉定縣大成禮器記》:正德,王應鵬。
《嘉定縣興修廟學之記》:嘉靖,李資坤。
《嘉定縣改建啟圣祠記》:嘉靖,馬麟。
《文昌閣像記》:嘉靖,張守直。
《嘉定縣重修儒學記》:嘉靖,萬思謙。
《重修儒學記》:萬歷,趙舉廉、朱廷益、王福徵、韓浚。
《嘉定縣重修學宮記》:天啟,桌邁。
事實上這16位知縣還僅僅只是《碑刻集》中所載而已,如果將《碑刻集》與《光緒縣志》及《萬歷嘉定縣志》(以下簡稱《萬歷縣志》)中關于學宮的記載相對照②,就會發現其實并不止這些知縣參與過縣學的修繕,那么這個參與度就更高了。
此外,知縣們往往將修繕縣學的任務視為自己職責的一部分,從他們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來。而《碑刻集》中也記載了相當多的此類言論和行為。例如“乃諸生請于侯(張守直),侯曰:‘吾事也?!保挥秩缰h王應鵬說“政復有先于此者乎?”;又如知縣龍晉,“甫下車,謁廟之頃,即銳志興建?!?。
二是辦社學。
社學是明代州縣最基層的一級學校,又叫小學。洪武年間即下詔興辦——“自洪武八年,延師以教民間子弟,兼讀《御制大誥》及本朝律令。”明代嘉定的知縣們辦社學的熱情雖然不如修繕縣學,但是《碑刻集》中依然不少值得一提的事跡。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嘉靖年間的知縣李資坤。查《萬歷縣志》發現,李資坤是云南右衛籍昆陽州人,十二年由湖廣宜城知縣調任,升戶部主事,終銅仁知府。,其本身的經歷較為平凡,但其在任期間,嘉定縣的社學迎來了一個較大的發展?!侗碳分惺珍浀摹洞笮W田廛記》中記錄了李資坤大辦社學的事跡——“滇南李侯令邑之明年,既學制未備,何以作人?于是度闤闠棄墟,創復社學了,匾曰‘四門小學,其在鄉……大小凡有十六。”,李資坤創辦社學不僅起到了加強基層教育的作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如碑文《學田記》中記載李所辦小學的選址系“悉毀其淫祀及廢寺院若干處……”。而根據《萬歷縣志》小學條目記載,除四門小學為新建,清浦小學和東陽小學由義塾改建外,其余均由廢棄寺觀改建而來。
三是辦書院。
查《萬歷縣志》及《光緒縣志》,可以發現,明代嘉定地區,共先后建有練川、明德兩座書院,其中知縣在創辦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明德書院。該書院是知縣韓浚在萬歷年間主導創辦,《碑刻集》中提到此事的碑刻共有三通。韓浚對書院的地位有著較高的認識,在其好友另一位知縣時偕行為其事跡所做碑文《新建明德書院記》中記載了他曾說:“邑故有練川書院,而歲久跡湮,理學廢而弗講,何以作士而新民乎?”,可見在韓的理念中,書院是講理學,作士新民的較為高級的學校。
在上述辦學的過程中,知縣們都較為注重辦學的資金籌集和保障。沒有資金的籌集,那就沒有學校的興辦,同樣,沒有持續不斷的資金保障,興建的學校也難以持久運營。
在資金籌集方面,明代地方政府財政能力薄弱,所以《碑刻集》中記載了不少知縣各顯神通,自行籌集資金的例子。
其一是比較小的工程自行捐資,如《嘉定縣大成禮器記》載知縣王應鵬“乃捐俸為值,據古酌今,完者因之,缺者補之”,補足了縣學大成殿所缺的禮器。
其二是發動地方士紳捐資,如《蘇州府嘉定縣重建儒學記》載知縣龍晉要重建儒學,“乃集尚義之士于學宮,醵金以圖規恢之計……,得金若干”。
其三就是令有罪之人出金贖其罪,資金用于建校,如《嘉定縣重修儒學記》就記載時任知縣萬思謙“今有僧以家干法,而刑疑自贖,萬子執而諭之行其義,罰使捐材為費……”。
在持續的資金保障方面,知縣們所采取的主要是以學田、學戶的方式來保障學校的日常開銷?!洞笮W田廛記》及《學田記》說的是時任知縣李資坤為縣學及社學設置學田,并專設學戶的事跡,共“易民田凡七百七十一畝,……乃奠其錄為學戶,以書揭之,別而復之,發取其什一,以共公賦”還有萬歷四十一年(1613)所立《置買學田始末碑》中也記載了知縣胡士容購置學田的事跡。這些學田的設置都可以在地方志中得到佐證。③
二、注重在士風學風等方面的激勵和引導
嘉定的知縣們在日常辦學的過程中,還十分注重對學子的激勵。比較典型的是為已經在科考考場上有建樹的士子記名立碑,繼而激勵在校學生志存高遠,《碑刻集》中關于這方面的碑刻有兩通,分別是成化五年(1469)所立的《嘉定縣儒學科第題名記》及正德九年(1514)所立的《嘉定縣儒學鄉貢題名記》,其時任知縣分別是洪冕和王應鵬,正如碑文中所說,其立碑目的就是為了“責成乎已第之士,激勵乎未第之士”。
此外知縣們還注意在平時的學風方面引導學子,如《楊溪小學記》中,時任知縣李資坤就“進司教者曰:‘學貴實用,無徒綴緝文辭,以為規取利祿之計”。
三、相信風水之道
《碑刻集》中所體現的明代知縣在教化地方的施政理念中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方面,即他們相當重視風水在一縣教化文運中的作用。因此往往就表現為對山水之勢特別重視。
例如知縣陳淵重筑縣學南邊的一座小山,名為應奎山④,《儒學重筑應奎山記》就記載了此事,此山原系前知縣龍晉所筑,碑文中評價到“龍令之始為茲山,鄉試一科而連登七人,進士一科而連登者三人?!闭f“今李公于學而做興若是,安知今日之科目,不有符龍令之故事者乎?”。
又如《匯龍譚記》和《嘉定學宮新渠記》則是分別記載了知縣熊密和知縣韓浚開掘匯龍潭和疏通學宮前河流的事跡,也是因為時人認為“令其驟涸,則何以儲靈氣而宜人文哉?”以及“西流與左不想顧,而科第亦浸不如前?!?,也即原水勢妨害了一縣文運,所以兩位知縣要改風水,興文運。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嘉定碑刻集》的研究與分析,對照嘉定地方志,我們可以對明代知縣對待教化地方的施政措施和施政理念都能有所了解。
從措施上看,明代知縣們實際的施政過程中從各個方面做出努力,盡可能的為地方學校的興盛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且其辦學兼顧各級各類學校,更兼顧學校的興建與長期的維護;
從理念上看,明代的知縣則是將辦學興學、教化地方、昌隆地方文運視為己任,也就是將之看成自身政績、名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認為教化不僅只是辦學一事,更有士風、學風、教風,甚至一地風水,都對地方教化有著重要的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明代江南地區義學辦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5SEW-Q-049。
注釋:
①原碑文中知縣姓名已磨損,比照《萬歷嘉定縣志》【4】584官師表記載,得知知縣系祖述.
②對照這兩本縣志,至少還有文殊奴、馬練、萬任等參與了縣學的修繕。見《萬歷縣志》p195-200,《光緒縣志》p172-175.
③關于李資坤所置的學田畝數,可見《萬歷嘉定縣志》229頁.
④《萬歷嘉定縣志》中載,此山系龍晉所筑,原無名,僅稱之為土山,至此方改名為應奎山。見該志p196-197頁.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張建華,陶繼明.嘉定碑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程其玨.光緒嘉定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 上海府縣志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
[4]韓浚(明).萬歷《嘉定縣志》[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