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瑞
(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廣西 桂林 541006)
梅貽琦教育思想對高校的啟示
牛曉瑞
(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廣西 桂林 541006)
作為清華大學的終身校長梅貽琦是我國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主持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期間,積累了豐富的高校管理經驗,為清華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試圖通過對梅貽琦教育思想進行研究,進而給處于發展中的我國高校提供借鑒,促進我國高校的發展。
梅貽琦 教育思想 高校
一所大學,特別是一所世界公認的高等學府,不能忽視校長的作用,大學校長是大學的靈魂與樞紐,大學校長的理念是大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作為清華大學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其教育思想對清華大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思想來源
首先,受中西文化的影響,學習中國古代儒家教育思想,認為大學教育應該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齊;學習近代歐美民主與法治思想,梅先生是“庚子賠款”留美的第一批學生,在美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回國后不滿現狀,不甘平庸,隨后,公假赴美繼續深造獲得工程碩士學位,游歷歐洲積極吸收國外的先進理念,他還認為英美及歐洲大陸的學校,其精神就是希臘所包含的學術自由與民主思想,這是西方文明與科學技術繁榮的關鍵,同樣也是我國高校移植西方大學所必不可缺少的精神。
其次,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成立了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政府——南京臨時政府,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這條道路以失敗而告終。在亡國壓力下,先進的知識分子推起了一系列新運動,平民教育運動、職業教育遠動、鄉村教育運動、勤工儉學運動等;各種西方社會新思潮也紛紛輸入,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等,迎來民國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
2、教育思想研究
思想是教育的靈魂,教育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思想在一個國家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清華大學由前身的清華學堂(其性質僅僅是游美預備學堂)慢慢發展而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中外聞名的國際性高等學府,從根本上說離不開梅先生在民國時期對清華大學的領導,離不開梅先生的教育理念的指導,從而也使得其教育思想得以延續和發展至今。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辦學目的,梅貽琦先生認為“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該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1],這是他畢生辦學的實踐與方向,辦學的核心思想就是研究學術與造就有用的人才。這與布魯貝克所談到的“認識論”、“政治論”不謀而合,這也是當時社會發展所需。其次,“大師說”和“吾從眾”,梅貽琦先生佳句“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2],“一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3]”這也充分說明,梅先生充分認識到雄厚的實力師資隊伍是培養人才的基礎,這在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難能可貴。當時的清華大學聘請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像梁啟超、馮友蘭、聞一多、潘光旦等,一時清華教授陣容之強在國內是無與倫比的,使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及研究院得以充實并得到發展。“吾從眾”中的眾就是指教授,他非常注重的教授的看法和意見,集思廣益、擇善而從,他認為教授是學校的辦學主體和依靠力量,是學校生死存亡的關鍵性的因素。當今的大學,非謂有大師之謂也,有大樓之謂也,學校像景區,美的無暇顧及學術,大師少了,學校整個氛圍在變化,學生積極性也不高,更有甚者將自己的學校尊稱為“皇家療養院”。
然后,梅先生主張建立新型大學,新型大學主要相對于舊體制大學而言的,我國自古就以人文社科為主,而梅先生主張的這種新型大學兼顧人文科學為主和技術科學為主的特點,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開創之舉,將人文社科和科學技術相結合,不僅是我國開拓之舉,在國際上也是為數不多的先例。研究是技術的基礎,技術是研究的運用,兩者必須并駕齊驅。
最后,三大支柱——“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學術自由”,梅先生在辦清華大學以致后來的西南聯大過程中,始終堅持“教授治校”,積極倡導“通才教育”,并始終把“學術自由”作為治校準則之一。黃延復將“通識教育”、“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總結為梅先生教育思想的三大支柱,而通識教育又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和靈魂。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比如質量問題,規模問題,經費問題等,但其核心還是理念問題。而梅先生的“大師說”、“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等都為當今高校教育與管理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梅先生在辦學過程中非常注重教師在辦學過程中的地位,他的“大師論”在清華大學中的實施,為清華大學打造了一批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隊伍,為清華大學走向一流高等學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提高教師研究水平,柏林大學建立至2014年,出現了29位諾貝爾獎,而我國的教師在諾貝爾領域只有一人涉足,我國教師研究水平較低。因此轉變教師觀念,增強科研意識迫在眉睫,要使高等學校走向國際,必須先使教師走向國際。其次,加強教師德育思想建設,在教育起源理論中有這樣一種觀點“心理起源說”,這種觀點認為教育是無意識的模仿,也就是說,教師怎樣做,學生也會模仿怎樣做,教師的師德和良好的人格形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示范。最后,要加強好教師制度的建設,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建立一批有序、優秀的師資隊伍,就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在涉及教師培養、聘任、考核、晉升等各個方面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與制定一整套適合本校特點的規章制度,保障教師權益。但同時一個好的規章制度貴在實施,如果不實施也會變成一紙空文。
2、通識教育的發展
通識教育是當今教育最為流行的詞語之一,出現了對通識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理解誤差,偏離了通識教育的目的。很多人認為,通識教育中通識課程內容越多越好,事實并不這樣,這樣除了加重負擔、造成疲勞、滋生倦怠之外并無益處。我國一些學者注重發展通識教育,把通識教育形容為“文本式教育”、“菜單式教育”,雖然通識教育發展形式多樣性固然重要,但是,我們要通過形式的多樣化達到一個專門化領域,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發展通識教育,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使學生自由、健康、全面的發展。要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學校要有良好的政策、實施程序,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僅要達標,跨領域層次要有更大提升,學生也不是坐享其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要讓學生深入實踐之中,從而獲得親身體會。
3、學術自由制度化
王英杰教授在《以美國為例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指出:“學術自由是‘學者不受雇傭他們院校的控制與限制,進行科研、教學和出版的權利”[4]。沒有學術自由大學就不能很好履行其職能,尤其是文化傳承創新。學術自由需要得到學校內部的理解與尊重,同樣也需要高校的上級部門的理解與尊重,教育的領導主權應該掌握在校方,由于我國教育思想方面尚不成熟,一直在摸索前進,如果將權力下放到學校,容易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集中”的局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學術自由會造成高等教育無序的狀況,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高等教育的力量和優勢植根于無序”。
4、學校管理民主化
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國學校管理民主化主要是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校務委員會、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及學生參與來完成的,由于高校校務公開程度不夠,教職工乃至校務委員會并不知道學校發生了什么,學校管理民主化也沒有很好的進行,以至于教職工代會、校務委員會形同虛設。很多人并沒有很好理解“校長負責制”,它并不是說一切事務校長說的算,經校長下達命令才敢執行,真正的“校長負責制”是校長集思廣益,代表老師和學生行使權力,反映老師和學生的意愿。所以,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務公開制度,發揮教職工和校務委員會的作用,形成集決策、管理、監督的民主體制。
高校在人才培養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風雨飄搖、戰爭不斷的民國時期,教育在當時的背景下曲折前進,從黑暗之中迎來了光明,在前人不懈努力下,最終迎來了輝煌。現在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我們更加不能忽視教育的作用,必須加強高校教育管理,促進我國高校的良好發展。
[1][美]約翰·S·布魯貝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黃延復.梅貽琦先生紀念集[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4] 王英杰.以美國為例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的幾個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
G640
A
2095-3089(2017)27-0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