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秋
摘 要:實驗動畫以其非凡的原創精神、獨特的視聽語言為藝術家們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實驗動畫體現了創作者的本體精神,是其精神上的一種另類探索。本文首先概述了實驗動畫的基本發展情況以總結出其藝術特征,并從表現形式與其內涵進行進一步的實例分析,促進實驗原創動畫的理論研究,為原創動畫創作實踐作出一定的引領。
關鍵詞:實驗動畫;原創精神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150-01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實驗動畫最早誕生在法國,隨后在各國流行。其讓創作者擁有了較為自由的表現空間,繪畫風格自由揮灑。后來受加拿大、韓國等國藝術家青睞,在加拿大鼓勵原創性,強調個人風格的原則下,很多富有哲理的優秀作品誕生,為其他國家實驗動畫發展起到很大推進作用。反觀國內實驗動畫的發展,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對其進行探索。1960年,上海美術電影廠結合水墨拍了一部《小蝌蚪找媽媽》,造型取自齊白石,是當時國內實驗動畫的一次巨大成功,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剪紙、皮影、年畫等民間傳統藝術都為各類動畫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
(二)研究意義
實驗動畫相當于“概念車”,其主旨不在于華麗的畫面和曲折的情節,更重要的是表達內涵,其媒介的運用在推陳出新,虛擬現實等不同形式的運用產生了一系列優秀的動畫短片。在大背景下實例分析其內涵與形式,我們更能清楚看到實驗動畫藝術性手法的表達,也為更多原創者們制作實驗動畫做出內涵塑造以及形式運用上的引領。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將先從實驗動畫的概念入手,在分析完國內外實驗動畫發展基本情況下進行具體的實例實驗動畫的分析,為避免以偏概全,將參考其他人的相關文獻作品,盡可能得在理論與實踐上全面分析實驗動畫的特殊內涵與其讓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表達手法。
二、實驗動畫的內涵研究
實驗動畫不以創造商業價值為目的,而偏向于探索性與藝術性。實驗動畫一般短小精悍,其可以直接表達商業動畫所無法觸及的社會敏感話題,其內容里通常沒有恢宏的大場面與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實驗動畫內涵可以是荒誕的、晦澀的、敏感的或者發人深省的,總是能給觀眾展現其獨具一格的內涵。
喬治 格里芬說過“我希望重新界定卡通藝術的內涵,它不應該只是媚俗的,幼稚的,迪斯尼式的。動畫應該有它的先鋒性,無須過謙,也不是迎合審查的,更不是為了黃金時段的,不應該是主流的,而完全應該是另類的。”動畫作品的靈魂不在于其華麗的外表包裝,復雜的背景炫技,而在于其獨特的內涵。內涵能映射出作者的思想高度,如國美傳媒2012實驗動畫《房客》,全片創造并臆想了主觀意識的存在,主角就1個,可同時擁有不同的妝容和身份,描述出一個人的主觀思想以及多重人格的聚焦,碰撞。立意新穎,張力十足。從選材就立足人格方面,在現實拍攝與動畫特效的制作下,表達了作者的獨特視角與非凡的思想高度。在煩躁社會下反思人性,內涵的表達上哲學氣息愈加濃重。
由此發現,實驗動畫的內涵與劇本立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動畫要走出低谷,必先從藝術性入手,即強調實驗動畫的藝術創作理念的多元化發展,只有通過對實驗動畫的當代意義的探索才能賦予中國動畫一個全新定義,和給自身更開闊的發展空間。《人性》這部實驗動畫短片,全程沒有配音文字,但其憑借獨特的觀察視角在內涵上進行拔高,獲得102個動畫獎項,其對人性進行逆思考,當人理智釋放人性時,良心就給予意志上的平等。主角享受完他人給的服務后,他慢慢趴下成為一個墊腳布供別人使用,表達了人性在社會中被隱蔽被壓制的現實性。
三、實驗動畫的形式探索
動畫的創作形式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多樣,其對動畫材料的應用的原創化、符號化的探索已經成為熱門的追求。一切的藝術形式都需要供其展示的載體,形式不僅僅局限于一般意義的材質的運用,還引申為媒介的應用。亞歷山大的《老人與海》在早期就采用了與油畫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展現了各藝術互相開放體系下的一次成功轉換.該片是其所處時代背景下動畫創作的先鋒性與實驗性的代表,是動畫制作技術與藝術的新嘗試.其充滿寫實性油畫風格的畫面、具有節奏感的敘事、視聽語言的運用帶給觀者的強烈的視覺、心靈震撼。
四、結論
實驗動畫的主要特點就是在其內涵立意與形式運用兩方面所具有的探索性與先鋒性,通過對動畫劇本探索以及媒介形式等方面的勇敢嘗試去表達作者獨特的精神世界。其不同于商業動畫,更加強調創作者的思想,以其獨特的生活經歷或者個人的價值取作為實驗的思想核心。其表現形式多樣,內涵表達上也較為主觀,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在其表現形式與內涵立意上都是對動畫的新的探索。所以把握好內涵立意的方向以及形式藝術感的結合技術是做好一部原創實驗動畫所必不可少的。
指導老師:曹洋
參考文獻:
[1]李國生.動畫短片創作淺談[J].電影評介,2007.
[2]石榮蘭.實驗動畫藝術短片角色造型的中國繪畫元素探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2.
[3]鄭潔.實驗動畫中的材料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
[4]王峰.設計材料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