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明
(湖南科技學院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深化校企合作舉措研究
孫 明
(湖南科技學院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通過分析各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現狀,指出現行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思考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執行校企合作的發展趨勢,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全過程進行產學對接,建立教師輪崗制度,設置合理激勵機制四個方面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舉措,為應用型高校工科專業推進校企合作提供參考。
校企合作 應用型 土木工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提出高等學校應探索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形成協調合作的有效機制,提高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尤其是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在2015年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把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2]。土木工程作為實踐性非常強的工科應用型專業[3],必然會成為應用型高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先行者。
1、合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主要是采取三種模式,一種是采取校企合作俱樂部模式[4],學校與房地產企業建立俱樂部,采取學校和企業指導的開放式學生自我管理組織體制,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展講座、職業規劃引導、求職技能培訓等活動,并且聯系用人單位,提供實習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實習經驗,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和訓練他們的就業能力。學校和企業通過俱樂部的形式,將實習招聘和就業招聘融合來考察學生,增進了企業對學生的了解,為學生進入企業提供了機遇,使企業會員獲得了人力資源儲備。
第二種是采取校企合作理事會模式[5],邀請行業內企事業單位專家、知名校友與校內專家成立理事會,以此為依托構建覆蓋土木工程建設全領域的實習基地,邀請企業專家擔任實習和畢業設計指導老師,使學生從實習開始就與工程一線接軌。
第三種是校企共建實驗室模式[6],針對中小型建筑企業實驗室儀器落后、科研人才匱乏的問題,依托學校科研平臺,圍繞實驗室進行互補合作。企業派遣經驗豐富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進駐實驗室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發土木工程新材料、施工新技術,并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講授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同時教師前往企業指導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實踐應用產品。這樣既幫助學校科研增加了經費,教師增加了實踐經驗,又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加強了校企聯系,為學生前往企業實習提供了便利。
2、存在問題
各大高校緊鑼密鼓地在土木工程專業推行校企合作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應用型高校科研資源和影響力都不如研究型高校,除了傳統土建類學校外,多數應用型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開辦時間短,業內知名度低,校友少,實驗室不夠先進,師資力量以大學畢業后直接任教的年輕教師為主,企業對學校需求度低。校企合作實質是依靠學校領導和資深教師與企業負責人的私人關系,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土木工程項目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不論道路還是橋梁,或者是房屋建筑,工期往往都超過一年,有的甚至長達四年、五年。由于學校教育與實踐有一定差距[7],學生至少要在工地現實習一至三個月才能具備基本的工作技能可以上崗,而學校規定實習時間基本都不會超過三個月。對于以盈利為第一位的企業而言,培訓學生只是增加自身負擔,難以實現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
由于學校和企業性質不同,雙方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卻容易因條件掣肘難以落實。學生上課的時間都在固定時間,而建筑企業事情繁多,企業專家難以保證在幾周內都能準時到校授課。而學校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一般都是半年到一年時間,無法全程參與項目的管理,而土木專業的項目需要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每天都在崗,高素質人才離崗對項目正常開展有嚴重不利影響,因此建筑企業也無法提供有鍛煉價值的骨干位置給教師。
1.3、變革趨勢
應用型高校的任務是面向企業一線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豐富專業知識,嫻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應用人才[8],深化校企合作成為普通高校轉型的必經之路。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不應只局限于邀請企業進校園宣講和送學生外出實習,更應結合社會需求,將合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1、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學生畢業后能勝任建筑企業一線技術和管理崗位,只有先確定一線崗位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使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掌握應有技能。而企業作為用人標準的制訂者,可以直接為高校培養人才指明發展方向。
在每年制訂培養方案前,學校采取前往合作企業調研、邀請校外專家座談的方式,與設計、施工、監理、測繪等方向合作企業的項目經理、人力資源經理、技術負責人進行面對面溝通。由企業指出畢業生在初入工作崗位時存在的不足問題,并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關鍵環節提出建議。學校再結合教育部和建設部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建設要求,確定培養方案。
2、全程產學對接
校企在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產學對接,是落實培養方案,進行有效校企合作的關鍵。專業理論課程教師以校企合作為紐帶,深入工程一線與畢業生和技術人員溝通,從實踐出發,設置授課內容,搜集課程案例,讓理論聯系實際,以任務為驅動,增加課程設計的比重,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考核重點,令教學與生產實踐接軌。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多,時間長,可以將分散的實習集中到暑假進行,讓學校實習與工程實踐融為一體。從大一測繪實習開始,將學生分組進入工地進行測量訓練。大二認識實習則可以讓學生跟隨基層技術人員見習,讓學生知道已學專業知識的作用,認清自己的不足,對未來學習產生興趣。同時為了使學生實習能對企業工程帶來幫助,將理論課程放在大學前三年內講授完畢,大學第四年將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合并,讓學生從大三暑假開始就可以集中精力在企業實習,根據在現場工作的內容確定畢業設計題目。
3、建立教師輪崗制度
應用型高校在知名度和硬件設施上不如研究型高校,有執業資格,學歷高,專業基礎扎實,但缺乏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多,而建筑企業往往缺少有執業資格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因此要改變校企合作中企業單方面付出的情況,就需要將青年教師派往企業一線擔任中層管理人員或者技術負責人完整地參與一個項目,既提升個人能力也能監督、指導實習的學生。為了避免人員更迭對企業項目的影響,建立教師輪崗制度,保證始終有教師在企業任職。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年教師逐漸成長為實踐經驗豐富的高學歷管理人才或技術人才,對企業創造的效益越來越大,這就促進了校企之間長遠的合作。
4、設置合理激勵措施
校企合作的執行者是在教學一線的任課教師和工程一線的技術人員,深化校企合作會使他們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教師需要深入現場調研工程實際情況,并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改革,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生投入實習后,企業要指派相應的指導老師要培養學生實踐技能,還需要安排實習生的食宿,關心他們的生活,保證人身安全,責任重大。為了保證合作落實到位,學校和企業都應提出合理的激勵措施。
學校可以根據教師課外工作量提供課時補助,并對教師基于校企合作的教改活動進行專題立項,在職稱評定時給予加分獎勵,以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企業根據實習人數和實習時間,為校外指導老師提供輔導津貼,并對個人晉升予以優先考慮,使工程一線的工作人員有動力接納實習生。
應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理論教學和課外實習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的舉措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工程經驗,使學校提升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使企業獲得了更優秀的人才,值得在未來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沈璐,陳昌平,于林平. 基于“產教融合”理念的土木工程轉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 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01):80-81.
[3]張學兵,匡成鋼. 土木工程專業推進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7,(09):132-133.
[4]李朝靜,張豪裕,張罕. 基于校企俱樂部的“三位一體”職業發展模式初探——以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為例[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24):49-54.
[5]陳聯盟,劉謹. 土木工程專業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溫州大學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6,(06):61-63.
[6]陳淑清. 工科專業校企實驗室共建研究——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2):29-31.
[7]董騰,張穎,陳仕姣. 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6,(25):10-11+31.
[8]宋孝金. 應用型本科高校定型發展的四項任務[J]. 中國高校科技,2014,(07):32-34.
G646
A
2095-3089(2017)27-0065-0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XJK015CGD020)成果。
孫明(198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仿真與結構加固。