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波
摘要:初中數學復習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鞏固,打下堅實的知識功底,是幫助學生回憶與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課程,學生通過復習,能夠使得自身對知識的系統化與條理化,可經使學習成果更加牢固的儲存在腦海中,以便隨時取用。學生如果長時間的不進行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必然會發生遺忘的現象,而一旦學過的知識無法取用,那么學生就會抱怨自身能力不足,甚至對學習喪失信心。因此,數學復習過程儼然是提升數學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加強練習;復習計劃;知識有理化
復習課并不等同于練習課,并不是對于過去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回憶與介紹,復習課更注重的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連接、歸納和梳理,使知識構成連貫性的體系,給學生系統化的推導知識方式,在梳理知識過程中做到查缺補漏,在學生進行對知識體系理解的構建過程中,對每個具體的問題,都要做到知識點的提煉與歸納。在老師復習教學過程當中,不應該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習慣進行自主復習,將過程與方法真正運用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這樣學生才會避免馬虎粗心,才會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
一、復習知識有理化
初中數學學習內容較多,因此導致學生在面對多種數學公式以及計算方法都無法有效的復習,數學知識所涉及的范圍較廣,但是其本身還是有著一定的關聯,學生如果只利用零碎的知識點進行復習的話,那么學生是難以自如的解決問題的。因此,在初中復習階段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獨有的學習特點,創新出適合學生的復習計劃與方法,教師應重點梳理教材的重要知識點,對復習知識點采用“跳躍式”的方法復習,讓學生在復習這一知識點的同時還會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例如:初中數學三角形基本定理,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聯想到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于斜邊c的平方,公式為a2+b2=c2,利用這一方法不僅解決了學生復習所用的時間,還能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二、重點編制復習計劃
在初中數學復習教學各個環節中,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復習效率高低的重要標準,它決定著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能否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許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復習時,其教學方法還處于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課本中的知識點還是按照實際順序進行復習,這種教學方式在當前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中,顯然是跟不上教學思想的潮流和時代的腳步。教師在復習過程中,應該緊扣大綱,認真琢磨課程隱秘知識點,思考是否在教學過程中還有遺漏知識,抓住本學期數學知識的難點及考點,重點對學生講解,對于計算能力和應用能力題,教師要合理安排在對學生進行復習,并制定相關的復習策略。最后,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某些知識范圍內的掌握情況,例如,學生在某一課時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對某一部分知識掌握的不夠熟練,教師們對此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并且及時的對這些學生進行加強輔導。
三、加強練習,爭取得到最佳效果
復習計劃完成后,接下來就是練習能力的加強,學生基礎再堅實,知識再豐富,如果不加以練習強化,最終這些能力也會隨之退化,因此教師與學生應共同注重練習能力的培養。綜合復習階段,主要以反復練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以綜合習題與系統知識為骨干的綜合練習題為主,適當的加大練習提的份量,對于重要的基礎知識點則要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選擇題做題不僅時間短,而且對于學生基礎的鞏固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對學生所做的題目要精心批改,對于錯誤點要對學生及時的糾正,從中查缺補漏,鞏固復習效果,達到學生的自我完善。教師對學生的綜合復習題要注意兩個問題,一,習題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規律性;二,習題要具有靈活性與綜合性,例如,有理數與無理數,整式與分式,冪的運算和分解因式等的應用都是集中體現綜合性的題目,學生對此應著重抓強練習,才能體現出學習成效。
四、加強學生自信心
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難免會選擇逃避,這類學生主要表現為知識匱乏和知識運用能力差,長期以往學生在壓抑的心理作用下,也會導致學習效率降低,因此教師要針對這類學生,加強他們的知識含量,同時要轉化他們的思維方式,讓他們能夠開口講述知識和解題思路,例如,在課堂復習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講述難題的解題思路,并與同學和老師進行問題討論,在學生解釋正確的情況下,老師要給予表揚,對于解釋錯誤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啟發他們修正錯誤,在此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能拾回自信,課堂中的學習效率也相應得到提升。
五、總結
總之,數學知識復習階段的前提就是知識有理化、復習計劃的合理制定、對數學習題的重點練習等,以此來提升初中數學復習的效率,教師應以學生為主,從學生實際角度出發,落實好典型例題,突出精講精練,以問題導學,逐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小燕《關于初中數學總復習策略的探索與交流》學術期刊《新一代(下半月)》 2015年4期
(2)程貞《如何做好中考數學復習》學術期刊《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2年79期
(3)顏登國《談談初中數學的復習》學術期刊《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1年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